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香 曹蘭蘭 吳江玲 徐茜茜
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后導致的機體免疫系統(tǒng)嚴重受損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其感染傳播途徑包括性接觸傳播、血液及血制品傳播和母嬰傳播。據(jù)2012年聯(lián)合國艾滋病規(guī)劃署的全球艾滋病疫情報告顯示,全球存活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大約為3400萬例,成為當今世界的社會熱點問題和突出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1]。據(jù)國內的相關文獻報道,中國大陸HIV感染者及AIDS病人中,女性達35%,其中近90%為育齡女性[2],病人中女性無論絕對數(shù)和構成比均呈上升趨勢[3]。女性HIV感染者不僅能夠通過性行為將HIV傳播給異性,還存在可通過母嬰傳播給下一代帶來感染的風險。育齡婦女對艾滋病的認知水平將影響其求醫(yī)及自愿咨詢檢測(VCT)行為,了解其知識水平及HIV感染狀況,可為進一步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為干預提供基線資料和科學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2016年1月-12月到本醫(yī)院婦科做婦科微創(chuàng)手術的育齡婦女,年齡15~49周歲。①調查對象納入標準:符合上述條件,無精神疾病或智力缺陷、且知情同意并能完成調查者。②調查對象排除標準:不符合上述任何一條標準者以及已感染HIV,并知曉自身HIV感染狀況者。
1.2 調查方法 參照《中國艾滋病預防知識調查問卷》內容,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內容包括社會人口學特征、生育妊娠情況、AIDS知識、個人行為特征、性病史及HIV、梅毒檢測結果等。調查員為本醫(yī)院婦科醫(yī)務人員,調查前經過了統(tǒng)一培訓。對所有調查對象進行現(xiàn)場面對面詢問,并采集5 mL血樣標本,進行HIV、梅毒檢測。整個調查過程中遵循知情同意、保密、匿名原則。
1.3 實驗室檢測 HIV、梅毒抗體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HIV抗體兩次檢測均呈陽性者采用蛋白印跡(WB)法確證,確證試驗陽性判定為HIV抗體陽性;梅毒抗體陽性者用再用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試驗(TRUST)復檢。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原始調查問卷由兩人分別錄入EpiData 3.1軟件數(shù)據(jù)庫,并一致性檢驗。使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χ2檢驗進行單因素分析,計算χ2值及P值,統(tǒng)計學檢驗水準取a=0.05。
2.1 一般情況 本次研究共調查411名育齡婦女,年 齡17~49歲,其中21~30歲婦女占80.29%(330/411),已婚者占95.86%(394/411),初中、高中、??萍耙陨险叻謩e占57.7%、22.1%、20.2%。
2.2 HIV/AIDS防治知識知曉率及影響因素分析 ①調查對象對HIV傳播途徑知識知曉率較高,對非傳播途徑知曉率相對較低。以HIV/AIDS防治知識總共8題中答對6題及以上者為知曉,育齡婦女HIV/AIDS防治知識知曉率為94.89%。見表1。②育齡婦女不同社會人口學特征與HIV/AIDS防治知識知曉率關系分析文化程度越高的育齡婦女對于HIV/AIDS防治知識知曉率越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年齡、婚姻狀況、妊娠次數(shù)及生育次數(shù)與知曉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育齡婦女HIV/AIDS防治知識知曉情況
表2 育齡婦女社會人口學特征與HIV/AIDS防治知識知曉關系
2.3 個人危險行為特征及性病史 所有調查對象均回答無吸毒史,2例(0.49%)回答其配偶吸毒;1例(0.24%)承認自己有配偶以外的其他性伙伴。1例(0.24%)不知道其配偶是否患過艾滋病/性??;所有調查對象均回答自己最近一年沒患過性病。
2.4 檢測結果 所有調查對象的HIV抗體檢測均為陰性,1例(0.24%)調查對象梅毒檢測陽性。
異性傳播及母嬰傳播是當前我國HIV、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在育齡婦女中及時發(fā)現(xiàn)感染者,并對其實施有效干預措施可以降低性傳播及母嬰傳播的概率。因此,及時對育齡婦女HIV、梅毒感染狀況及艾滋病防治知識知曉情況進行監(jiān)測是預防HIV、梅毒傳播的有效手段之一。
各級艾滋病防治機構的宣傳教育工作取得明顯效果。本調查結果顯示,本醫(yī)院2016年婦科微創(chuàng)手術的育齡婦女艾滋病知識知曉率為94.89%,與吉林報道接近[4],高于濟南的報道[5],已經達到《中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行動計劃(2011-2016年)》要求的標準。調查對象對于蚊蟲叮咬是否傳播艾滋病、與HIV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飯是否會傳播艾滋病等非傳播途徑的知曉率相對較低,雖然高于相關文獻報道[4~5],提示育齡婦女對防艾滋病知識的掌握仍然存在不足,存在一些認知誤區(qū)。眾所周知,對艾滋病認知不足會直接影響對艾滋病的防護,繼而會增加感染HIV的危險性,提示在今后的健康教育工作中應注重宣傳的形式、內容和效果,尤其要加強對薄弱部分的教育,不僅要宣傳三大傳播途徑知識, 對非傳播途徑知識也要做好宣傳教育,消除認知誤區(qū) ,將相關知識納入婚前、孕前等各個階段的教育中,使之能夠更全面地掌握艾滋病防治知識。
