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內對通識教育及相關教育的概念認識與關系問題,還存在一些混淆、模糊甚至錯誤的理解。這些混亂的、錯誤的認識和理解造成了通識教育實踐上的障礙。因此,有必要理清與通識教育密切相關的教育概念,并對其關系問題進行辨析,為通識教育的實踐提供認識基礎。
[關鍵詞]通識教育;專業(yè)教育;人文教育;科學教育;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8)04-0044-03
在對通識教育歷史與內涵進行梳理時我們發(fā)現(xiàn),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內對通識教育及相關教育的概念認識與關系問題,還存在一些混淆、模糊甚至錯誤的理解,造成通識教育實踐上的障礙。本文對與通識教育密切相關的教育概念進行了梳理,對其關系問題進行辨析,為通識教育的實踐提供認識基礎。
一、通識教育的內涵
通識教育是一個內涵豐富、復雜而深刻的概念。作者在《大學通識教育內涵的層次建構》一文中從歷史發(fā)展的視角,對其進行了深入分析,發(fā)現(xiàn)通識教育已經從一種大學理念轉變?yōu)橐环N大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該文還提供了一個通識教育的框架認識和不同層次的理解。最后將其歸結為基于兩個角度的理解[1]:
從理念上看,通識教育以“育人”為出發(fā)點,強調大學價值教育的功能,繼承古典教育教化育人之道,給學生提供某些價值、態(tài)度、知識與技能,使他們認同、選擇、內化成為個人的一部分,促進學生的心智與心靈的成長,使之成為“學識”與“品德”兼有的年輕人,為其全面與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從實踐上看,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才培養(yǎng)模式,要從人才培養(yǎng)的理念、目標、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的途徑建立這種人才培養(yǎng)的體系,從制度、組織、師資、管理、評價等方面提供有效的保障,是面向全體學生提供一種共同的、綜合的教育基礎。
二、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
探討二者關系是高等教育領域內一個重要的話題,形成三種觀點和結果:(1)將二者看作是高等教育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認為通識教育是一種非專業(yè)性的教育。這種觀點導致二者獨立開來,在實踐中體現(xiàn)為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分階段實施。一般做法是大學1~2年級以通識教育為主,3~4年級以專業(yè)教育為主。(2)通識教育是為糾正過分狹窄的專業(yè)教育,是專業(yè)教育的一種補充與糾正。這種觀點導致通識教育的弱化,將其僅僅看作是多開設幾門通識課程即公共選修課,在教學上沒有過高的要求。(3)通識教育是專業(yè)教育的上位概念,是專業(yè)教育的重要基礎,專業(yè)教育是建立在人文、自然和社會學科的廣泛認識和深厚的通識基礎之上的。
從上可以看出,對二者關系的認識必然會影響通識教育實踐,故有必要理清二者關系。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專業(yè)教育。高校的專業(yè)是根據(jù)社會職業(yè)分工、學科分類、科學技術和文化發(fā)展狀況,以及經濟建設與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劃分的學業(yè)門類。因此,高校的專業(yè)并不完全屬于某一級學科,而是處在學科體系與社會職業(yè)需求的交叉點上,是按照社會對不同領域和崗位的專業(yè)人才的需要來設置的,屬社會分工和學業(yè)類別。弄清高校專業(yè)的含義,就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高校的專業(yè)教育。專業(yè)教育一是指專門知識體系(specialized knowledge)的教育,稱作“學科專業(yè)教育”;二是指為培養(yǎng)某些專業(yè)性的職業(yè)人才(professional或professional vocation)而進行的教育,稱作“職業(yè)專業(yè)教育”。因此,專業(yè)教育既涵蓋學科專業(yè)教育,又涵蓋職業(yè)專業(yè)教育,它們共同組成了高校的專業(yè)教育。因為專業(yè)會隨社會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和人才需求的變化而變動,當社會需要培養(yǎng)不同領域的專門人才時,專業(yè)就組織相關的學科來滿足人才的知識結構。
過去人們更多的是將高校的專業(yè)教育理解為專門知識體系的教育,隨著學科與專業(yè)的進一步分化,導致專業(yè)教育出現(xiàn)教育片面與狹隘。通識教育是在片面實施專業(yè)教育以及教育功利化的歷史背景下提出的,目的不僅是克服專業(yè)教育帶來的弊端,更是高等教育適應社會與人的發(fā)展需求,是對高等教育進行的反思與重構。因此,二者不是矛盾對立的,也不是高等教育的兩個獨立組成部分,而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是互補、交叉與相互滲透的。盡管高等教育專業(yè)化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專業(yè)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的內容。然而,專業(yè)教育需要建立在對人文、自然和社會全面了解的基礎之上,形成比較寬厚、扎實的專業(yè)基礎。大學培養(yǎng)的人才在具備專業(yè)素養(yǎng)的同時,也需要具有全面發(fā)展的素質與廣闊的視野,需要一種融會貫通的思想和能力,能夠在不同學科或專業(yè)、民族和文化等領域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和職業(yè)適應能力,也具有完善的人格。顯然,這是專業(yè)教育所不能完全達到的。因此,通識教育成為培養(yǎng)這種專業(yè)人才的重要基礎,成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理念與模式。
三、通識教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
