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峰 李衛(wèi)華 李悅 葉琴
[摘要]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實效性問卷調研數(shù)據(jù)結果進行分析,然后對該調研揭示的現(xiàn)實情況進行了困境總結和原因思考,認為理工科高校《原理》課程教學面臨著方法相對陳舊與期待創(chuàng)新之間的矛盾、課程理論性教化性強與學生學習投入意愿低的矛盾、教師知識儲備豐富與教學藝術匱乏的矛盾、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高要求與教育合力不足之間的矛盾等方面的教學困境,針對上述困境或問題給出了提升《原理》課程實效性和針對性的若干對策建議。
[關鍵詞]工科高校;《原理》課程;教學;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2-0137-04
2016至2017年,研究者組成課題組對安徽省四所理工科高校在校大學生進行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簡稱“《原理》課”)教學實效性狀況的問卷凋研。問卷共計1000份,共收回問卷960份,有效問卷936份。本次調查主要針對的是《原理》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問題設計比較具有科學性和時代性,相比以往調查更為切合實際,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筆者基于該問卷調研基礎上對《原理》教學實效性現(xiàn)狀進行探析和對策思考。
一、工科高?!恶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教學實效性現(xiàn)狀分析
根據(jù)《工科高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教學情況調查問卷》,以四所理工科高校的《原理》課學生基本情況及思想素質狀況、對《原理》課課堂教學過程及效果的認識、對《原理》課教師及教學的要求方面等開展問卷調查,樣本數(shù)據(jù)處理和分析結果如下。
(一)樣本學生基本情況及思想素質狀況
受調研樣本學生中,性別結構為男多女少,男大學生占比83%,女大學生占比17%,符合理工科類高校的實際情況。政治面貌為共青團員的占受調研樣本的91%,中共黨員占比3.5%左右,其余為群眾。凋研樣本學生主要為理工科專業(yè),占比85%以上;其余為人文社科專業(yè),占比相對較小。
(二)對當前《原理》課課堂教學過程及效果的認識
1.關于對當前《原理》課程課堂教學的認識。調研發(fā)現(xiàn)33%的樣本學生認為《原理》課程對今后的發(fā)展幫助不大;49%的樣本認為有幫助,僅10%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幫助,7%的學生認為沒有任何幫助。說明大學生以功利心態(tài)看待通識類思想理論課因素較多。類似認識在出勤原因里也顯現(xiàn)出來,不少學生學習意愿不強,受必修課(63%)、課堂紀律約束(28%)、單純應付考試拿學分(26%)等被動接受心理較多;但也有占55%選擇提高自身思想素質的愿望學習《原理》等通識理論課程,受教授內容吸引所占比例僅占23%,占比不高。說明《原理》等思想理論課面臨著大學生相當程度的抗拒心態(tài),成為難度系數(shù)較高的課程系列。
2.關于對《原理》等思想理論課的學習預期。多數(shù)學生學習思想理論課的預期在于提高文化認知和思想理論素質(60%),養(yǎng)成健全人格(41%)、提高和培養(yǎng)思維能力(41%)則占其次,但他們在政治上認清方向的預期并不高(占29%),但也有占比16%的樣本學生沒有明確預期。這在相當大程度上說明大學生首先把政治理論課當作通識教育課程,通過學習能夠提升文化修養(yǎng),培養(yǎng)思維能力,使自己逐漸完善起來。
3.關于對《原理》課程現(xiàn)行教材的看法。45%的學生認為教材理論性太強,比較難懂;26%的學生認為教材勉強能夠看懂;18%的學生認為教材相對通俗易懂,11%的學生認為教材脫離現(xiàn)實、沒有什么用處。該結果說明《原理》等課程從教材體系到教學體系的轉變非常迫切,要求教師在教材基礎上重新構建教學體系,才能提高實效性。
4.關于理工科背景是否影響到對《原理》課程的學習。調研顯示,理工科背景對學習的一般影響占大多數(shù)(42%),甚至沒有影響(33%),選擇較大影響(14%)或很大影響(7%)所占的比重都比較少。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學生中學階段均學過政治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連貫性較強,不至于感到陌生;二是顯現(xiàn)出大學生對《原理》等思想理論課的“刻板”印象較深,大多認為是“沒用”的副課,不值得投入時間和精力。
5.關于在《原理》課程課堂表現(xiàn)以及課堂教學參與情況。調研顯示大多數(shù)學生在思想理論課堂上只聽課不做筆記,偶爾走神打瞌睡,不少學生成為手機“低頭”一族。認真聽課做筆記的僅占14%。至于課堂參與情況,多數(shù)學生會跟著教學思路,有想法但不想回答問題,不會積極進行互動交流,但教師點名會回答問題,僅有1/10弱(9%)的學生主動與教師交流,但也有1/10弱(9%)的學生不進行任何思考,教學實效性不強。
6.關于《原理》課程課堂教學效果。絕大多數(shù)樣本學生認為在《原理》課上所學的理論正確,但遠離社會現(xiàn)實和思想實際;但也有20%左右的樣本學生認為有的教師較能回答現(xiàn)實問題;選擇教學鮮活生動、印象深刻的僅占1/10。表明《原理》等課程亟需教學模式改進和創(chuàng)新。在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方面,36%的學生考完就忘,不會運用;15%認為到時候再說聯(lián)系實際的事情。在對往屆修完《原理》課程的學生凋研發(fā)現(xiàn),60%以上只記得少部分內容,比較符合文科課程記憶規(guī)律,通識類思想理論課程無法強行要求過多。
(三)對《原理》課程教師及教學的要求
