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
很多一線教師都感覺,教作文,常讓自己陷入非常尷尬的境遇。
當我們一腔熱血、滿心歡喜地實施教學,自以為這么教,所有學生一定會寫的時候,只要一開始寫,窘況就讓自己啞口無言,哭笑不得。之前所有的教學愿望都化為烏有。為什么?因為我們眼睜睜地看著班級中至少有兩三個同學,只是坐著發(fā)呆,就是寫不出來。問他們是怎么回事,回答也簡單,也直接,就一句“我真的不會”。不會,所以不寫;不寫,所以老師又教一遍。更讓我們無語的是,教的過程中,他也頻頻點頭,表示接受,教完之后讓他開始寫,他又一次陷入發(fā)呆狀態(tài)。于是,有雅量的老師只好說:好,沒關系,沒關系,待會兒聽聽同學是怎么寫的。一次兩次這樣的交鋒之后,當事人可能就養(yǎng)成習慣了,只要開始寫就發(fā)呆;老師可能放棄了——畢竟班上還有那么多學生。
類似這樣啟而不發(fā)的情況,幾乎每次都存在,讓一線教師感到無比頭疼。究竟該怎么辦呢?其實,大家大可不必自責,每一個有今天的寫作狀態(tài)的學生,除了教學沒有找到適合他的方法之外,還和他的生活環(huán)境、交往歷程、父母教育、閱讀水平等有很大的關系。也就是說,寫作是綜合素養(yǎng)的最佳體現。上海師范大學王榮生教授說:相對于閱讀而言,學生寫作水平的分化程度更容易被老師覺察,因為學生已經把他的寫作結果呈現在教師面前,所以更容易讓老師判斷問題所在??梢姡瑢懽魃媳┞冻鰜淼膯栴}很直接,也很突出。教學,不是萬能的,不是解決問題的“猛藥”。孟子說:大匠能與人規(guī)矩,不能使人巧。老師首先應該認識到,自己不是有求必應的觀世音菩薩——民國時期曾有人用“觀世音菩薩”五個字來總結寫作教學的秘密,非常貼切。但對于這樣一個群體的學生而言,我們可能要有“菩薩心腸”,有容乃大,眼睜睜容忍他在課堂上虛度時光。難道說,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嗎?也不盡然,我跟大家分享幾種專門針對這類情況的方法。
別發(fā)呆了,為他準備一些范文,在實在寫不出時,就請他抄寫范文。要求只有一條,范文什么樣,你就怎么抄。工整、規(guī)范、按部就班。抄寫,就是眼睛、手頭、心頭,三位一體的合作方式。抄得多了,可能會逐漸幫助他建構起文章寫作的圖示。相信大家都記得,范文中最經典的就是《桂林山水》。當學生抄了幾遍,能背誦“漓江的水真靜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綠啊……”,你會發(fā)現這樣的句子會被直接套用到寫家鄉(xiāng)的任何一條小河,任何一種水系??吹竭@里,你可能會說:套用句式寫假話!請注意,我們這次談論的學情很特別——寧可發(fā)呆,什么都寫不出來。面對這樣的學生,能寫出來,就是一種進步,至少是眼前看得見的關鍵性進步。
面對這樣的學生,應該更多寬容,同時應該給予更多的輔助,提供支架,幫助寫出來。甚至可以主張師生、生生合作,促進其完成。合作的方式很多種,例如,教師敘述,學生記錄;同伴出謀劃策,學生用寫將大家的表述進行組合。在與他人的互動、交流、合作中,借助他人的力量,共同完成一篇作文。強調一點,為了鼓勵他,這篇文章屬于這個特殊的作者一人。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他在每次參加集體寫作活動時,至少都能寫出文章,獲得成功的感受。相信大家不會吝嗇幫助同伴的,也相信假以時日,這個特殊的學生能夠有所長進。
