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摘要】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應該是讓學生樂學。因此,教師要改變教學方式,努力促使每一個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文章從閱讀教學中的初讀課文、精讀課文、總結課文三個環(huán)節(jié)總結出了適合學生語文能力發(fā)展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閱讀教學方式。
【關鍵詞】閱讀教學;初讀課文;精讀課文;總結課文
我們經(jīng)??梢钥吹叫W語文高年級的閱讀教學課堂上,往往是教師“一言堂”,缺乏師生間的交流與互動,學生缺乏真正參與學習的熱情。特別是學習能力欠缺的學生,對這種“一言堂”講課的方式最無奈,有許多切身之苦:聽不懂之苦、跟不上之苦、陪坐之苦。久而久之,這些本身基礎差又沒有自主學習意識,再加上缺乏好的學習習慣的學生,變得麻木,不會思考,更談不上有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欲望,最終導致聽不懂或不想聽。若要改變這種狀況,我認為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應該是改變教學方式,努力促使每一個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所謂主動學習,就是學生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作用,自覺、自愿地參與學習活動的全過程。我在“如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參與意識”方面不斷進行嘗試,現(xiàn)就閱讀教學中在初讀課文、精讀課文、總結課文三個環(huán)節(jié)如何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談一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初讀課文,以“課文我先知”為引領,激勵參與
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知識與學習能力絕不會是零起點。既然學生已有了積淀,何不把學生的潛力挖掘出來,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去對課文進行“先知”?這也是我鼓勵學生變“被動接收”為“主動獲取”的策略之一。這個“先知”看似要求簡單,其實做到不易,它實際對學生的預習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先知字詞基礎方面”,又要“先知課文整體,即內(nèi)容方面”,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教師要學著做好一名引導者,而不是替代者,學會舍,學會放,學會相信學生;而學生則要學會自學,學會獨立思考,挑戰(zhàn)自己的依賴性,通過上網(wǎng)、查找參考書等途徑想辦法獲取更多的“先知”,不知不覺學生主動思考、主動獲取知識的意識與能力已漸漸形成。
我是這樣操作的。上課伊始,在揭題之后,我很自然地引出“課文我先知”。當這個空間完全還給學生時,因為沒有了束縛,學生很樂意說,有說自己通過預習解決了不理解的詞語的,有說對內(nèi)容感受深刻的,有說課文大意的。能力較弱的學生哪怕用文中的語句說自己的“先知”,只要無知識性的錯誤,都會得到肯定與鼓勵,畢竟各個學生的起點是不一樣的。教師要先保護好學生已邁出的“主動”的第一步。雖然這個環(huán)節(jié)所涉及的內(nèi)容對學生來說并不難,但對已習慣了“喂著吃”“牽著走”的學生來說已經(jīng)是邁出“我是學習小主人”的第一步。在經(jīng)歷了每節(jié)課堅持的訓練后,終于看到學生“舉起的小手”越來越多了,“先知的內(nèi)容”越來越全面,越來越多的學生嶄露頭角,能力大大提升,我很欣慰。
二、精讀課文,以“詞句我會品”為主線,激勵參與
《語文課程標準》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中指出:“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边@其中尤其強調(diào)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何謂語感?葉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睆睦舷壬脑捳Z中我們知道:語感就是對語言敏銳的感覺,是人們直接地感受、領悟、把握語言這一對象的一種能力、一種方式。而對詞句的品味揣摩,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主要方法。抓好詞句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最基本的特征,但很長時間以來,許多教師一直在“語感教學”的門外徘徊,不僅津津樂道于課文詞句的講解,把一篇篇富有感染力的文章分析得味同嚼蠟,還誤以為講深講透學生就能理解;或者雖然已經(jīng)明白對于課文理解要抓關鍵詞句,但一品詞句就給人以機械之感,缺乏引導內(nèi)在的感悟,最終錯失了語感的培養(yǎng)良機,使部分學生存在著讀文不懂、聽言不清、說句不順、寫話不通的狀況。在認識到這一點之后,我大膽實踐,在精讀課文時,有了“詞句我會品”的主線設想,想以此線培養(yǎng)學生主動品讀詞句的意識,以達到培養(yǎng)語感之目標。
首先,我教會學生區(qū)分關鍵詞句與普通詞句,使學生明白凡能體現(xiàn)文章中心的詞句,表現(xiàn)人物性格、心理的詞句,蘊含深刻含義的詞句,運用寫作手法的詞句都是關鍵詞句。
其次,對關鍵詞句進行揣摩品味。這個品味的過程,我先一點點地引。如“這句話中的哪個詞讓你內(nèi)心不能平靜?”或者“這句話中的哪個詞刻意地想告訴我們什么?表達什么?”我就是用這些富有啟發(fā)性的導言促使學生去感悟、辨析、體驗詞語乃至整個句子的情感,感受語言的功效。
