【摘要】在信息化以及科技化時代之下,各個學科開始實現(xiàn)了自身的信息化運作,老師開始結合不同專業(yè)的實質需求,以信息化的教學方法為立足點和核心,不斷地突破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桎梏以及不足。因此本文立足于我國《橋涵工程施工》課程教學的實際情況,具體分析信息化教學方法的運作要求。
【關鍵詞】信息化 橋涵工程施工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8-00-01
一、引言
為了真正的落實素質教育并推動教學改革,對于《橋涵工程施工》課程來說,在實踐教學實施時老師首先需要了解企業(yè)以及行業(yè)的崗位實際需求,明確自身課程教學的目標,以設計項目為立足點和核心,通過板塊教學模式的有效方式來建立完善的橋涵工程施工課程結構體系。本文立足于我國信息化教育建設的實際需求,以項目為具體的導向,具體分析橋涵工程施工課程建設的實際情況以及未來的發(fā)展目標,通過教育框架結構的完善以及建立來有效地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及教學水平。
二、課程教學模式
1.教學目標
結合相關的實踐調查可以看出,許多企業(yè)以及相關的領域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于橋涵工程施工來說,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老師首先需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實踐能力,通過小組內部的合作式學習來保證學生具備團隊協(xié)作精神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學生腳踏實地以及愛崗敬業(yè)的良好作風。
與其他學科相比,橋涵工程施工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要求較高,老師需要結合崗位的實際需求明確該課程的教學目標,讓學生真正的掌握橋涵的分類組成以及具體的構造,結合不同類型橋梁的實質情況來采取有效的解決對策,通過對實際工程狀況以及具體地形條件的深入分析,來選擇合理的橋型結構以及類型。另外老師還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鼓勵學生選擇準確的計算公式,保障適用范圍以及具體特點選擇的合理性,積極地套用靈活的橋涵結構標準圖,實現(xiàn)施工圖紙設計的可操作性。除此之外,在信息化以及科技化時代之中,學生還需要積極地運用各種橋涵設計施工等其它平臺,以此來保障橋涵結構繪制的合理性。
2.教學模式
結合《橋涵工程施工》課程的具體特點分析可以看出,老師在實踐教學時必須要以設計項目為重要的導向,保障現(xiàn)有的模塊化教學模式能夠真正地實現(xiàn)前期的教學目標。其中老師需要積極地引入不同的工程設計項目,根據(jù)具體工程的不同環(huán)節(jié)進行模塊的劃分,了解不同模塊的具體系列任務,然后將知識點進行有效的關聯(lián),鼓勵學生在現(xiàn)有目標的引導之下通過采取科學合理的解決辦法來了解各類知識的運用技巧以及相關的內涵。不可否認,這種信息化的教學模式也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保證學生真正的掌握知識的內涵及精髓,同時提高個人的應用技巧水平。其次,老師需要明確教學任務、問題以及知識點,以此作為實際的教學思路,保障知識點、問題、任務、模塊項目之間的緊密結合,鼓勵學生通過各種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不斷的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及水平。這種信息化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在具體任務的引導之下真正的了解和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性,更好的意識到《橋涵工程施工》課程的應用價值以及應用要求,充分的發(fā)揮學以致用以及舉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職業(yè)技能水平。
3.課程體系
為了更好地促進項目教學法作用的有效發(fā)揮以及實踐,盡量避免科學體系過于嚴密以及過于嚴謹,老師必須要以實際使用以及實踐作為重要的基礎理論,注重對學生應用能力以及水平的有效提升。橋涵工程施工涉及諸多的環(huán)節(jié)以及理論,老師需要以現(xiàn)有的教學情況為立足點和核心,站在信息化手段運用的基礎之上對現(xiàn)有的課程體系進行重新的設計以及劃分,保障課程結構設計的彈性化,更好地實現(xiàn)課程的有效更新,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之下明確教學內容的具體標準以及規(guī)范要求。另外如果需要對現(xiàn)有的課程進行重新的更新,老師首先需要了解原有課程的具體內容以及劃分要求,結合學生的具體愛好以及特點選擇針對性的教學方式以及學習方案。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
在橋涵工程實踐施工的過程之中,老師必須要以施工圖設計作為重要的訓練項目,通過任務的下達來保障學生明確項目落實的實質要求與其他的項目工程學科相比,該項目的綜合性相對比較強,學生必須要將自身所學習到的知識貫穿于整個項目落實之中,同時大部分的操作有可能超出教材內容,為了能夠彌補學生在資本邏輯想象力上的不足,老師首先需要打破傳統(tǒng)的思維體系結構,積極地建立以任務為主導的知識體系,通過立體化的學習來讓學生真正的領悟任務的功能以及作用。其次,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學習能力有所區(qū)別,老師需要對不同的任務進行有效的分解,通過分解系列的形式來保障學生明確不同任務的重點以及難點。再次,老師需要結合學生個人學習的實際水平及效率積極的提出不同的任務,采取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手段以及教學模式,鼓勵和學生在信息化學習的過程之中進行主動的探索以及思考,真正的實現(xiàn)學以致用以及舉一反三。
四、結語
在落實《橋涵工程施工》課程的過程之中,老師是要以信息化技術手段的應用以及實踐為核心,結合信息時代人才培養(yǎng)的實際需求來不斷地突破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桎梏,保證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選擇的合理性以及科學性,真正成為學生的全方位成長以及發(fā)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其次,老師需要注重任務教學法和邏輯教學法,通過不同教學板塊按有效劃分來更好的彌補學生在思維邏輯以及想象力上的不足。
參考文獻:
[1]俞君寶,呼夢潔.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5(12).
[2]高穎. 對《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教學方式的幾點思考[J]. 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5(01).
[3]安蕊梅,段樹金.新形勢下《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教學方法改革探討[J].高教論壇,2007(03).
[4] 李健康. 論橋梁施工控制的內容和方法[J]. 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4(36).
[5]李明善.談橋梁施工控制內容與方法[J]. 山西建筑,2012(22).
課題項目:江蘇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教學改革研究立項課題(2017Y14);江蘇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2017年度校級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立項建設項目—路橋工程智能監(jiān)測與檢測研究。
作者簡介:溫?。?982.5-),女,漢族,黑龍江尚志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道路橋梁專業(yè)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