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懿
舒伯特第八交響曲(未完成)是舒伯特最著名的交響曲,這首交響曲雖然只寫了兩個樂章,但是卻以其出色的完整性贏得了大眾的青睞。本文將截取其中的引子,從引子窺探舒伯特未完成的意境,寫作手法,并進行各類指揮家的對比,彰顯出不同指揮家看待這首曲目的不同之處。
一、引子分析
(一)從調(diào)性、音色、音域、力度分析
從作曲家標注的調(diào)性、音色、音域、力度以及引子極強的旋律性不難看出,作曲家在引子上所想要表現(xiàn)出來的首先是一種哀傷、絕望的形象,其次是想要傳達給聽眾一種陰森低沉的氣氛。第一,b和聲小調(diào)的調(diào)性使得引子的小調(diào)性質(zhì)得以確立,小調(diào)特定的陰柔特征是旋律給人這種感覺的基礎。第二,大提琴與低音提琴的音色本就低沉空遼,再加上兩種低音弦樂器共同奏鳴,仿佛更加讓人感覺到那是從深不見底的崖底所傳出來的聲音,使用弦樂低音樂器,而放棄使用木管低音樂器大管或者銅管低音樂器長號或大號,是因為弦樂器獨有的旋律性。用管樂器演奏出來的低音固然可以達到低沉的效果,但由于是用氣息以及按鍵音來控制音的轉(zhuǎn)換,因此兩音之間的轉(zhuǎn)換會不如弦樂器般無縫延綿,因此旋律性就差一些。第三,引子的力度用到了pp,作曲家在這里用整個大提琴組和低音提琴組來演奏pp的力度,明顯地顯示出了作者的意圖,作者既想追求一種深不見底的、仿佛從崖底傳來的低沉音色,但也想營造一種似幻似真的效果。一種隱隱約約,不真切,仿佛從很遠的地方傳來的音響效果,因此才選擇用pp的力度。
(二)從節(jié)拍和速度分析
但是從其四三拍的節(jié)拍和設定速度來看,這個引子的處理又并不單單是上文說的那樣簡單。第一,節(jié)拍為四三拍,典型的舞曲性結(jié)構,一般來說,音樂偏抒情以及憂傷,較多用四四拍,四四拍具有這種特征,能將抒情性更好地表現(xiàn)出來。而三拍子特有的強弱弱規(guī)律的結(jié)構,使得人們不禁想起舞曲那歡快活潑的結(jié)構。這種節(jié)拍具有很強的動力性,因此作曲家在這里是想要讓這整個樂章不僅要有低沉陰森的氛圍,并且要保持一定的動力性。第二,從速度來說,本樂章運用的速度為Allegro moderato(中文意思:中庸的快板),中庸的快板速度加上四三拍的拍子,引子部分在營造一種哀傷絕望的形象時也不失動力。
(三)從舒伯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分析
從作者即舒伯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來看,舒伯特處于古典主義末期、浪漫主義早期,其作品既不像古典主義時期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般追求平衡、節(jié)制,也不像浪漫主義中期肖邦等作曲家那樣追求個人情感的充分表達,舒伯特的音樂旋律性很重,但卻十分典雅、親切,句子的結(jié)構都比較規(guī)整。他的早期音樂中多表達對生活美好的向往,描寫生活場景與人物,作品彌漫著希望的氣息,如《坊車旁的阿格利特》《鱒魚》《音樂瞬間》。到了晚期,由于生活窘迫,出版商的壓榨等等,他終于對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對這個世界更加失望,在這個時期中寫的作品都更表現(xiàn)生活的不公平與痛苦。舒伯特善于將情感灌注于音符中,而不是靠強弱的大對比來彰顯,他的許多作品都是非常親切,戲劇性不太強,但是情感真摯,內(nèi)容豐富,情感大多隨旋律流淌而出,比較自然,歌唱性強。舒伯特早期交響樂作品如第一交響曲沿襲了古典音樂的寫作特征,舒伯特從小到大并未系統(tǒng)地學習過作曲理論技術更別說交響樂的作曲理論了,因此當時舒伯特寫作交響曲時是參照四重奏、五重奏等的模式去寫的,經(jīng)常在寫交響曲寫到一半的時候再回過頭來研究四重奏等的寫作方法。因此早期的舒伯特交響作品并不太成熟,然而到了后期,舒伯特已經(jīng)在寫作交響曲方面有了自己的看法與經(jīng)驗,第八交響曲有了舒伯特自己的風格并且更加注重旋律性。
二、指揮家詮釋對比
