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凱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指示是今后我們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綱領性文件。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于教師,它也是我們的職責所在。所以本人從多年的教育經(jīng)驗中總結出“因材施教,有效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這一拙文。文章從四個方面,系統(tǒng)地闡述分析了學生個性差異;關心尊重學生;分層教育以及強化鞏固學生優(yōu)良品德積淀。重點是針對不同學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如此文能給同仁在平時的“立德樹人”中起到某些作用,哪怕只是一點點,本人將感到莫大的鼓舞,萬分的欣慰。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地,進一步加強青少年德育工作,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目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把立德樹人作為當前教育的根本任務尤為重要。怎樣有效提高學生道德品質呢?筆者認為,必須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
科學分析學生的個性差異是提高學生道德品質的前提
俗話說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十個手指,有長短。由于學生受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和個性的差異,他們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點,這給我們德育工作帶來一定的影響。作為活生生的個性群體,他們可能在一方面較落后,但在另一方面可能有閃光點。因此,科學分析學生,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有效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發(fā)展。這要求教師制定計劃,教案前要深入而全面了解學生。在學生品德教育過程中,建立學生成長(發(fā)展)檔案。做到心中有數(shù),才能在德育工作中有的放矢,做到對癥下藥,德育工作具有針對性。
關心尊重是學生優(yōu)秀品德形成的基石
關心并尊重學生是優(yōu)秀品德形成的基石,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可激發(fā)他們的自尊、自重意識。每個學生都有自尊心,都有一個豐滿的精神世界,而品行較差的學生尤其是這樣。他們希望得到教師和同學的關心和幫助,都有一份渴望平等和成功的心境。作為教師要公正,要一視同仁對待每一個學生,不能感情用事,不能嫌棄他們,更不能用頻繁地批評、粗暴地訓斥,簡單地處罰來對待他們。而要給予他們以特別的愛心,用心靈和溫暖去醫(yī)治他們的心靈創(chuàng)傷;用尊重和愛的甘露去洗滌他們的心靈。情通方能達理,“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是古訓,今天仍有借鑒價值。所以,作為一名世紀之交的人民教師,對待學生要親近他們、團結他們、鼓勵他們。讓我們牢記我國偉大教育家陶行之的話:“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p>
分成教育是促進學生品德形成的關鍵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應當在廣泛的領域內讓學生施展長處,如果只用分數(shù)這一把尺子量人,則會把許多有才能,而又有自尊感、自信心的學生弄得抬不起頭,從而導致嚴重的后果。”
怎樣才能使每一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我認為要確定一個適應每一位學生教育的起點,使他們勇敢抬起頭來,乃至昂首挺胸向前走。
有些學生的發(fā)展水平較低,在理解力、思維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等諸方面落后于一般學生,依據(jù)這種實際情況,教育應從低起點、小步子開始。上海市閘北第八中學在教改中推行“成功教育”實驗,采用適應不同學生的評價方式,實施鼓勵性評價,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經(jīng)驗。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分成幾個等級組,定出不同要求和評價標準,以便學生“對號入座”。在促進品德轉化過程中,符合要求就給高分,得了高分的同學就覺得自己還有希望,“失敗者”的心態(tài)改變了,學習積極性必然提高,自信心自然增強。這種真正的“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深度、難度上體現(xiàn)出層次性,為我們促進學生品德提高開辟了新的途徑。
及時強化是鞏固學生品德形成的保障
在學生品德教育工作中,有些學生常常會出現(xiàn)反復,這是正?,F(xiàn)象。在品德形成過程中,教師務必留心,不要使他們難得的微小進步和成功如火花、閃電一樣轉瞬即逝。
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及時了解、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加強信息反饋,強化行為規(guī)范,對于情況反反復復的學生,仍然要尊重,信任他們,要注意強化的實效性,對出現(xiàn)反復的學生,要及時掌握信息。一有進步,立即強化。只有堅持長期不懈的努力,學生的道德品質才會逐步提高,才能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才不會是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