1.關于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亟待解決的問題。調研認為教學方式、內容陳舊、單一,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占一半以上的主要原因(53%),而教師言談舉止、個性以及對學生的態(tài)度(16%),教師理論功底欠缺及掌握的本學科知識缺乏必要的廣度和深度(15%)、語言表達缺乏感染力導致課堂氣氛沉悶(17%)等也是思想理論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所在。學生認為提高《原理》課程教學實效亟待解決的問題最主要的是教學內容方面,認為教學內容要理論和聯(lián)系實際且能夠解答當前的熱點和難點問題(59%),加強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也與教學內容更新密切相關(46%),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30%)和方法以及改革考核方式(36%)倒在其次??磥憩F(xiàn)實的思想理論課程在內容上并沒有大力拓展視野和啟發(fā)思考,教學方式相對單一,加之教師教學能力不強,就會導致厭學、棄學現(xiàn)象。
2.關于對《原理》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態(tài)度。調研分析顯示,絕大多數(shù)(72%)學生認為包括辯論賽、演講等課內教學實踐方式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有幫助,說明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對增強教學效果的作用明顯,學生也期待更有實效的轉變。樣本學生更加歡迎教師主導、學生深度參與的課外教學實踐模式(37%)或師生平等參與的互動探究教學模式如師生網(wǎng)絡互動式教學,對教師主導,學生簡單參與的教學模式則不甚歡迎(17%),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厭棄教師講課、學生記筆記的傳統(tǒng)式教學模式(7%)。
二、工科高?!恶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教學困境及原因思考
從上述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來看,工科高校大學生對包括《原理》在內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模式創(chuàng)新予以歡迎,他們厭棄因循守舊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希望獲得更多有益人生和學業(yè)成長的內容。對任課教師而言,《原理》等思想理論課遇到“互聯(lián)網(wǎng)+”、新生代等方面的挑戰(zhàn)。由此,出現(xiàn)了《原理》課程現(xiàn)有教學方式相對陳舊與學生期待教學創(chuàng)新之間的矛盾、政治理論性教化性強與學生學習投入意愿低之間的矛盾、教師知識儲備豐富與課堂教學藝術匱乏之間的矛盾、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對學生能力素質提出高要求與課堂及校園等顯性隱性教育形成合力不足之間的矛盾等方面的教學困境。
(一)現(xiàn)有教學模式相對陳舊與學生期待獲得感較低之間的矛盾
縱觀世界科技革命大趨勢,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標志的新媒體技術時代已然來臨。當前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催生了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平臺的不斷涌現(xiàn),微博、視頻、游戲、資訊、微信朋友圈等新媒體的普及正在改變著新生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同樣,作為授課對象的大學生群體知識來源渠道廣泛,大多具有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個性張揚的新特點,他們在學習方面對新知識新技術非常敏感且樂意接受。而與之相對的是,現(xiàn)有的創(chuàng)新步伐趕不上時代和95后大學生的期待,很容易導致課堂教學實踐中師生教學預期中的矛盾。在供給側的舊有教學模式較少甚或不能帶來有益于人生成長的“獲得感”。
(二)《原理》課程理論性教化性強與學生自覺學習意愿低的矛盾
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具備“理論復雜、體系廣博、概念抽象”的特征,從本質上說《原理》課是一門思想理論性和政治教化性相當強的課程,兼之不少教師知識話語轉換能力還稍顯欠缺,不能將理論與實際很充分地相結合,使得該課程內容缺乏吸引力。前述調研顯示,理工科大學生大多數(shù)都承認思想政治課“很重要”,但感性上則難落實到學習行動中,他們并不情愿進這樣的課堂,或者心思不在課堂。原因在于:第一,根深蒂固地輕視思想政治理論課。從中學時代起理工科學生就開始了對人文社會學科的輕視,加之企業(yè)重專業(yè)素質輕綜合素養(yǎng)的選才用人標準,更給他們提供以“傲嬌”態(tài)度面對思想理論課的前景預期與心理支撐。第二,處在追求自由個性年齡段上的大學生認為具有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教化特征的《原理》課對他們來說是思想束縛而不是引導與幫助他們成長的渠道,甚至個別學生把思想理論課誤解為“洗腦”課,“翹課”現(xiàn)象頻繁出現(xiàn)。第三,不當方法指導下的學習低效導致理工科學生學習意愿較低。理工科學生承繼了中學階段的應試模式的慣性,理所當然地認為大學階段靠“死背”與高出勤率就能通過,如此不能融會貫通地學習《原理》課程當然沒有可能收獲高分,反倒引致畏學、厭學乃至棄學現(xiàn)象。其實理工科大學生《原理》課考核得分低的真正原因在于他們缺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知結構中概念、內涵以及不同概念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能力,學習方法不當嚴重影響學習實效。“厭學風”加上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誘惑導致時下大學生課堂參與意愿低等現(xiàn)象。
(三)《原理》課程教師知識儲備豐富與教學能力匱乏的矛盾