(一)穆蒂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的版本
1.引子的外在表現(xiàn)
穆蒂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引子一開始,就能使人感受到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那厚實的音色,第一個音拉出后慢慢漸強,一直持續(xù)到第三小節(jié),然后從第四小節(jié)開始減弱。整個引子具有很強的歌唱性,在長音部分如第一小節(jié)三拍長音以及第三小節(jié)三拍長音等等,都充分地利用了弦樂的顫音,加上低音提琴與大提琴本來就厚實的音色,顯得顫音音量比實際音還要大,就像借鑒了美聲唱法的特點一樣,美聲唱法即源于意大利,很好地助歌唱性進一步增強。從分句來看,穆蒂把這一八小節(jié)的長句子分成了兩小句或者說是兩個小部分,第一到第三小節(jié)為第一小句,第四到第七小節(jié)為第二小句,穆蒂將第四小節(jié)的三個四分音符加快了速度,然后又回到原速。綜上所述穆蒂的詮釋極其注重歌唱性和旋律性,注重情感的表達抒發(fā),好似一個歌唱家在盡情歌唱。
2.外在表現(xiàn)的內(nèi)在原因
(1)考慮舒伯特創(chuàng)作風格的因素
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1789年法國大革命使音樂歷史逐步走向浪漫主義音樂風格時代,人們倡導人性的解放,情感的自由發(fā)揮,尤其是藝術家們力圖擺脫傳統(tǒng)的束縛,并努力表達自己對周圍事物的敏感。在這種時代大環(huán)境的熏陶下,舒伯特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與經(jīng)驗開創(chuàng)出一種注重抒發(fā)情感,自然親切的風格,被稱為藝術歌曲之王,主要原因就在于其作品前所未有的抒情性、歌唱性。
除了注重歌唱性外,舒伯特的風格另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其奧地利國籍。舒伯特一生幾乎就是在維也納度過的,維也納的音樂氣息與民間音樂一直影響著舒伯特的創(chuàng)作。舒伯特在藝術歌曲中極其擅長吸取德奧民間音樂的因素或?qū)⒌聤W民歌因素加以變形減縮,使自己的創(chuàng)作充滿了德奧音樂特色。因此就這一點來說,德奧音樂家會比穆蒂在演奏舒伯特的作品時更有優(yōu)勢。
(2)意大利音樂風格
意大利音樂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本文中攫取兩個代表性因素來佐證意大利音樂風格特色。首先,意大利音樂擅用裝飾,這源于巴洛克時期的影響。那個時期的意大利,受享樂主義思想的驅(qū)使,人們開始追求視覺的滿足與沖擊,于是出現(xiàn)了宏大的建筑規(guī)模和富麗奢華的裝飾,帶動了音樂中裝飾因素的興起。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街頭小調(diào)、威尼斯船歌、塔蘭泰拉舞曲以及西西里舞曲等被稱為民間音樂。它們以城市音樂或流入城市后逐漸城市化的民間音樂的形態(tài)構筑并推動著意大利特殊語匯的形成。因此意大利音樂中裝飾音種類極其豐富,在增添華麗性、優(yōu)雅性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還有一個顯著特點是對比因素,巴洛克時期,二元對立統(tǒng)一觀念的發(fā)展為音樂意識的更新帶來新的表現(xiàn)形式與結(jié)構思維。意大利音樂也因此獲得了新鮮的生命力。著名作曲家、管風琴家加布里埃利與他的侄子發(fā)展的威尼斯樂派風格以強音部和弱音部的對比,獨唱與合唱或者合唱與器樂合奏間形成的音色對比等手法豐富著意大利的音樂語匯。這種對立因素的運用以力度、音色的變化與差異形成音樂內(nèi)部的戲劇性沖突,并通過音響傳達音樂的內(nèi)在張力。
(二)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樂團的版本
