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懷寧 方 磊 江霞林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占全身惡性腫瘤的7%~10%,高發(fā)人群為40~60歲[1]。目前乳腺癌的治療方法是以手術為主,以放療、化療或內分泌治療為輔的綜合性治療。由于乳腺癌發(fā)病部位的特殊性,手術給患者帶來的形體改變以及術后進一步治療的不良影響必然導致患者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精神狀態(tài)等方面的巨大變化,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2]。個性化護理是以現(xiàn)代護理觀為指導,以患者為中心,強調針對性的個性化、人性化護理服務[3],增強患者的安全感、被尊重感,進而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使患者能盡早恢復日常生活,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4]。本文通過對乳腺癌根治術患者實施個性化護理,
并與常規(guī)護理進行比較,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16年1月-2016年6月經(jīng)病理證實實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患者50例,年齡36~75歲,平均年齡(54.14±9.73)歲,平均住院日(13.52±5.16)天。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兩組入組患者均不伴有精神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意識功能障礙及其他惡性腫瘤等,且在年齡、病理分期、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即體位護理、引流管護理、切口護理等。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給予個性化護理,即全程個性化心理護理,術后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制定個性化鍛煉計劃,出院后積極開展個性化延續(xù)護理(電話隨訪及微信公眾平臺服務)。
1.2.2.1 全程個性化心理護理 入院時主動熱情接待患者,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根據(jù)患者的心理特點,對患者進行全程個性化心理。對知道自己病情的患者介紹乳腺癌的治療進展及手術與疾病相關知識;對于消極、拒絕接受治療的患者,護理人員應耐心開導、安慰,請療效好的患者現(xiàn)身說教,消除患者的恐懼緊張心理,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同時要取得患者家屬的支持,尤其是已婚患者,要做好其丈夫的工作,使其能夠理解患者的處境,幫助患者樹立信心。對手術后形體缺陷給患者帶來的心理壓力,也應予恰當?shù)男睦硎鑼В瑧笇Щ颊叨谩吧谝?,保形第二”的道理,指導患者恢復正常生活后可通過穿寬松上衣,選擇自制乳房假體,佩戴義乳及進行乳房再造成形術等方法彌補。責護定期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給予適當?shù)男睦硪龑?,及時解決出現(xiàn)的問題。
1.2.2.2 術后指導患者制定個性化鍛煉計劃 根據(jù)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性格、職業(yè)、信仰及疾病狀況等特點,術后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制定個性化鍛煉計劃和階段性目標,關注患者機體能耐受的鍛煉強度、頻率和持續(xù)時間,耐心示范并告知術后及時有效的功能鍛煉可促進患肢淋巴回流,加速創(chuàng)面愈合,有助于患肢功能恢復,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tài)配合功能鍛煉。①功能鍛煉步驟:術后1~3天(手部運動):指導患者握拳、松拳、上下活動內外旋轉手腕;術后3~5天(前臂運動):上下屈伸前臂;術后6~8天(肘部運動):肘部以腰部為支撐,手臂抬高放置對側胸前,兩側交替進行;術后9天(松肩運動):往前、往后旋轉肩部;術后10天(上臂運動):上臂抬高盡量與地面平行;術后11天(頸部運動):兩手叉腰,頭頸往前、往后、往左、往右及雙向旋轉;術后12天(體轉運動):左右旋轉上體,手臂前后擺動;術后14天(抬肩運動):健側手握患側手腕至腹部,抬高至胸部平屈,盡力前伸;每次10~15分鐘,3~4次/天。②功能鍛煉的注意事項:術后7天內限制肩關節(jié)活動,10天患肢不外展,鍛煉中既要防止動作過大影響傷口愈合,又要注意動作不能過小,以免影響鍛煉效果。鍛煉應循序漸進,適可而止,增加動作時不增加量,加量時不加動作,皮下積液時減少練習次數(shù)。
1.2.2.3 積極開展個性化延伸護理服務 出院后責任護士定期電話回訪,每天定時關注微信公眾平臺。回訪內容包括精神、飲食、傷口愈合情況、功能鍛練、術后化療放療等輔助治療的實施情況、不良反應等,解答患者提出的疑問,并進行心理指導。責任護士在微信群里除了回答患者提問外,還會不定期推送一些康復保健知識,如真人康復鍛煉操、PICC導管的居家護理等。患者可在群里相互交流、相互支持、相互鼓勵。鼓勵患者積極地與外界環(huán)境接觸,參加病友聯(lián)誼會,進行一些日常家務勞動,盡早地回歸家庭和社會。
1.3 觀察指標 術后6個月對出院患者定期發(fā)放問卷調查表(癌癥患者生活質量調查表)進行調查評分,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調查表包括12項指標,內容包括3個方面即軀體活動、心理活動、社會活動,每項指標1~5分,滿分6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術后6個月的軀體活動、心理活動、社會活動問卷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生活質量問卷得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生活質量問卷得分比較(±s,分)
項目 觀察組(n=25)對照組(n=25) t P軀體活動 53.50±4.23 49.25±4.56 3.42 < 0.01生理活動 54.35±3.96 50.26±4.08 3.59 < 0.01社會活動 52.05±4.05 47.36±3.86 4.19 < 0.01
全程個性化心理護理可消除患者的負性情緒(抑郁、焦慮、恐懼),有利于提高乳腺癌的治療效果,增強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意識和能力,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5]。調動家屬主觀能動性,為患者提供強有力的情感支持,緩解患者負性心理反應,使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6],從而建立恢復身心健康的良好行為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
乳腺癌由于手術中需切除胸大肌及神經(jīng),使術后上肢抬起有困難,同時由于腋下淋巴結的清掃,致使淋巴回流受阻、上肢水腫,故術后上肢功能鍛煉很重要。早期功能鍛煉是減少瘢痕牽拉、恢復患肢功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術后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制定個性化鍛煉計劃和階段性目標,關注患者能耐受的鍛煉強度、頻率和持續(xù)時間,可明顯改善患肢功能障礙,提高生活質量。個性化延續(xù)性護理有助于乳腺癌患者接受完整、連續(xù)的康復指導。出院后電話隨訪及微信公眾平臺滿足了患者對健康相關信息的需求,使患者對出院后遇到的疑難問題能夠得到及時解決,使患者更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從而促進了軀體功能的恢復。同時,鼓勵患者積極參加病友聯(lián)誼會,可轉化患者角色,喚醒其家庭及社會角色感,獲得更多歸屬感和社會認可感,可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表明個性化護理可以有效提高乳腺癌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冬穎,丁選勝.乳腺癌患者圍術期與化療期的藥學監(jiān)護[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1):116~117.
[2] 王桂鳳,夏晶晶.優(yōu)質護理在乳腺癌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安徽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13(3):86~87.
[3] 陸文婷.個性化護理模式在小兒護理中的應用[J].安徽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14(2):71~72.
[4] 陳亞芳.個性化護理在提高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生活質量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12):1647~1648.
[5] 劉慧娟.乳腺癌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分析及其護理干預措施探討[J].心理醫(yī)生,2015,21(15):143~144.
[6] 許萌.Orem自理理論護理在乳腺癌術后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學工程,2016(8):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