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青團組織在實際工作中的行政化模式已經嚴重影響到群眾基礎的原始驅動力和影響力,采取去行政化的模式也是加強基層團組織工作效率和青年群眾基礎的必要改革方向。為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共青團組織行政化的弊端,并針對去行政化過程中的諸多問題進行總結,提出全新的去行政化發(fā)展路徑,以便為共青團務實于青年群眾服務本質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去行政化;共青團;改革策略
一、共青團組織行政化的弊端
(一)基層影響力不足,職能分工不明確
目前共青團組織機構自中央到地方形成了覆蓋全國的行政網絡,是極為龐大的分散化組織體系。然而這樣的覆蓋面并未形成極為有力的群眾基礎,其基層影響力相對薄弱。由于機構層級越高,組織部門越加繁瑣,具體職能分工反而出現(xiàn)了交叉累積現(xiàn)象。雖然人員有所增加,但并未深入基層組織活動,形成了倒金字塔結構。上層組織研究工作緊密銜接,卻忽略了基層青年服務工作性質的實際作用。往往落實到街道團工委時僅配置了一名工作人員,而且多為身兼數(shù)職的現(xiàn)象。其共青團組織活動的穩(wěn)定性、持續(xù)性、拓展性都相對滯后,并未發(fā)揮出有效人力資源的真實利用率。因此,基層影響力不足,職能分工不明確的現(xiàn)象是目前共青團組織行政化的主要弊端之一。
(二)青年群眾基礎弱,背離團組織性質
共青團組織以服務于基層青年群眾為主要的工作方向,但是目前行政化的發(fā)展傾向已經背離了團組織性質及初衷。并未形成更為深厚的群眾基礎,以至于行政氛圍加重,官場烙印的弊端難以克服。團干部在實踐工作中文化心理、工作模式、思考方向、價值取向無疑形成了行政機關單位的作風。在實際的共青團活動內容中,并未達到預期的開展效果。反而更加習慣于傳達上級文件精神,執(zhí)行文山會海和發(fā)號施令的組織業(yè)務模式,僅以攤派任務作為常規(guī)活動形式,在實際工作效率上產生了弱化傾向。因此,行政化的發(fā)展傾向導致基層團委工作浮于表面,重于形式,并未深入青年群眾的基層群體中,也并不了解青年群眾的真實想法與思想脈絡,失去了更為務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作風,以至于團組織形式失去群眾基層力量。因此,青年群眾基礎弱,背離團組織性質的情況,均為共青團組織行政化的主要弊端表現(xiàn)。
二、基于去行政化的共青團革新路徑
(一)精簡機構形式,強化群眾基礎
去行政化的改革首先需要在共青團組織機構的形式上進行簡化,通過縮減無效編制來加強部門整合效果。尤其需要采用扁平化管理及大部門制,從而加強實踐工作效率,規(guī)避行政化的弊端。同時需要梳理更部門的行政職能,以降低無效工作量,以及重復審核環(huán)節(jié),來抵制多部門共同運行時所產生的扯皮推諉現(xiàn)象。在精簡機構形式的過程中,勢必會形成一定的阻力。因此,去行政化的過程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以群眾青年工作為評價指標。當團委基礎干部能夠完成特定的群眾發(fā)展任務時,可以由青年群眾選擇為其服務的主要責任人。這樣一來相當于將去行政化的決策權賦予青年同志,對于重新獲得群眾支持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為了進一步加強共青團組織的社會服務能力,需要以弱化團組織行政功能為代價。盡量降低基層團組織的行政考核指標,以群眾反饋信息為評價條件,在群眾滿意度最高的基層單位樹立榜樣帶頭風氣,支持基層團組織的實踐活動能力。除此之外,可以針對各地區(qū)的實際情況適當開展兼職人員的力量補充,以掛職團干部或兼職團干部為補充人力資源的主要方式,降低共青團內部組織人員基數(shù)龐大的不利影響。同時可以開放社會招募通道,以團區(qū)(縣)委基礎領導班子的通過率錄用兼職團干部,為社會青年服務貢獻基礎力量。在保障基礎人力資源得以滿足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的支持共青團機構組織去行政化工作得以落實。
(二)轉變工作風氣,加強社會引導
去行政化的目標是消解共青團機構組織的官僚化通病,關鍵在于消解不良文化傾向,樹立更為積極的實踐工作態(tài)度,重新獲得更為完整的青年群眾基礎。讓基層團干部成為了解青年群體的真正領路人,發(fā)揮出良師益友的積極作用。在去行政化的過程中,更加要突出基層團組織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建立與青年群眾的互動機制,加強基層團組織的社會引導力和影響力。嚴厲杜絕形式化的作風,打破朝九晚五的固化工作模式,深入了解青年群眾的思想進程,才是去行政化的最終目標。一方面,需要將彈性工作時間作為更新目標,降低固化工作時間的思想意識,以實際工作為出發(fā)點,以青年群體的需求為核心,以發(fā)揚團內民主公推直選的方式樹立團干部在青年群眾心中的重要位置,以便與青年群眾建立更為良好的信息交互機制,了解青年群眾的真實想法。另一方面,需要以實事求是的工作態(tài)度面對實踐工作需要,消解謀求私利的不良思想動機,以辦實事為機關開放日活動,加強基層團組織的出發(fā)點與落實點能夠得到青年群眾的高度認可。進而與青年群眾建立統(tǒng)一的道德價值與社會價值認可度,形成統(tǒng)一的思考方向與思維模式,形成相互支持與鼓勵的和諧氛圍,深入青年群眾的內心,以嚴以律己的工作風氣改變青年群眾對共青團行政化作風的不滿情緒。
(三)創(chuàng)新交流方法,增強服務能力
加強基層建設是去行政化的根本,是緊密團結廣大青年同志的服務標準。共青團組織結構的精簡化雖然能夠達到行政級別的優(yōu)化調整,但是無法獲取更為直接的工作效率轉化。雖然轉變工作風氣能夠加強青年群眾的主觀思想青睞,但其實踐時間仍然較長而并非一蹴而就的發(fā)展速度。然而去行政化的要求需要進一步落實,必須勇于突破思想障礙和束縛,與青年群眾建立更為良好的思想交流互動機制,在思想引導和行為價值引導方面發(fā)揮基層團組織的優(yōu)勢。在此方面,需要以社區(qū)作為樞紐站,以便利的溝通交流模式加強對于青年群眾的了解程度。同時也要以流動性的服務調查為考察模式,驗證去行政化之后的共青團組織機構活力,以免出現(xiàn)去行政化不徹底的現(xiàn)象。除此之外,需要以創(chuàng)新組織機理為更新路徑,在外來務工青年中建立與服務對象深入交流的社會平臺,構建長期服務的基礎功能,以便增強基層團組織的服務能力,更好的服務于青年群體。
參考文獻:
[1]劉佳.論共青團改革實踐重心、思維方法和行動前瞻[J].青年發(fā)展論壇,2017,27(01):64-69.
[2]劉佳.去行政化:共青團改革發(fā)展的關鍵點[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35(04):86-91.
[3]曹彥.共青團組織去行政化和強化基層建設改革略論[J].山西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29(01):20-22+58.
作者簡介:和喻玲(1984—),本科雙學位,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教育、共青團干部培訓、教育學、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