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孟
摘要: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深入,教法與學法的探究已成為教育科研的重要議題,而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改善被視為改革成功的主要標志。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激活語文課堂教學,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質量,是擺在廣大初中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關鍵問題,現(xiàn)對此談幾點淺見。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法;學法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9-0056-01
1.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語文素養(yǎng)又在豐富的生活中得以進化發(fā)展成熟。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為"語文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教學理念提供了理論保證。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特別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悟,他經常帶著學生進入大自然,并親切地稱之為"藍天下的學校"、"快樂的學校"。他寫道:"寧靜的夏天拂曉,我跟孩子們來到池塘邊,印入我們眼簾的是那朝霞般令人驚嘆的美。于是,孩子們感覺到和體味到'朝霞'、'拂曉'、'閃爍'、'天涯'這些詞在感情色彩上的細微差別。"蘇霍姆林斯基的經驗告訴我們,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體驗生活,是進行語文學習的最佳途徑之一。
2.追求教學個性化
2.1個性化教學思路,就是思路新穎,不同凡響,別出心裁,不拘一格。一是不拘泥于教參,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縛,用自己的個性去演繹作品的個性。例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時,課文第二段的處理,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接受能力。抓住了"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個句式,詳盡地講解寫景文字的寫作方法,諸如寫了哪些景、抓住什么特征寫、按什么順序、用什么方法寫等等,旨在使學生從課文的具體語言表達中體會寫景的方法,進而達到初步掌握寫景文字的寫作方法的目的。這樣使初一的同學比較直觀地熟悉課文,并理解課文所包含的語文知識。二是找準教學"突破口"。
2.2個性化教學藝術,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啟發(fā)、引導。如《荔枝蜜》教學的導入,采用音像資料導入,運用媒體播放有關蜜蜂、蜂蜜的圖片,同時插播旁白進行解說,然后談感性認識――提問:同學們都接觸過蜜蜂,蜜蜂給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樣的?學生暢所欲言,談自己對蜜蜂的印象。同學發(fā)言后,教師導人課文學習――"剛才同學們暢談了自己對蜜蜂的印象,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楊朔的散文《荔枝蜜》,看看作者對蜜蜂的感受是怎樣的。"將學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導學生在作品的鑒賞、聯(lián)想、體驗之中融入學生個性的理解,將教學的情趣、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從而使課堂氣氛"其樂融融"。
3.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創(chuàng)新初中語文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在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上大膽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所謂學習寫詩的功夫應下在"詩外",初中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也一樣,教師要大膽走出課文、走出課本,讓課內長骨、課外長肉。主要環(huán)節(jié)是:①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對求知對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過主體型學習,讓學生通過自由討論、小組探討等激發(fā)學習的興趣。②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習慣的形成,是學生主動掌握知識的先決條件,掌握一定的知識又是創(chuàng)新的先決條件,可見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③要培養(yǎng)學生頑強的意志品質。有了興趣和習慣還遠遠不夠,要有堅強的毅力和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精神,才能激發(fā)創(chuàng)新的潛意識。
4.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
教師授課一直擁有三尺講臺、三寸粉筆、兩袖清風。近年來又多了一塊小黑板,或者投影器、錄音機什么的,這一改革的確為課堂增色不少,但總長此以往也是不夠的。因為投影片永恒不變的幾種顏色,錄音機千篇一律的幾個聲音,時間久了,學生對此也就索然無味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電腦真實地走進我們的生活,它幾乎可以無所不包,無所不容,于是單調的課堂一下子變得有趣了,學生們走進了多媒體教室,嘗到了課件教學的甜頭,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五彩的畫面、神秘的背景、亮麗的色彩、奇妙的曲線、圖形、清晰的知識結構圖、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學生極大極濃的興趣,進而激發(fā)他們對知識的接受與創(chuàng)新以達到提高課堂質量,加入創(chuàng)新分子的目的,讓學生愛創(chuàng)、樂創(chuàng)、變成勇于創(chuàng)新的一代新人。
5.適度引導,深化主題
課堂引導力求引志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語文審美閱讀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達到度的升華。教朱自清的《春》,老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還有的老師緊扣"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么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含義?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經驗入手,啟動學生的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聯(lián)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賞了桃杏艷紅、百花爭妍的美,產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種溫暖、欣悅的感受。春的自然美也得到升華。
6.適時引導,洞悉教材
課堂引導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引導既要在學生遇到疑難時,采用藝術化的引導,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也要在學生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疏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xù)進行。適時引導還要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為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語言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總之,實施引導教學的經驗告訴我:引導是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引導是船帆,促使學生走向知識的海洋。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靈活教法能有目的的引導學生付出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造,使教師真正"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全面提高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