研究者通過對工科高校教師情況的初步凋查,發(fā)現(xiàn)《原理》課程教師中擁有博士以上學位的教師占70%左右,大多數(shù)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等相關專業(yè)研究領域深耕多年,專任教師的知識體系和知識儲備相當豐富。不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建設工程教材的知識更新性、《原理》課的高度整合性以及新生代大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自主性對《原理》課教師的知識儲備和業(yè)務能力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原理》課教師沒有掌握精湛的教學能力,就無法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釋現(xiàn)實社會生活,導致該課程對大學生的吸引力降低,也就出現(xiàn)師生之間互相敷衍、差強人意的狀況。原因有二:一是《原理》課教師受制于考核制度中“重科研、輕教學”的指揮棒,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做得不到位甚至不足,產(chǎn)生了“研究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和“教學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區(qū)分,并且對馬克思主義的學術研究并不一定促進教學體系的完善和教學水平的提升;二是新生代大學生自主意識更強,表面看上去課堂教學參與意愿較低,實質上是不愿妥協(xié)于思想灌輸?shù)膶W習方式而已。
(四)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對學生的高要求與教育合力不足之間的矛盾
現(xiàn)代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充滿機遇和挑戰(zhàn),對青年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綜合表達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資源整合能力等等。而不少“新生代”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還在延續(xù)中學時期的直奔結果模式。但經(jīng)濟全球化帶給新生代最大的挑戰(zhàn)在于未來是不確定的,如果新生代大學生只追求確定結果,不能從過程人手去分析、思考、研究問題,當他們面對不確定性時,就會陷入迷?!,F(xiàn)實情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主渠道和校園文化隱性教育渠道不僅沒有形成“合力”,反而相互排斥對方的重要性。如文體活動隨意擠占教學時間,甚至為學生“要分數(shù)”,導致大學生不僅理論學習時間不足,運用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樣不足,亟需高校思想理論課教學做出切實的協(xié)同性創(chuàng)新。
三、進一步提高工科高?!对怼氛n程實效性的對策建議
不可否認,工科高校思想理論課教學改革已經(jīng)取得了若干成效,如初步實現(xiàn)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又如深化專題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等方面,改革教學評價、職稱評定以及年度考核等方面提高教師信心等方面。研究者試圖在課堂分類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教師教學藝術更新、實踐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考核方式革新等方面給出進一步提升《原理》課程教學實效性的對策建議。
(一)轉變教學主體,深入研究教學受眾,創(chuàng)新專題分類教學模式
唯有立足于新生代大學生群體的生活習性、心理特征以及個性意趣,《原理》課教學專題分類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才能真正實現(xiàn)。首先是要突出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備學生”,需要深度研究和把握新生代大學生的心理和學業(yè)特征,要關注學生日常學習生活所思所想,引導學生的志趣,創(chuàng)造新型的師生關系,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其次是課堂教學話語方式要為“新生代”大學生所喜聞樂見,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的大眾化、通俗化表達;第三,在教學方法應用上要更加靈活多變,有針對性的采用啟發(fā)式、互動式和灌輸式教學相結合方式授課,必要時引進“案例論證教學法”、“問題探究教學法”、“專題報告式”等師生互動授課方法,增加參與度,目的在于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扎實教學方法理論功底,轉變教學評價導向,更新教學藝術
《原理》課程教學歸根脫離不了“教”和“學”兩個方面。在駕馭課堂教學方面,提高《原理》教學實效性的根本途徑還是要教師練就過硬的教學本領。其中一方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功底,另一方面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通俗化、大眾化和時代化的教學方法功底,只有兩方面都掌握嫻熟運用才能有效整合《原理》課程宏大廣博的教學內容,駕馭各種比較深奧的理論,實事求是地闡釋新生代大學生比較關心的一些熱點和難點問題。在此基礎上,課程教學需要推動整合后的教學體系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即借助微課視頻、網(wǎng)絡討論區(qū)、微信公眾號、云端課、課堂派等新媒體技術,豐富并更新教學內容,更新知識素質能力的密度,推行“翻轉教學”模式,以多變的課堂節(jié)奏、生動活潑的形式,增強教與學的互動性與吸引力。在教師教學評價上盡量考核網(wǎng)絡教學工作量和重新計量課堂教學考核比重,提高教師從事新模式教學的積極性。
(三)突出實踐教學,調整教學結構,致力提高《原理》課吸引力