1.引子的外在表現(xiàn)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樂團的這一版本與穆蒂的版本有很大的不同,無論從形象性還是抒情性都有著天壤之別,與穆蒂注重抒情性不同的是,卡拉揚并未對抒情性有太多的關注,相反在形象性上做足了功課。首先是樂隊音色沙啞,沒有利用低音弦樂器的厚實延綿的音色和顫音的特點,而是將弓子輕放在琴弦上拉出,這種做法不僅削弱了抒情性,還營造出一種從遠古時期傳過來的聲音的感覺,莊嚴肅穆,音色立體性很強。其次,整個八小節(jié)的引子沒有明顯的加強減弱的趨勢,氣息一句到底,仿佛沒有生命的物體在崖底下低吟,不帶任何感情,純粹描寫一種場景。
2.外在表現(xiàn)的內(nèi)在原因
(1)考慮舒伯特創(chuàng)作風格的因素
克內(nèi)普勒所說,“如果不把舒伯特的作品作為奧地利人的作品去理解,那么就無法理解他的作品”。要談德奧民間音樂,首先我們要知道在1806年“德意志民族神圣羅馬帝國”解體以前,奧地利曾是德意志帝國的一部分長達近九百年的歷史,直至弗蘭茨二世不再作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以后,才有奧地利國家的獨立發(fā)展。因此,德國與奧地利的民間音樂有不少共同和相似之處。
德奧作曲家們都是富有民族情感的愛國者,他們迷戀于自己的音樂傳統(tǒng),努力探索和整理自己民族的藝術特色。音樂中不僅吸收了德奧民歌、鄉(xiāng)村歌曲、民族民間等音樂素材,同時還體現(xiàn)出德奧民族性格所具有的幻想飛躍和創(chuàng)造力量。作品里刻畫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描繪大自然的美景,沒有了以往戲劇性的強烈沖突,表現(xiàn)出憂郁、孤獨的感傷,表現(xiàn)出德奧堅毅沉穩(wěn)的民族氣質(zhì),因此舒伯特作為奧地利作曲家,其風格一定是與德奧音樂風格相一致的。恰巧時代走到了浪漫主義音樂時期,使得一向嚴謹?shù)牡聤W音樂作曲家響應時代的號召,也開始走向了抒發(fā)個人感情的道路,但這并不代表德奧音樂會走向意大利式歡騰活躍的音樂氣氛中,而是在自己的民族特點基礎上發(fā)展個人情感。比如舒伯特藝術歌曲的旋律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這也是德奧民歌旋律的特點,就是很少用大音程,多用小二度、小三度、純四度和純五度,很少出現(xiàn)俄羅斯般上躥下跳的旋律。舒伯特藝術歌曲的旋律都是大部分音區(qū)不高,音與音之間的音程關系不大,比較平穩(wěn)。
(2)卡拉揚的指揮風格
其次卡拉揚就是奧地利人,對于德奧音樂是生來就刻在骨子里的,德奧音樂風格偏穩(wěn)重深沉規(guī)范冷靜理智,意大利音樂風格偏活潑歡快驚喜。這跟兩地區(qū)文化風俗與人的性格特點分不開??ɡ瓝P是奧地利人,更加愿意從規(guī)范理智的角度去審視音樂,對于有深度的東西更加敏感,就拿引子為例,引子的音樂在旋律上來說是有歌唱性的,但從音域、音色、力度來說,其最終要表達的是陰森恐怖的氛圍,這才是引子真正要表達的東西,因此德奧音樂家更傾向于抓住這一點,而把歌唱性放在第二位,因此卡拉揚會將氛圍放在第一位,去創(chuàng)造出這種氛圍應有的音色,在演奏舒伯特的作品時具有優(yōu)勢。另一方面,卡拉揚具有自己的特點,他善于營造樂隊的音響效果,與穆蒂不同的是,意大利式風格會將感情帶到旋律里,自然流淌出來,卡拉揚更注重將其營造的效果表現(xiàn)出來,用效果帶動旋律,用想象力帶動旋律,這就顯現(xiàn)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ɡ瓝P指揮的引子中能看出其想象力非常豐富,能夠通過音色的打磨來表現(xiàn)出音樂中的場景、景象等等,極其具有畫面感,但是從舒伯特的角度去考慮,其實他音樂中的畫面感并沒有那么強烈,作為藝術歌曲之王的舒伯特,傾向于在旋律的自然流淌中把感情帶出來。莊重嚴肅的詮釋并不是舒伯特的風格。在這一點上,穆蒂要更勝一籌。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