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峰
摘 要:作為教師,讓每一個學生成人成才是我們的職責,不放棄每一個學生是我們的使命,無論學生是成績優(yōu)秀的還是成績落后的,無論是遵守紀律的還是經常違紀的。在調查中,多數的學生認為師生之間的矛盾產生的主要問題是溝通方面的,溝通不暢,缺乏交流平臺和溝通渠道,既是現(xiàn)實,也是需要改進的地方。不公正、不尊重、不平等,成為影響師生溝通的重要因素。師生關系就是教育質量,良好的師生關系則取決于師生之間的溝通效果。沒有溝通交流,就沒有健康的關系,就沒有質量。
關鍵詞:農村小學;溝通;現(xiàn)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5.6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0-10
作者簡介:楊 峰(1984—),男,甘肅莊浪人,小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農村問題學生的轉化策略。
一、師生難以溝通的現(xiàn)狀及原因
1. “填鴨式”教學,學生被動接受
“填鴨式”教學的顯著的特征就是交流的缺乏,學生盡管在聽,但由于教師忽視了教學的對象,課堂如一潭死水,沒有活力,這種教學模式嚴重制約了學生課堂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果教師只注意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指令去做,去發(fā)現(xiàn)、去掌握知識,那么,當沒有教師的指令時,學生面對問題時就會不知所措。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讓學生自己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通過情感交流,讓學生真心感悟,才會給學生形成一種能力,才敢于和教師交流、溝通。
2. 傳統(tǒng)教育的學生觀壓抑學生發(fā)展
傳統(tǒng)教育的學生觀過分強調學生缺乏知識、能力和經驗的一面,而不關心學生潛在的狀態(tài),忽視學生的內在積極性和發(fā)展可能性,重視對學生現(xiàn)實狀態(tài)的評價,如經常按學習成績把學生歸結為好、中、差,忽視學生潛在發(fā)展的可能性。教師習慣按統(tǒng)一的標準和尺度去衡量、要求學生,不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這樣導致教師與學生之間難以溝通,壓抑了學生主動性和能動性的發(fā)展。少數優(yōu)等生喜歡和教師進行溝通,而多數學生則被教師冷落,對學習失去信心,師生關系緊張,學生變得厭學,甚至與教師有抵觸行為。
3. 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畸形的評價機制
在學校教育中,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越來越高,所謂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以知識與技能為主要評價標準的學生成績的高期望值沒有減弱的趨勢,學生面臨來自家長的壓力越來越多,學校評價機制仍然以學業(yè)成績?yōu)闃藴剩處熢谧W生學業(yè)成績方面毫不放松,考試的壓力如同一座座大山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學生與教師的關系也變得非常緊張,教師時常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學生,使師生關系越來越緊張,更談不上相互溝通。
二、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之對策
1. 營造寬松愉悅的氛圍,緩解學習的壓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建立平等的師生對話關系,構建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引導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動學習的欲望,這要求教師“蹲下身子”與學生平等對話。教學的過程就是教師與學生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過程,這是建立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互動的基礎。課堂上給學生多一點鼓勵、多一分欣賞,建立平等、民主、友好的師生關系,揚起學生自信的風帆,讓學生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不要因擔心自己是否能夠理解所學的內容,擔心被老師批評,對自己影響不好,因而羞于與教師溝通。
2.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有的教師擔心“探究”“活動”會耽誤教學任務的完成,沒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沒有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時間、空間和合作伙伴,自己成了課堂教學的主宰;沒有鼓勵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總結規(guī)律,完成對所學知識的自主構建,使教育變?yōu)椤榜Z獸式”的單項活動,導致學生產生厭學心理,教師與學生無法進行溝通。
3. 巧用情感評價,使學生充滿自信
教師要用一雙銳利的眼睛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長處,用一顆寬容的心,懂得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應該更多地看到學生的可取之處,而不是挑剔、刻薄地要求學生盡善盡美。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充分肯定學生的發(fā)言,對每一個學生的發(fā)言都給予一個評價,以鼓勵為主,達到激發(fā)、強化學習動機的效果。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關心自己的學習,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學生才能積極與教師溝通,消除學習中的困惑。
4. 平等對待學生,主動與學生溝通
教師不應偏心,要平等地對待學生,一視同仁,應多關注中等生和成績稍差的學生;教師要耐心教育學生、尊重學生,可定期與學生談話,拓寬溝通渠道,開設教師信箱、書信箱等。教師應放低姿態(tài),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與學生打成一片,多和學生交流,多關心學生。師生之間要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教師不要冤枉學生,要講道理,不要動輒向家長告狀。學校班級應多開展活動,如辯論會、交流課、游戲等,讓師生參與其中,增進溝通。學生要有自制力,應當遵守紀律、尊重教師,多向教師請教問題,主動與教師溝通。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要開展多種活動,多和學生溝通交流,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變管制式為朋友式。同時,我們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成長特點和心理特點,給他們更多關愛、更多機會,幫助他們走好人生的道路。
參考文獻:
[1]黎亞賢.小學師生溝通的有效性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
[2]屠榮生,唐思群.師生溝通的藝術[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