研究者認為,需要在高校校內校外為《原理》課等思想政治理論課構建起一個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構建起新型立體化的教學結構,形成校內各級各類領導重視、教師主導教學、輔導員引導監(jiān)督的良性溝通機制,保證思想理論課主渠道顯性教育和校園文化隱性教育的順利開展。并且結合《原理》課程自身特點和學生需求,有必要調整現(xiàn)有教學結構,適當增加校內外實踐教學的比例,如校外凋研參觀考察、校內辯論賽演講賽知識競賽等形式。社會實踐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通過教師帶隊指導及學生選題的方式,安排合適的教學實踐,從而達到增強思想理論課主渠道吸引力的目的?,F(xiàn)有的校內實踐教學活動如辯論賽需要教師指導,校外參觀考察等教學實踐需要教師予以總結點評。新型立體化的《原理》課程教學模式在于實現(xiàn)課堂專題教學與網(wǎng)絡專題教學的結合、實踐專題教學與理論專題教學的結合、校外實踐與校內理論的結合,從而形成合力,在較大程度上彌補課內教學的不足,啟發(fā)大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實踐思維能力,也就更能凸顯《原理》等課程的吸引力。在高校思想教育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協(xié)同育人的更新建設,學校每一位教職工都負有不可推卸的思想政治工作責任,特別是黨員教師需要強化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及責任,共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從而形成協(xié)同效應。
(四)革新課程教學考核,突出過程評價,力求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方式
目前《原理》課程教學考核已經(jīng)從傳統(tǒng)考核方式轉變?yōu)檫^程化教學考核方式,不少學校采用過程考核評價方式:其一,平時考核采取考勤、撰寫讀書心得或凋研報告等,重在考核理論素養(yǎng)及判斷、分析、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綜合能力,而非考核記憶能力,但平時考核受制于人數(shù)多的現(xiàn)實,需要防止大學生懶于動腦抄襲嚴重等現(xiàn)象。其二,客觀題命題注意與時代和實際接軌,每學期注重實時更新,注重考核對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能力。其三,教師在命題中需要注意既要能如實反映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水平,又能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綜合能力。其四,對于優(yōu)秀學生實行免試措施,這不僅可以起到樹立榜樣的作用,亦能促使將主要精力用于平時學習對理論在實踐中的具體運用而非考試死記硬背式的臨時突擊。如借鑒復旦大學社會主題征文的辦法,參賽優(yōu)秀作者可以獲得免考資格,鼓勵學生獨立開展研究性學習,幫助學生形成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有利于《原理》及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實效性的提升。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想政治工作關系著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并提出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薄对怼氛n程教師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應充分認識到思想理論課遇到的“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以及新生代等諸多方面的挑戰(zhàn)和機遇,只要把握住“立德樹人”中心環(huán)節(jié),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在創(chuàng)新中提高,遵循教書育人規(guī)律,遵循大學生成長規(guī)律,著力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轉換教學話語體系,豐富課堂教學藝術,改善創(chuàng)新教學體系結構并推進實踐教學,革新考核評價方式,就一定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階段下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這場偉大斗爭中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杜玉珍.理科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困境與對策思考[J].紅河學院學報,2014(6):92 - 95.
[2]張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創(chuàng)新實證調查分析[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5):69 - 72.
[3]趙卯生,邰麗華,王穎,向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調查研究[J].德育,2009(7):47 - 49.
[4]余京華.關于提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實效性之當代審思[J].巢湖學院學報,2013(5):125 - 130.
[5]秦春華,林莉.基礎教育真正的價值[J].青年教師,2016(4):15 -17.
[6]張小峰.大學生智能移動終端消費的調查與思考[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6(1):77 - 82.
[7]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N].人民日報,2016 -12 - 09( 01).
[8]孫來斌,李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效果評價的問題與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6):12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