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亞君
摘要:沉默權是現(xiàn)代法治國家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否真正享有辯護權的基礎所在。本文通過追溯沉默權的歷史,論證我國設立沉默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討我國設立沉默權制度的模式,保障人權,保障被追訴人的程序權利,實現(xiàn)訴訟中的力量均衡,最終完善我國的司法改革和實現(xiàn)司法公正的目的。沉默權作為現(xiàn)代法治國家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國理應設立沉默權。
一、沉默權的定義及起源
(一)定義:大體來說,沉默權有廣義和狹義的兩種理解。廣義上,沉默權是公民言論自由的具體表現(xiàn),即任何人有權決定他愿意說什么或不說什么,除非法律另有規(guī)定。因此,面對其他人或機構的提問,均有權拒絕回答,更有權拒絕回答可能使他自陷于罪的問題。狹義上,沉默權則是專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于來自警察和法庭的訊問,有拒絕回答和保持沉默的權利。根據(jù)這種狹義的理解,沉默權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特有的一項訴訟權利。一般來說,不論從廣義上還是從狹義上來理解沉默權,各國法律關注的焦點主要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權。本文所研究的重點,也主要是上述狹義的沉默權。
(二)起源及發(fā)展:沉默權發(fā)端于17世紀的英國,當時的星座法院在審理約翰·李爾本(又譯“利爾伯”)案件時,以被告人拒絕宣誓為由,判定其犯有蔑視法庭罪。但兩年后議會掌權,議會經審理認為星座法院的判決不合法,并決定禁止在刑事案件中讓被告人宣誓。其理由是:任何人都不得被強迫宣誓回答使他們的生命或自由處于危險之中的問題。隨后,被告人在接受審判時有權保持沉默遂成為刑事訴訟中的一項制度。而沉默權的真正確立時間卻是在1966年,“米蘭達規(guī)則”的確立,標志著正式將原來的“審判沉默權”擴展成了“審訊沉默權”,由此而造成了對警察訊問犯罪嫌疑人時的很大限制。
二、沉默權設立存在的問題
(一)接受運用上:與傳統(tǒng)“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思想不符合,公安機關辦案時可能存在慣性,這就有可能導致此制度難在短時間內大范圍的適用傳播,也就是說沉默權如果真的要在我國設立的話,就得花費一定的時間使群眾和辦案人員學習并適應這種制度。
(二)實務實踐上:沉默權本身是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一種人身人格權利的保障,它是無罪推定原則的產物,但這并不代表制度本身不存在問題,如果極端使用的話,會影響偵察機關之間的協(xié)作配合,同時浪費警力,影響案件的偵破。所以沉默權在中國的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存在極大的阻力,這不僅是對公安機關辦案人員的能力素養(yǎng)的一種高要求,同時也是對中國司法制度體系的一次重大挑戰(zhàn)。
(三)適用范圍上:如果沉默權這一基本權利被扭曲完全不加限制的話,那么就有可能會出現(xiàn)“零口供”這一十分不利于偵查辦案的現(xiàn)象,因此對于沉默權適用的范圍規(guī)定也是一項極富挑戰(zhàn)的工作,這就要求立法者和相關的司法解釋機關進行有效的立法及解釋。
三、沉默權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中確立的價值及意義
(一)沉默權能夠更充分的保障人權、尊重人格尊嚴,也是對人性和人倫的尊重。它充分地理解了人類想要趨利避害的本性,理解人類的本能——自我保護。
(二)沉默權制度有利于從程序上平衡控辯雙方訴權,優(yōu)化訴訟結構。在現(xiàn)代混合式的訴訟模式下,作為控訴方的國家機關,以國家權力為后盾有充足的經費為保障,其力量是非常強大的,而作為被追訴方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勢單力薄,處于弱者的地位。沉默權的實際效用乃是為了增強辯護方的力量,達到控辯平衡、程序公正的目的,使法院最后做出公正的判決,減少冤假錯案的發(fā)生。
(三)在現(xiàn)實的司法程序中,國家工作人員審訊犯罪嫌疑人時,為達成早日結案等目的,并不是所有的案件審訊結果都是由嫌疑人自己說出口的,而是通過一系列不為人知的手段,如暴力、精神壓迫等刑訊逼供的手段來達成的。這就造成了許多諸如聶樹彬、佘祥林一類的冤假錯案的發(fā)生。盡管最后平反了又怎么樣,失去的生命無法挽回,在監(jiān)獄里虛度的年歲也不能倒流,家人因此而承受的精神上的折磨也無法彌補。冤假錯案的發(fā)生,打的是一個國家法律制度和體系的臉,傷的是一個國家民眾對法律權威的信仰。而造成這些冤假錯案發(fā)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國家司法程序的漏洞,違反了法律反對自我歸罪的原則,而反對自我歸罪原則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沉默權制度。因而國家關于沉默權制度的完善可以更好的平衡控辯雙方訴權,優(yōu)化訴訟結構,維護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尊嚴,直到案情真相大白的一天,從而最大限度的防止冤假錯案的發(fā)生,以維護國家司法公正。同時,沉默權的運用也是對人性人格的尊重向野蠻的司法程序發(fā)起的挑戰(zhàn),標志著一個國家法制和社會文明的進步。
因此筆者認為,中國應當引進有限制的沉默權,推動中國法制走向更高峰。
參考文獻:
[1]曹若綱.“沉默權”對偵查工作的五大不利[N].人民公安報,2001-11-30(3).
[2]陳光中.聯(lián)合國刑事司法準則與中國刑事法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3]孫孝福,歐陽習中.論沉默權在我國的適用[A].陳光中.訴訟法理論與實踐[C].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4]劉根菊.在我國確定沉默權原則幾個問題之研討(上)[J].中國法學,2000,(2):46-54
[5]彭真軍.沉默權辨議[J].當代法學,2001,(5):28
[6]陸福興.沉默權的倫理價值沖突.天府新論.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