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杰
近年來,由于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為孩子提供的各種優(yōu)越環(huán)境及獨生子女現(xiàn)象的普遍等諸多因素,讓整個社會普遍感受到,學生承受、克服挫折的勇氣和能力越來越弱,挫折反應極為強烈。特別是在農村這種現(xiàn)象更加普遍。
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能適應社會需求的強者,培養(yǎng)成為祖國建設的有用人才,特別是能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高素質人才,就必須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作為教育工作者及早對少年兒童進行挫折教育刻不容緩,那如何對小學生進行抗挫折教育是我們需要思考和解決的一個問題。
我們對小學中段學生的抗挫折能力進行了調查:
一、調查目的與對象、方法
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fā)展和心理發(fā)展的重要時期,由于他們缺乏經(jīng)驗,加之社會競爭的加劇以及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很容易在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遇到困難,也就很容易經(jīng)歷挫折體驗。為了了解小學生應激和挫折承受力的水平,分析原因,以便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實施正確的教育方法,我們對晉莊總校所有三至四年級共計16個班的500余名學生進行調查。調查的形式以問卷為主,從學習、考試、交往、家庭生活等方面來了解學生的應激和抗挫折能力,并做出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二、農村小學生抗挫能力的現(xiàn)狀調查及分析
我們根據(jù)國內外有關研究,并結合我們的實踐經(jīng)驗,繪制了“農村小學生抗挫能力問卷調查表”,分別從小學生學習、考試、交往、家庭生活四方面所遇困難的解決方式展開問卷調查,全面深入了解目前農村小學生應激和抗挫能力的現(xiàn)狀。共發(fā)放學生問卷調查500余份,收到400份。
1.學習中的困難是小學生最普遍的應激和挫折,因為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不同,解決的方式也不同。
調查中可以看出: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只有 125人,占總數(shù)的 25%,這些學生學習態(tài)度端正,有良好的求知意識;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選擇找家長或教師幫助,有 139 人,占總數(shù)的 46.3%,這些學生有學習的要求,但依賴性較強,獨立解決困難的意識相對缺乏;還有86人遇到困難時會選擇放棄,占總數(shù)的 28.7%,在這些學生中存在著智力因素不足的情況,但究其原因,是由于缺乏學習的自信心、畏懼困難的心理因素造成的。
2.小學生對考試成績不理想的認識心態(tài)。
考試是每個學生都會遇到的問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學生在考試中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各有不同。表中顯示:對成績不理想要再接再厲的有 189人,占總人數(shù)的 51%;對考試成績無所謂的學生有 95人,占總數(shù)的 19.3%,這些學生大都屬于學習態(tài)度差或家長不太關心的情況;而害怕考試的學生有 143人,占總人數(shù)的 29.7%,這些學生可分為三種情況: 一種是平時學習成績很好,偶爾的失誤使成績下滑,失去了往日的榮譽感,喪失了自信心; 二是平時學習成績還不錯,但一到考試就緊張,患得患失,這是因為心理素質較差,高度緊張而產生過度焦慮,進而導致發(fā)揮失常,久而久之產生恐懼;三是一些學生的平時成績不是很好,因而會招致家長的責罵甚至挨打,所以他們害怕成績不理想,甚至恐懼考試。由此可見,第三類學生的應激和挫折承受力最差,屬于心理脆弱人群,因為他們對考試存有一定程度的期望,當這種期望沒有實現(xiàn)時,就會產生心理焦慮,而這種焦慮又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成績,如此往復,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這就要求教師與家長配合,多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化解學生的考試心結,盡量減輕對他們的壓力,讓學生以愉悅的心情輕松面對考試,從而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
3.小學生與同學之間發(fā)生沖突時的問題解決方式。
當今的小學生絕大數(shù)是獨生子女或者留守兒童,缺乏兄弟姐妹相處的體驗和關愛,因此,他們與同伴的交往常常會遇到一些問題。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應多給予一些關愛,使他們能夠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與教師的呵護,重新燃起學習的熱情,融入到集體之中,使抗挫折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提高小學生抗挫折能力的處方策略
1.以生活為載體,滲透挫折教育。
(1)在運動活動中,我們利用戶外或周圍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特定的運動活動和有益的競賽游戲。在活動過程中學會遵守游戲規(guī)則,克制自己的沖動,學會忍耐、等待和合作。(2)在生活中,我們著重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教育目標。如果果對孩子過度溺愛,事事包辦代替,最終會使其養(yǎng)成較弱的弱點,永遠不懂得獨立和堅強。所以我們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鼓勵他們在點滴中進步。
2.個案跟蹤,專注個別教育。
分頭行動,深入典型、尋找有代表性的學生,了解家庭、個體情況,實行跟蹤調查研究、動態(tài)管理,通過談話了解他們心理,進行科學疏導,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目標、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重新找回自我,快樂健康成長。
通過這些,讓我們深刻的意識到開展挫折教育的迫切性,我們所應該做的就是適時的向我們的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培養(yǎng)小學生的抗挫折能力。
我認為,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對學生進行抗挫折能力訓練:
(1)“感”:即感動,感染,利用榜樣的的力量進行耐挫折教育,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兒童往往會在具體榜樣形象的感染下,加深挫折的認識,激發(fā)上進熱情。
(2)“愛”:挫折教育并不排斥人文關懷。我們往往會認為優(yōu)秀學生所犯的錯誤是合情合理的,對一些后進生,所犯錯誤覺得是不可饒恕的,同樣是一件錯事,受到兩種不同的待遇。我們要用自己的大愛來接納他們,及時發(fā)現(xiàn)其優(yōu)點而鼓勵之,哪怕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也會讓學生發(fā)自內心地感受教師的愛,感受教師的人文關懷,應該向學生多投射愛的目光,或許在你的目光下會產生新的好學生。
(3)“異”:所謂的異指的是因材施教,學生性格類型各種各樣,如外向型、沖動型,抑郁型、上課愛做小動作型,還有少年癡呆型等等。這就要求我們因學生不同性格、不同類型采取不同方式的挫折教育。
心理健康是少年走向現(xiàn)代、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重要條件,在成長中一帆風順的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較弱,因此,應重視培養(yǎng)他們的承受挫折的能力。作為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只有這樣,我們的挫折教育才會越走越好,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坦然面對挫折,讓每個挫折都發(fā)揮他的意義。
本文系保定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小學生中段應激和挫折心理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