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忠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一些常規(guī)教學的優(yōu)秀方法,被新的教學模式?jīng)_淡了。下面就自己在多年的中學語文教學中,所積累的一些經(jīng)驗和做法,淺談如下:
一、傳統(tǒng)的范讀課文不能丟
范讀課文可以給學生起到身臨其境的感受,這正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特點。范讀課文特別適應于情感豐富的美文,也適應于故事性較強的文章。試想:教師若有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在范讀(不一定是全文)過程中加以適當?shù)囊謸P頓挫,再帶上感情色彩,會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雖非事中人,魂在境中游的絕佳效果,它就是我們常說的情境教學法諸法之一,也就起到了語文教學的最佳功效。
二、“五.五”制的雙邊活動應堅持
過去的教學往往是教師“一言堂”,幾乎全部課堂時間被教師一人“占領”了,學生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它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接受、幾乎無從了解,教學效果差,所以被教改所淘汰。繼而出現(xiàn)了新的教學理念,主張師生很好的開展“雙邊”(“五.五制”)活動,這樣一來,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的參與率提高了,學習效果可以當堂見證,這確實不失一種教學良方,但可惜的是“好景不長”,今天已被新的“高效課堂”的教學理念代替了。教學效果如何,還有待于時間的考驗才能得出結論。
三、簡明形象的板書必須有
板書是這一節(jié)課的綱領,他就像建樓房時所構建的鋼筋框架,沒有它的的支撐,可想而知房屋能牢固嗎?其他建筑材料在哪里附著?板書也一個道理:沒有簡明形象的板書,這一堂課的思路就不清,不能把所學習的知識、要點、應識記的內(nèi)容明晰的顯示在黑板(電子白板)上,學生的腦子里將會是一鍋粥。一個好的板書,它是文章結構,故事發(fā)展,感情脈絡,故事結局,或者重點識記內(nèi)容的集中體現(xiàn)。一節(jié)課學了什么,講了什么,識記什么,留在腦海的可能就只剩下你的板書了,別的記憶已經(jīng)模糊不清,也可能早已淡忘了。
四、文中的美學元素要深究
一篇美文,佳文,我們讀了往往只是感到就是寫得好,而不知好在哪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就需要我們深備課,發(fā)掘教材的內(nèi)涵,梳理文章的脈絡,提煉教材的精華,這就是我們在備課過程中,必須做到對文中美學元素的發(fā)掘。譬如老舍《濟南的冬天》一文,我們讀后只是感到溫馨,舒適,體驗到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情有獨鐘,但不知為何給人的感覺是那么的好。細究之,原來老舍的筆法非凡??!這是一篇文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佳文。何以見得:作者用倫敦的多霧天氣,熱帶的響亮天氣,與濟南冬天的響晴,溫晴天氣作比較,更加襯托出濟南天氣的無以倫比。先說文中有畫吧:課文第3、4、5、6自然段四段文字,給我們描繪了四副圖畫:(1)濟南城好像放在搖籃里的一個嬰兒;(2)下點小雪那些小山又好像害羞的少女穿上了花裙子;(3)大雪覆蓋村莊、樹木又像唐代畫家的水墨畫;(4)不結冰的塘水、池水、海水又像空靈的藍水晶。將這四段文字讓學生經(jīng)過猜想,用粉筆畫在黑板上,成為四副畫,再把這四副畫作進一步的提煉,盡可能的用七言詩表達出來,就依次得出四句詩:“溫晴濟南搖籃中,雪伴小山少女裙。暮雪掩村水墨畫,仿佛空靈一水晶”。(學生的答案各式各樣,最后由教師歸納總結)這就做到了文、畫、詩三位一體的美學元素的發(fā)掘,也就進一步理出了作者美文的內(nèi)蘊所在。
五、古體詩的形式、對句古為今用
例如,現(xiàn)代文《散步》一文,在理清祖孫三代在散步時的分歧、意圖、想法、結局之后,巧妙地總結出如下兩句對句,用以總結全文:“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謙讓,祖孫三代風雨人生相依偎”橫批:“相親相愛”。再如《濟南的冬天》上文所總結歸納的四句詩:“溫晴濟南搖籃中,雪伴小山少女裙,暮雪掩村水墨畫,仿佛空靈一水晶”。凝練的總括了全文,給學生留下深刻的記憶效果。
六、公式化的語言恰當使用
初中閱讀課文中冰心的《觀舞記》,在品味完卡拉瑪姐妹優(yōu)美的舞姿、豐富的表情后,教師可以用公式化的語言:“優(yōu)美舞姿+豐富表情=深厚的文化底蘊”。簡單、明了地概括全文,也使學生進一步體味到印度文化的歷史淵源。盡管課堂上師生進行了多方互動,還不如最后結束的一句話,精煉至極,準確之至,耐人尋味!
綜上所述,語文是一門集知識內(nèi)容、道德情操、語言藝術、思想教育等諸多方面為一體的科學,教之易,精之難。在語文教學上,盡可能的發(fā)揮個人所長,集結各種有利因素,將一堂課凝煉成劇本那樣的藝術成果,再加上教師、學生相互配合,各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盡可能的把作者作品中的知識、情感、意志、等傳輸給學生,達到教化人的目的,使語文課的教學效果達到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