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芳
科學的學習方法是掌握基本知識,形成熟練基本技能,迅速解答各類題型,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關鍵因素之一。幫助學生建立點、線、面的聯(lián)系,辨析概念間的不同與聯(lián)系,文字圖表化等,有助于學生知識網絡的形成,提高答題能力。
一、圖,名稱,結構與功能的統(tǒng)一
圖形相對于文字,有著更為形象具體的特點。在課本中有許多的結構圖,例如,植物各器官和人體各系統(tǒng)及關節(jié)、骨等結構圖。對待它們,教師要指導學生將圖、各結構名稱及對應的功能放在一起記憶。建立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生物學觀念,以此規(guī)律復習能解決課本中相當大的一塊內容。化簡單的單個知識點為有機的各器官間和系統(tǒng)間的聯(lián)系。將知識框架化。
二、注重歸納
學生對于按課本順序出現(xiàn)的內容,往往記憶較深,考試不易丟分,但對于有跳躍性的知識則反應欠佳,例如:不同植物吸收的無機鹽和種類、數(shù)量不同,與何結構有關。輸血時以輸同型血為原則,不同血型在遺傳學上屬于什么。故教師在復習時要針對相關內容做好歸納,以幫助學生建立不同章節(jié)間的聯(lián)系網絡。
三、對司空見慣的知識,點出其內在的涵義
在種子萌發(fā)實驗中,各燒瓶中的豆子數(shù)目相同,除了為保持整個實驗只有一個變量之外,其中還隱藏隨機原則和等量原則。
四、比較知識點
課本中有些知識點間需要教師與學生一起進行比較。例如:腎動脈、出球小動脈、腎靜脈中的血液成分的比較,毛細血管在肺、小腸、腎小球、腎小囊、腦兩端血管及其血液成分在流經上述結構后的變化、呼吸運動、呼吸、呼吸作用的比較、將復習內容深度化。
五、將文字轉化為圖表
近年考試的一個大趨勢便是考查學生對文字變成圖表的認識。這也是學生較為薄弱的一環(huán)。為此教師在授課和復習時要有意識將此部分內容多加呈現(xiàn)。例如,捕食、竟爭、共生生物間的關系、血液中氧氣、二氧化碳在經肺和組織細胞后的變化。概念間的相互關系用圈圖表示,例如細胞核、染色體、DNA、基因 ,細胞、細胞膜、細胞質、液泡間的關系。
六、多舉實例,幫助學生豐富所學
學生生活經驗少,農村孩子閱讀也有限,往往不能將所學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而現(xiàn)在考試則注重知識在新情境中的應用,這就有賴于老師在授課復習時多舉實例。例如,學生往往無法聯(lián)想在施肥前要松土,是有利于無機鹽的吸收。大棚植物在陽光燦爛的時候打開通風是為了補充二氧化碳有利光合作用。
總之,在授課和復習中多深入挖掘課本知識間的聯(lián)系,并以多種形式呈現(xiàn),注重學生的反饋信息,切實做好復習鞏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