文化程度較高的婦女知曉率高于文化程度較低者。這與國內眾多的調查結果相一致[4~5],提示在健康教育工作中要考慮宣傳對象不同的文化程度,將文化程度較低者作為重點對象。本研究中一半以上的調查對象及其配偶有外出打工或經商史,長期的兩地分居生活可能會導致婚外性行為的發(fā)生,增加其感染性病及HIV的風險。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女性在社會及家庭中地位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性觀念也發(fā)生了根本性改變,智能手機的普及、網絡交友的便捷等使得婚外情、多性伴尤其是并行性多性伴現(xiàn)象十分普遍。文獻報道顯示,中國育齡婦女多性伴發(fā)生率已從在2000年的8%上升到2006年的29.6%[6]。多性伴人群性傳播疾病患病率較高,眾多的研究證實,性病能促進HIV的傳播[7]。有調查研究表明,因非婚性行為感染HIV占育齡婦女HIV/AIDS病例的70%[8]。全國的艾滋病疫情報告也顯示,非婚異性性行為是女性HIV感染者的主要傳播途徑[9]。馬功燕等[10]在安徽六安的調查也顯示,男性HIV感染主要經商業(yè)性性行為感染發(fā)生的,而女性則主要由家庭內傳播及非商業(yè)性臨時性伴感染造成。上述情況提示要教育婦女多性伴會明顯加大感染性病、艾滋病機會,提高防病意識和技能,了解性病與艾滋病的關系,患有性傳播疾病時會增加感染HIV的風險。總之,在今后的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中要密切關注該人群。
育齡婦女HIV感染率反映一個地區(qū)的艾滋病流行強度。雖然本次調查未發(fā)現(xiàn)HIV陽性者,但六安市已發(fā)現(xiàn)多例母嬰傳播艾滋病病例,也發(fā)現(xiàn)多例孕婦HIV陽性者,提示目前艾滋病正在從高危人群向包括婦女兒童在內的普通人群擴散。隨著艾滋病的蔓延,女性感染者比例的增加,經性傳播及母嬰傳播的風險也在增加,因此,預防控制性傳播及母嬰傳播成為當前重要任務之一[11]。
綜上所述,本次調查認為六安市婦科微創(chuàng)手術的育齡婦女艾滋病防治知識知曉率較高,HIV、梅毒感染率較低,但仍存在HIV、梅毒感染風險,需要加強對該人群,特別是文化程度較低及外出打工的育齡婦女艾滋病防治知識健康教育,擴大HIV、梅毒、丙肝檢測,預防上述疾病進一步傳播。
參考文獻
[1] 林振平,林松,徐妍,等.農村育齡婦女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知識知曉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4(12):1796.
[2] 王迎春,李愛琴,朱玉芹,等.感染HIV孕產婦的心理應激分析及關懷支持對策[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0,16(5):526~528.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2011年中國艾滋病疫情估計[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2,18(1):1~5.
[4] 范吉祥,姜雪敏,邴佳.2014-2015年吉林省孕婦艾滋病哨點監(jiān)測分析[J].中國婦幼衛(wèi)生雜志,2016,6(6):48~50.
[5] 楊士敏,賈存顯,董瑞謙.2013-2015年濟南市孕婦艾滋病哨點監(jiān)測分析[J].預防醫(yī)學論壇,2016,22(2):148~153.
[6] Huang Y, Smith K, Pan S. Changes and correlates in multiplesexual partnerships among Chinese adult women-opulationased surveys in 2000 and 2006. AIDS Care, 2011,23:96~104.
[7] Katharina Sprenger,John Marc Evison, Marcel Zwahlen,et al.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in HIV-infected people in Switzerland:cross-sectional study[J]. PeerJ, 2014, DOI:10.7717/peerj.537.
[8] SuvannaAsavapiriyanont,RangsimaLolekha,AnuvatRoongpisuthipong,et al.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among HIV-infected women in Thailand [J].BMC Public Health,2013, 13:373.DOI: 10.1186/1471-2458-13-373.
[9] 陳方方,郭巍,王麗艷,等.2011-2016年我國新發(fā)現(xiàn)成年女性艾滋病感染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監(jiān)測,2017,32(2):123~126.
[10] 馬功燕,姜正好,陳海燕,等.安徽省六安市艾滋病夫妻傳播病例對照研究[J].疾病監(jiān)測,2013,28(10):833~836.
[11] ZHANG Xia Yan, HUANG Tao, FENG Yi Bing, et al.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V/AIDS Epidemic in Women Aged 15-49 Years from 2005 to 2012 in China[J]. Biomed Environ Sci ,2016,28(10):7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