最后,我又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找出重點詞句,邊讀邊想,可以想想句子的言外之意、用詞意圖,也可以想想作者用詞的巧妙,還可以聯(lián)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并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等。堅持訓練下來,學生逐步養(yǎng)成了主動思考的習慣。每當講到精讀課文時,課堂上就會聽到學生這樣的話語:“我從……這句話中的……這個詞中感受到了……我想讀一讀。”
對于課文中這些情感表達一目了然的詞句,學生已經(jīng)能夠熟練進行體會了,但對于一些意義較深遠的詞語或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學生能進行體會。記得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這課時,有的學生很快找到了關鍵句子:“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苯又归_了積極的思考與體會。大多數(shù)學生抓住這句話中的詞語“灰塵”“血絲”“破爛”“血跡”,體會到父親挖掘的艱辛與執(zhí)著。這顯然是沒有問題的,但令我想不到的是,個別學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中一位學生說:“我是從‘滿臉‘布滿‘不堪‘到處這些詞中體會到這位父親很偉大,他忍受了巨大的痛苦,經(jīng)受住了常人無法忍受的考驗,他很愛自己的兒子。而且這個是外貌描寫,這樣寫讓我們對這位父親的印象更深刻了?!闭鏇]想到,該生不但說得有理有據(jù),還能聯(lián)系上表達技巧。這是主動思維的最好見證,難能可貴,我發(fā)自內(nèi)心報以熱烈的掌聲。
我想,只要能激發(fā)起學生主動思考、探尋的欲望,學生就一定能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當然,值得注意的是,對詞句不宜進行過多的品析,一篇課文需要品析的地方往往因材而異,品析程度的深淺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善于把握重點,并要有足夠的教學機智,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不失時機地進行點撥。
三、總結課文,以“我有新發(fā)現(xiàn)”為落腳點,激勵參與
閱讀教學往往到了最后的階段,教師就忽視了學生的參與,采用包辦制,草草地結束課文,忘記了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淡化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而且這個時候,學生內(nèi)心也會產(chǎn)生一種“都學會了”的滿足感,思考松散下來,只等下課鈴聲響起。為了能激起學生再次積極主動思考的欲望,我設計了“我有新發(fā)現(xiàn)”這一小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真正領略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功感。所謂“我有新發(fā)現(xiàn)”,重在一個“新”字,就是讓學生在學完全篇課文后,能夠在文章的基本表達技巧上有所領悟?!缎抡n標》在第三學段的閱讀要求中提出“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能只局限在讓學生知道文章“寫什么”的層面上,還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思考“怎么寫”的問題,如文章的表達順序、抒情方法、人物描寫方法,還有說明文常用的說明方法等。這些表達技巧雖然不需要學生掌握得精深,但要讓學生有所發(fā)現(xiàn),能夠感受作者是怎樣把文章寫具體、寫生動的,為寫作應用打下基礎。
以往的教學總結往往是教師講完課文之后直接進行小結歸納,沒有留給學生參與的空間,這樣談何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我對此進行了改變,我強制自己不做任何提示,讓學生純粹靠自己的思考去發(fā)現(xiàn),剛開始特別艱難,沒有了教師的指引,有的學生無從下手,有的學生不敢說,有的學生摸不著頭腦。我深深感受到,這就是“保姆式教學”活生生的教訓??!于是我不得不領著學生,一點點教會學生如何去發(fā)現(xiàn)。除了可以在全文學完后發(fā)現(xiàn),還可以在初讀、品讀的任何時候提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只要是屬于自己思考后的發(fā)現(xiàn),不管深淺,都會有小紅花的獎勵,當然,能發(fā)現(xiàn)他人發(fā)現(xiàn)不了的更深層次的,一次獎勵5朵小紅花。這一下終于有了起色,現(xiàn)在一些基本的表達技巧是難不倒學生了,但更隱形深入的表達還有待學生更主動地探究。
“課文我先知”“詞句我會品”“我有新發(fā)現(xiàn)”就是我促使學生主動參與閱讀教學的方式,并結合獎勵機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我把這三方面印成精致的小紅花,每節(jié)課必用,必獎勵,只要主動思考的學生,都可以得到,最后每10個換一個發(fā)言榜上貼的大紅花。別看這些小紅花長得很草根,可得到它的學生都像明星一樣驕傲,因為每得到一朵都是學生努力思維的證明。在一朵朵凝聚著學生積極向上、努力證明自己能行的小紅花背后,我欣慰地看到了學生們主動參與的勁頭。
我確信,只要有思考,敢于去想,主動參與,就比看著熱熱鬧鬧實則對學生發(fā)展毫無意義的課堂要實在得多。于是我堅持下來了,到學期期末,學生學習上已有所改觀。我知道這改觀的背后是學生學習意識的增強。下學期我還會繼續(xù)實踐,相信越來越多的學生會享受到這份“放手”后的自由,從而馳騁在自己的學習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