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學術(shù)研究上,《史記》、《漢書》常常被學者做對比,二者都對民族傳記的書寫做出重大貢獻。本文將對這兩部書在民族傳記的篇目、民族風情的敘事風格、對民族人物的刻畫、呈現(xiàn)出的民族思想以及民族史傳對后世的影響方面進行比較研究,梳理其異同之處。
關鍵詞:《史記》;《漢書》;民族史傳;比較
一、《史記》、《漢書》民族史傳篇目比較
《史記》為司馬遷所著,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司馬遷曾游歷多地,對各地的民族及其歷史、民風民俗均有領略,這使得《史記》中的民族史傳大放異彩。《史記》中民族史傳的篇目有:《匈奴列傳》、《東越列傳》、《南越列傳》、《朝鮮列傳》、《西南夷列傳》、《大宛列傳》。《匈奴列傳》里記載了匈奴的起源、風俗、官制,詳細記載了匈奴與漢朝的交往與沖突,其中著重記載了冒頓單于的事跡;《東越列傳》記載了東越的發(fā)展歷史,著重寫漢朝征服東越的過程,并突出刻畫了東越王馀善這個人物形象;《南越列傳》主要記載南越王朝的浮浮沉沉;《朝鮮列傳》記載了朝鮮的建國及與漢朝的戰(zhàn)爭;《西南夷列傳》記錄了古代中國西南地區(qū)各部的風貌;《大宛列傳》中寫張騫出使西域,并發(fā)現(xiàn)大宛,及后來與漢朝的糾葛。這里的六個民族列傳基本囊括了漢朝對外交往的少數(shù)民族?!妒酚洝防锍诉@六篇列傳,還有其他67篇也涉及了這些少數(shù)民族的民族史。[1]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東漢班固編著。歷代以來,人們傾向“抑班揚馬”,認為《漢書》有因襲《史記》的嫌疑。但比較來看,《漢書》也有其自身特點。就史料而言,《漢書》史料的詳盡程度大于史記,為讀者呈現(xiàn)出了更加豐富的少數(shù)民族史?!稘h書》中的民族史傳有《匈奴傳》、《西南夷兩粵朝鮮傳》、《 西域傳》。在司馬遷的基礎上,《漢書》將《史記》六篇列傳濃縮為三篇并再次基礎上做了增添與修改。
二、《史記》、《漢書》民族風情的敘事風格比較
《史記》與《漢書》均體現(xiàn)出作者高超的敘事藝術(shù),二者既有相同之處,亦各有特色。在敘事體例上,司馬遷和班固均對史傳文學做出了重大貢獻,《史記》開創(chuàng)了紀傳體體例,而《漢書》則是斷代史的肇端?!把芯课膶W作品的敘事藝術(shù)最開始是從西方興起,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在中國興起?!盵2]我國古代很多作品中也存在敘事藝術(shù),如《詩經(jīng)》、《左傳》等。《史記》和《漢書》中的敘事藝術(shù)更為突出,民族史傳作為兩部史書里的特色所在,其敘事藝術(shù)也各有異同。如:
“貴壯健,賤老弱。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諱,而無姓字?!盵3](《史記·匈奴列傳》)
“貴壯健,賤老弱。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諱而無字?!盵4](《漢書·匈奴傳》)
匈奴的習俗是惜年輕有力之人,厭年老身弱之人。父親死了,兒子娶后母,兄弟死了,娶他的妻子作為妻子,在姓名方面有名卻不避諱。然而《史記》里說匈奴人沒有姓和字,《漢書》里卻僅說他們沒有字,其意思便是匈奴人有姓。又如:《漢書·霍光金日磾傳》里:“本以休屠作金人為祭天主,故因賜姓金氏云。”東漢時匈奴休屠部并無姓氏,但降漢后,該部王室被賜予金姓,金日磾就是其部首領。在《史記·西南夷列傳》里:“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楪榆,名為巂、昆明,皆編發(fā),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shù)千里?!彼抉R遷用精簡通俗的語言將西南夷部落的風俗概況闡述出來,也很注重語言結(jié)構(gòu)的對稱,而班固則在司馬遷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思想,統(tǒng)籌全局,更注重考證,細微謹慎。值得一提的是在敘事語言上二者都運用了《詩經(jīng)》的內(nèi)容為自己的作品增色,如《漢書·匈奴傳》里:“出輿彭彭,城彼朔方”“靡室靡家,獫允之故”“豈不日戒,獫允孔棘”等。
三、《史記》、《漢書》對少數(shù)民族人物刻畫的比較
對人物的刻畫通常用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表現(xiàn)出來,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表現(xiàn)出人物的性格。而在紀傳體類史書中人物刻畫一般是作為主體存在的。雖然在兩部書中少數(shù)民族的記敘是以民族作為標題,但是人物卻是最重要的部分?!妒酚洝泛汀稘h書》中的少數(shù)民族傳記不僅刻畫了少數(shù)民族人物,還描寫了很多漢族人物,如霍去病、蘇武、貳師將軍李廣利等,這體現(xiàn)了司馬遷、班固民族觀念的相似之處。
司馬遷的《史記》中,對少數(shù)民族人物的刻畫最主要是從人物出身、生平事跡、對該人物評價出發(fā),有直接描寫,也有間接描寫。如在《大宛列傳》中,借張騫之口記敘了烏孫國的故事,里面對烏孫王昆莫的描述先是從他的出身開始,“匈奴攻殺其父,而昆莫生棄於野。烏嗛肉蜚其上,狼往乳之。單于怪以為神,而收長之?!盵3]這樣的描寫為人物鍍上了一層傳奇色彩。但在《漢書·西域傳》里卻沒有對昆莫身世的奇幻記載,只是描寫了他建立烏孫、與漢朝交往的片段。此外,《漢書·西域傳》大部分內(nèi)容雖因襲《史記》,但是也增加了新的記載,如烏孫王昆莫:“昆莫,王號也,名獵驕靡。后書‘昆彌云。”也就是說在后面的史書中對昆莫的記載都用“昆彌”。除此之外,《漢書·西域傳》還有對昆莫兒子、孫子等的記載。
四、司馬遷、班固民族觀念比較