還有一種合作的方式更為立竿見影:教師事先為這一類的學生設計好類似填詞方式的語段,讓其填充完成。具體做法是:第一步,將要寫的文章事先寫好下水文,隱去其中的關鍵部分,改換成填空形式出現。第二步,將語段交給學生,讓其認真閱讀。第三步,當大家開始寫的時候,就讓其在需要填空的地方,填寫下自己個性化的見解,自己獨特的語言,與原來的語段內容聯合形成一個全新的語段。最后,讓其連起來讀一讀,完成習作。此文的著作權歸學生本人。大家一定發(fā)現了,面對這樣的習作學困生,我們所有的辦法都是為了讓他能夠先寫出來,能夠邁出關鍵的一步。
實在無法組織語言表達的,不能按照教師指導有條理寫的,不如退回到起點,從流水賬寫起。不要小看流水賬,流水賬也有著自己的“條理”。所謂流水賬的“條理”就是“流水”:按照觀察的先后順序,按照思考的前后排位,有條不紊地表達。只不過,過程中不要求有變化,不強調“文似看山不喜平”,不主張用技巧潤色,原原本本寫出來。這也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鍛煉的目的還是只有一個——讓學生先寫出來。我們一再強調,當學情如此的情況下,教法要有變化。例如,一個學生寫下的流水賬是這樣的:
我家的廚房里有:對開門冰箱、微波爐、水池、水龍頭、凈水器、熱水器、窗戶、煤氣灶、抽油煙機、生抽、老抽、醋、魚露、蠔油、花生油、山茶油、橄欖油、筷子、調羹、碗、盤子、菜刀、水果刀、小刀、剪刀、雞骨剪、叉子、柜子、架子、籃子、電燈、面粉、餃子粉、油炸粉、嫩肉粉、桌子、平底鍋、高壓鍋、不粘鍋、電磁爐、雞蛋、鴨蛋、孜然、咖喱、椒鹽、白胡椒粉、黑胡椒粉、草莓醬、菠蘿醬、蘋果醬、鹽、味精、糖、老酒、葡萄酒、熱水壺、保溫瓶、保溫杯……對了,還有媽媽放的蟑螂藥。
千萬不要小看流水賬,面對學情低谷,這正是我們想要的。流水賬,就是學生放膽表達時最為自然、放松的形式。他們卸下心理包袱,一門心思只管往下寫。寫時思維是活躍的,記憶中廚房里的每一個物件都浮現在眼前,哪怕是角落里的“蟑螂藥”也沒有被遺忘。再一讀,你會發(fā)現這樣的流水賬很有意思,能勾連記憶,有助于充實原始素材。例如寫到“冰箱”,隨即牽引出“微波爐、凈水器、熱水器、煤氣灶、抽油煙機”等家電,雖然其中夾雜著“水池、水龍頭”,但并不影響整體的思維連貫性,而小小的“跳躍”正是兒童思維的特征。再如寫到“孜然”,順帶就寫出了“咖喱、椒鹽、白胡椒粉、黑胡椒粉、草莓醬、菠蘿醬、蘋果醬、鹽、味精、糖”,一系列調味品擺出來了,整個廚房就變得熱鬧和生活化了。有個學生說“如果不是這樣的‘流水賬,我到老也不會發(fā)現廚房這么有意思,像個寶庫”。流水賬式的片段寫作讓學生在第一時間下筆將記憶思維中的信號轉化為文字。文字相互間若即若離地關聯,句式自由無限定,在完成的那一刻,必定迎來成功的喜悅。他們認為“這簡直太簡單啦”。經常開展此類練習,學生在多次重復后,思維和表達的轉化通道逐漸被建立,轉化就更加順暢,“一想到就能寫下來”將成為條件反射,最終成為言為心聲的有效表達。類似這樣的設計還有:寫出媽媽為你做過的事;老師的“一日工作細目表”;我所知道的零食;奶茶的100種喝法;回形針的另類用途;兒時傻事匯總;我的書目;睡姿大展示;吃相大比拼……設計的原則就是能讓學生暢快地“寫出來”。
最后,實在連筆都懶得動的學生有沒有呢?必須承認有。堅決不寫,怎么鼓勵都不動筆的學生,那就讓他去讀吧。讀一讀課文也好,不要浪費時間,畢竟讀也是積累。當然,我們要以菩薩心腸去對待。因為這一類學生,他本質上不是不愿意寫,是他能力不能及,所以我們也不能著急。
請不斷告訴自己:并非每一個學生在習作課上都要學會寫作。除了寫作,人生必定有另外一條路,也通向羅馬。
(作者單位:福建福州教育研究院)
責任編輯 郭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