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微課的特點及在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應用微課是由小型學習專題組成,具有靈活性、單元獨立性的特征,是以某個難點、重點知識作為重點,以學生發(fā)展為目的制作的在線教學視頻,從內容上來看,微課的形式有微課件、微反思、微教案、微視頻、微習題等模式,內容一般控制在5~8分鐘內,微課內容精煉、容量小,滿足了學習者在任何時間、地點的學習需求,并且可以應用于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終端中。信息技術是小學階段的重點學科,與傳統(tǒng)的學科相比,信息技術課程具有顯著的特征:基礎性信息技術課程是基于學生生活、學習中實際問題的解決作為基礎。發(fā)展性相比于發(fā)達國家,我國信息技術課程起步相對較晚,還處于發(fā)展過程中。實踐性信息技術課程強調操作與知識、過程與結果兩個模塊,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在信息技術課程中,有大量零散的知識點,應用微課,可以將這些知識點制作為小視頻的格式,幫助學生逐一突破,在課后,學生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學習弱點來利用微課進行學習,達到查缺補漏的學習目的。微課背景下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質量的體會制作微課視頻 提升學生參與興趣要確保微課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教學質量,微課視頻的制作是關鍵,微課視頻的制作要關注學生的興趣,做到趣味、生動,具有針對性。如,在“信息與信息技術”這一內容的授課上,即可利用微課來展示生活中常見的信息技術,通過8分鐘的視頻資料,有效開拓了學生的眼界,比起教師單一地講授,教學成效更加理想。在微課教學中,需要根據(jù)教學內容的要求來創(chuàng)設出相應的情境,不同的教學內容,適宜采用的教學情境也存在差異,小學階段的孩子好奇心強、活潑天真,情境的創(chuàng)設也要滿足這一年齡段孩子的需求,做到圖文并茂,不僅要有文字介紹,還要配以相應的圖片或者視頻資料,讓信息技術內容豐富、生動。如,在關于“認識機器人”這一內容,考慮到學生對機器人內容的認知較少,學校也缺乏相應的素材,因此,在微課視頻的制作上,要配以圖片、問題的介紹,并設置導入環(huán)節(jié),展示攝像機錄制機器人的拼裝、調試等程序,幫助學生對機器人的相關知識產生深入的理解。簡化微課內容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不僅要為學生傳授基本的理論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與獨立思考的能力,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究來得到問題的答案,微課的應用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在關于“初識Scratch”這一內容的教學中,我提前為學生制作了關于Scratch知識的微課視頻,在課堂上播放,并進行講解,幫助學生初步了解Scratch軟件的界面以及Scratch動畫的基本制作流程。為了驗證學習效果,在教學結束后,為學生布置了相關的作業(yè),讓他們自己來實踐“Scratch”的各項功能,嘗試簡單腳本的編寫。在學生操作過程中,可以隨時向教師提問,而教師則要發(fā)揮出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及時進行提點,委婉地指出學生操作中存在的錯誤,強化他們對相關知識點的記憶。這種微課+自主實踐的模式深受學生的歡迎,有效鍛煉了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與實踐能力。學生可以在學習課程之后,再次對所學內容進行復習,運用微課反復觀看。根據(jù)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強化是學習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反復觀看微課,形成強化將有助于學生的記憶和理解。也可以對課堂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和補充,讓一些在課堂上沒能掌握知識點的學生有一個二次學習的機會,也讓優(yōu)生更優(yōu)。注重因材施教 細化知識模塊微課將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重點、難點清晰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微課背景下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則,關注各個重點和難點知識的邏輯性與銜接性,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成長,性格特點、認知能力、興趣愛好、理解能力各有不同,因此,微課的應用也要關注到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在關于“初識WPS文字”這一內容的教學時,考慮到學生對WPS文字基礎掌握情況存在差異,因此,我們進行了分組,對于基礎知識扎實、理解能力強的小組,在微課視頻中增加拓展知識,開展強化訓練;對于基礎薄弱、吸收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則強化基礎知識的滲透。通過因材施教的微課授課模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得到鍛煉,實現(xiàn)協(xié)同發(fā)展。結語微時代已悄然而至,逐漸地改變并微化了閱讀以及學習方式的習慣。在微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微課程是一種符合認知符合理論的新型教學模式,并逐步整合到各種學科實際教學當中去。作為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要積極應對時代的挑戰(zhàn),把握微課的應用契機,采取多種渠道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