無論是《史記》還是《漢書》,它們的民族傳記都體現(xiàn)了司馬遷和班固對少數(shù)民族的重視,反映了中國多民族歷史發(fā)展的積極一面。中華民族是由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共同構(gòu)建的多民族大家庭,司馬遷和班固在編寫史書時沒有忽略少數(shù)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民族傳記中不僅詳細地記載了少數(shù)民族發(fā)展的歷史,而且還通過民族傳記的書寫體現(xiàn)出較為先進的民族統(tǒng)一思想。漢朝的民族問題是比較突出的問題,這和歷史的發(fā)展有關。漢朝是以儒家思想為正統(tǒng)的朝代,而孔子主張華夏夷狄之辨,有明顯的重華夏輕夷狄的傾向。在司馬遷與班固的民族史傳中同樣體現(xiàn)出來了華夷有別的觀念。不同的是司馬遷的氣度更為博大,對少數(shù)民族抱有同情和寬容,而班固則對少數(shù)民族帶有歧視的色彩。
《史記·南越傳》里記載:“陸賈至南越,王甚恐,為書謝?!盵3]漢文帝即位時,南越國趙佗也稱帝,于是漢文帝派陸賈前往南越國示威。南越王感到恐懼,馬上上書謝罪。而在《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記載:“陸賈至,南粵王恐,乃頓首謝?!盵4]對于這件事的記載略有不同,《史記》里的南越王“為書謝”,而《漢書》里的南越王“頓首謝”。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司馬遷在此處表現(xiàn)的便是種大一統(tǒng)思想,以華夏民族為主,但沒有貶低少數(shù)民族。叩頭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無限的敬意與臣服,班固的此舉卻是對南越王有歧視的嫌疑。另外,古代對少數(shù)民族采取較為平和的手段是和親,司馬遷在《匈奴列傳》中表現(xiàn)了對和親政策的肯定,而班固卻貶低和親政策,但即便如此,《漢書》中大一統(tǒng)的思想仍占主流。
五、《史記》和《漢書》民族傳記對后世的影響
《史記》和《漢書》中的民族傳記對為后世文學作品的書寫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文學方面,先秦時期記載少數(shù)民族的文獻資料大多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而《史記》將幾個少數(shù)民族的概況作了豐富翔實的描寫,在文體上它直接開啟了紀傳體通史的先河?!妒酚洝芬仓苯佑绊懥恕稘h書》的產(chǎn)生,可以說沒有《史記》就沒有《漢書》,在《史記》的基礎上,班固為少數(shù)民族傳記增添了更為豐富的資料。后來的《宋書》、《新唐書》、《晉書》中的民族傳記都不難看出有《史記》與《漢書》的影子。在史學上,《史記》的民族史傳中對人物的記載,民族風情的描寫,少數(shù)民族的起源、發(fā)展、與中原民族戰(zhàn)爭、交往等的介紹都為后世研究少數(shù)民族歷史提供了豐富的民族史料。另外,在司馬遷的筆下追溯到了他們的源頭,完整的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中華譜系。
雖然在編寫民族傳記時,司馬遷和班固難免有些偏頗,但總體而言都是立足實際的,在民族征戰(zhàn)融合的大環(huán)境下做到了客觀看待問題,這種秉筆直書的精神對后世文學和史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也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文學發(fā)展史上,《史記》、《漢書》中的民族傳記是后世民族傳記效法的重點對象,也是歷史散文的楷模,但值得注意的是,漢代之后史傳文學的大多側(cè)重對史料的收集和史實的考辨,而不是辭藻的華麗與感情的充沛,文學性逐漸降低,這是歷史著作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
參考文獻
[1] 王鵬.《史記》、《漢書》民族史料比較研究[D].西南大學,2010.
[2] 劉艷.中國九十年代以來的小說敘事批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
[3] 司馬遷(著)、韓兆琦(譯注).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0.
[4]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5] 韓兆琦.司馬遷的民族思想[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6] 張新科.《史記》民族列傳的價值[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7] 次照輝.《漢書》的民族史撰述與民族思想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
[8] 郎華芳.《史記》《漢書》民族史的撰述及意義[J].溫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
[9] 張亞玲.《史記》文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10] 夏明程.新中國《史記》《漢書》民族思想比較研究綜述[J].貴州民族研究,2006.
作者簡介
趙慧娟(1993——),女,漢族,北方民族大學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文學。
(作者單位:北方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