通識教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關系十分密切。通識教育在繼承古典人文教育傳統(tǒng)的同時,也逐漸將科學教育融入其中。當今,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相比占據(jù)了上風,功利主義盛行,人文教育出現(xiàn)缺失現(xiàn)象。通識教育重新強調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主張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結合與相容。因此,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成為通識教育的兩個重要方面。
人文教育是用人類長期積累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陶冶人與教育人,從而教人學會做人、做事,最終目的是使人能全面和諧發(fā)展,提高整體素質。人文教育具有以下重要特征[2]:以培養(yǎng)身心全面發(fā)展的人為目的;強調古典人文學科的價值;提出并實踐了德智體美和諧教育發(fā)展的課程體系;提倡使用適合人身心發(fā)展的教學方法;堅信通過教育可以重塑個人、改造社會和自然,體現(xiàn)了對人的尊重;反對忽略人的發(fā)展的功利主義價值取向;反對人淪為其他功利主義工具的傾向;強調教育在發(fā)展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價值。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通識教育強化人文教育的特征,人文教育在通識教育中占重要地位。首先要傳播人文知識,開設人文知識學科課程;其次要重視對人文知識的理解與通融,強調人文知識對人的教育作用,將人文知識中所體現(xiàn)的價值即人文精神內化于學生。因此大學通識教育中人文教育不僅僅是人文學科知識的教育,也不僅僅是開設幾門人文學科的課程,而是以課程、校園文化、各種文化交流學習活動等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歷史、文化、倫理、哲學、宗教和藝術等人文學科知識的理解,提高其人文素養(yǎng),傳承人文精神。
與人文教育相對應的是科學教育,人文主義曾經一度排斥科學主義,反對科學主義的功利化傾向與工具性。然而,現(xiàn)今社會的發(fā)展已經離不開科學教育,高等教育不可能沒有科學教育,科學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范疇??茖W教育首先傳授具體的科學知識和方法,訓練學生科學的思維和掌握必要的科學方法。其次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翱茖W知識的傳授是科學教育的實體,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是科學教育的靈魂?!盵3]科學教育中仍然包含人文價值,這種人文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科學精神與科學文化中。因此,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不是對立的關系,已經走向融合。并且,如果科學教育中沒有人文理念的約束,教育就會背離根本使命。
通識教育重視蘊含于二者中的知識、文化與價值,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共同構成通識教育的重要范疇。人文教育傳遞為人之理,將人類的歷史經驗轉化為人存在的自覺,掌握人類的智慧,感悟人類豐富的情感,感受人與社會、自然共同存在的價值;科學教育讓人領悟客觀世界的復雜深邃、無窮無盡,豐富和完善人的精神世界。
四、通識教育與素質教育
二者關系問題是高等教育領域內爭論的一個焦點,目前形成了三種相異的觀點:(1)通識教育是位于素質教育之上的概念[4]。其認為通識教育不僅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人才培養(yǎng)模式,素質教育更多強調教育的具體內容和實施形式。提高大學生素質是通識教育的目標之一。(2)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相比更全面,具有更豐富而深刻的內涵,更符合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需要。如“在高等學校本??平逃恼w層面上,無論是在教育理念、模式和內容上,‘通識教育的名稱都是不適合的。而文化素質教育統(tǒng)貫本科教育的全過程”[5];“從素質教育的實施范圍與內涵來看,通識教育僅是促進素質教育有效實施的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組成部分”[6];“文化素質教育的實踐清晰表明:文化素質教育的內容比通識教育的更全面、更豐富、更深刻,作用更巨大,影響更深遠”[7]。這種觀點不否認二者的相通性,認為通識教育從理念、模式和內容上對素質教育都具有借鑒意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途徑。(3)二者不是誰包含誰的關系,屬于不同的范疇,存在相通之處。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觀或者教育思想,通識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又是一種實踐模式,主張將素質教育滲透在通識教育之中。
二者究竟是什么關系,有什么差別和聯(lián)系,如何在大學教育中定位?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必須清楚素質教育產生的背景和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內涵。從產生的背景看,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明顯不同。面對世界發(fā)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我國提出科教興國的戰(zhàn)略思想,素質教育成為首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務,高校必須承擔這一重要的歷史使命。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1998),明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yè)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其中文化素質是基礎。并明確人文素質教育是其重點。顯然,素質教育是作為教育戰(zhàn)略思想而提出的,是一種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更轉變?yōu)橐环N教育實踐,被看作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本土化的創(chuàng)新”[8]。
