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子越
唐代不單單在中國政治、經濟的發(fā)展歷史中留下來濃墨重彩的一筆,并且在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歷史征程中也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唐代時期,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邁進了一個全新的時期,并且在這個時期中國漢字的對外傳播路徑還有影響也有了一個長久的發(fā)展以及全新的突破。因此,文章根據唐代漢字文化及其傳播展開了一系列的論述,分別從唐代漢字文化的傳播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字文化在韓國的傳播路徑兩個層面進行了深刻的敘述。
所謂的漢字文化,指的是以漢字作為載體的文化,漢字是以單音節(jié)語素為首,詞符和音符一起用的方塊字。2000多年以來,在中國和東亞等領域,漢字作為溝通橋梁和文化載體,不單單有利于推動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同時對周邊地區(qū)的民族文化發(fā)展和文字創(chuàng)造制作具有任重道遠之影響。日本大使對于漢字在日本的傳播具有著一定的重要作用;漢字在韓國的傳播則主要是經過國家的大力推行;而在漢字可以扎根到越南的文化與語言之中,主要是由于其當時處在唐朝的直接管轄范疇之下。
1唐代漢字文化的傳播所產生的影響
在中國歷史征程上,漢字文化的對外傳播對整個東亞乃至整個亞洲的文化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力,而唐代在漢字文化傳播歷史上則演繹著無法替代的地位。也恰恰是由于大唐的興盛促使各國針對漢字的運用邁進了一個新的時期。在日本,“片假名”“平假名”的產生都是源自于唐代時期,而這部分假名則構成了當今日語的基礎形態(tài)。在韓國,對于平民的漢字教育同樣也是在這個時期獲得了有效發(fā)展和普及,繼而促使?jié)h文化在韓國取得了更進一步的發(fā)展。而在越南,唐政府對越南直接的統(tǒng)領則用一種最為高效的形式促進了漢字的發(fā)展,給以儒、佛、道作為中心的越南文化打下了扎實的根基。這也給日后“漢字文化圈”并不是因為中國人自行提出的理念,而是由日本學者最先利用的,它主要是包含利用漢字或者以往使用漢字,同時承襲漢字文化的民族還有國家。這部分東亞民族還有國家根本沒有什么共同語言,除了中國的漢人、新加波等東南亞華人是以漢語作為母語之外,其他像是中國的若干個少數(shù)民族還有朝鮮人、越南人、日本人等等,都各自有各自地區(qū)的語言,卻以往或者現(xiàn)在依舊在使用漢字或者漢字型文字,同時長時間以漢文、儒學、華化佛教、中國形式律令等漢字文化因素當作自己傳統(tǒng)的關鍵構成部分,這部分國家的人們可以讀漢字、寫漢字,按照漢字的書寫形式和文筆開展思想文化層面的溝通。恰恰是中國文字的大量傳播推動了這個文化圈的生成。并且,也恰恰是由于這個文化圈的生成給漢字以至整個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添加了源源不斷的推動力。大家都知道,世界上很多的象形文字都慢慢的發(fā)展成為表音文字,可是漢字卻一直維持著其廣泛的生命力,這和它的廣泛傳播具有緊密的關聯(lián)。唐代在漢字的傳播歷史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恰恰是由于漢字在唐朝的廣泛傳播促使?jié)h字慢慢邁進了其他國家的文字系統(tǒng)中,同時慢慢地被其他國家汲取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繼而促使?jié)h字不僅是一個約束在一個國家的語言文字,而作為一個國際化全球化的語言文字。更關鍵的是隨著漢字文化的傳播,儒家文化,中國的禮樂制度也逐漸受到各國的廣泛接受。
2漢字文化在韓國的傳播路徑
韓國始終備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東亞國家之一。漢字文化進入韓國的時間要比日本的時間早一些。很多學者都覺得漢字是兩千多年前進入韓國的。也就是中國的戰(zhàn)國至西漢時期和韓國的古朝鮮時期。在唐代時期,韓國對漢字的應用和運用就已經逐漸成熟。這個階段的韓國處在由三國紛亂邁向統(tǒng)一的階段,在公元7世紀左右,新羅統(tǒng)一了三國、也就是高句麗、百濟、新羅。高句麗處在韓半島北部和南滿一帶;百濟是在韓半島西南一帶;新羅是在韓國東南方創(chuàng)立起來的。韓國對于漢語的學習在古代就已經開始了,所以在唐代時期,漢語向韓國邁進的形式依舊延續(xù)使用傳統(tǒng)的方法。在東亞地區(qū),華夏文明始終是人們憧憬和神往的,韓國當然也在其中。在當時,韓國政府自主地朝中國學習,效仿中國的禮樂制度,朝中國一樣加大推行儒家文化的力度,并且還大量的使用漢語。早在公元273年,高句麗就創(chuàng)設了韓國歷史上最早的國家教育機關。這個階段的太學是給富家子弟提供的讀書場所,他們的主要課本都是源自于中國的四書五經和儒家經典??梢姡谀莻€時期韓國已經具備了一批能夠讀漢字,寫漢字的社會精英層級了。
漢字是漢文化的承載物,由漢字和漢籍共同生成的漢字文化傳播,對漢字文化的傳遞和發(fā)揚展現(xiàn)著關鍵作用。唐代漢字文化的傳播途徑,和民族語言文字的傳播機制、特點、發(fā)展過程和漢字、漢籍傳遞的契機還有經濟、宗教、政治和生活文化等氛圍緊密關聯(lián),在時空當中展現(xiàn)授受和興衰的發(fā)展經歷,比較東亞漢字文化圈,更能夠認識漢字文化傳播的興衰成敗還有影響的規(guī)律。
(作者單位:大安市第二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