通識教育有其歷史的淵源,是對古典傳統(tǒng)教育的繼承和發(fā)展,肯定傳統(tǒng)教育的精髓,又在不斷地適應發(fā)展變化的社會,在社會發(fā)展中不斷對大學教育的本質與使命進行深刻的反思與總結,成為一種優(yōu)秀的大學理念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經歷長期歷史的檢驗與篩選。因此,不要因為重視我國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創(chuàng)新和其他原因而忽略對通識教育的提倡,否認其價值。
首先,從內涵上看,素質教育的范疇顯然超過通識教育的范疇,素質教育不僅包含德、智、體、美及心理健康的教育,也體現(xiàn)在專業(yè)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而通識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范疇,更重視大學教育的基礎性、交融性和理解性,重視人格的完善即成人的教育。因此,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相比較更具宏觀性,而通識教育更具微觀性。
其次,二者作為教育思想和理念有許多相通之處。素質教育的落腳點是人,通識教育以培養(yǎng)有教養(yǎng)的人為目的,因此二者都比較重視人的發(fā)展,重視人文教育。知識、能力和素質是素質教育的三個要素[9],知識是指廣泛的人文、藝術、自然科學的知識,是能力形成的基礎;能力是素質的外在表現(xiàn),既包含較強的分析、歸納、觀察、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又包含社會交往、共事、合作、交流等“做人”的能力。素質是更深層次的東西,是知識與能力內化后的穩(wěn)定的品質。素質教育強調的三要素與通識教育的目的、內容是相通的,通識教育通過知識的廣博性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有效思考、清晰溝通與交流、能做適切的判斷和辨識普遍性價值的認知能力,其內容涵蓋了人文、社會與自然學科領域,其特點是融會貫通,強調古與今、文與理、中與外的通融之理。因此,二者都比較重視知識的綜合性、知識的內涵及其價值。
第三,從實踐層面上看,與通識教育相比素質教育實施范圍過于寬泛,貫穿于高等教育的全過程和各個環(huán)節(jié)。這種寬泛性也給素質教育實踐帶來了困難,如何將素質教育落在實處,真正達到教育目的?文輔相談到素質教育實踐問題時,認為素質教育的重心是“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掌握和基本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10]。潘懋元認為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而不是一套具體的教育方案,凡是符合這種思想觀念的做法就是實施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無定法。還認為“素質教育強調專業(yè)課程是培養(yǎng)素質的基本途徑之一,但在實踐方面還缺乏切實可行的有效模式”[11]。其實,通識教育的理念、實踐模式及其經驗給予素質教育很多的啟迪,在探索素質教育的實踐中,一些高校就開展了通識教育的實踐探索。因此,通識教育可以成為素質教育的突破口,也是素質教育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途徑。
五、結語
盡管目前我國高校通識教育在理念和實踐層面均存在問題,我們也不能否認通識教育的價值與作用。本文認為,在高等教育領域內,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不是矛盾對立的范疇,二者應該相互協(xié)作和影響,共同促進大學生發(fā)展,提升教育質量。但是,通識教育不完全由素質教育來統(tǒng)領,這是因為素質教育的最終落腳點是“素質”,“素質”不是大學教育的全部內容和最終追求的目的;大學還為人類提供和創(chuàng)造思想、文化、生活理念、對社會理解的方式及對社會問題的思考等。通識教育的目的也不僅僅是提高學生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質,它在繼承中不斷創(chuàng)新,促使我們對大學教育本身進行反思:大學的本質是什么?應該追尋什么樣的大學理念?如何讓大學教育適應急劇變化與發(fā)展的社會?這些問題都有待我們一一去研究和探討。
[ 參 考 文 獻 ]
[1] 劉菊青.大學通識教育內涵的層次建構[J].中國成人教育2016(5):27-30.
[2] 葉瀾主編.中國教師新百科(中學教育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2:8.
[3] 張金福著.大學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結合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6.
[4] 陳向明.對通識教育有關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4-68.
[5] 王義遒.文化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關系再認識[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7(3):14-21.
[6] 宋嘵平,梅紅.Liberal Education、General Education以及素質教育——當今美國大學的教育理念與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0(1):30-34.
[7][8] 楊叔子,余東升.文化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之比較[J].高等教育研究,2007(6):1-7.
[9] 袁振國主編,周遠清著.中國當代教育家文存(周遠清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10] 文輔相.對素質教育實踐中的幾個問題的思考[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2(3):3-6.
[11] 潘懋元,高等學校的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2(1):1-5.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