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學明
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教育是社會重視的話題。學校是主陣地,然而,現(xiàn)今社會的學生教育,家庭教育的地位逐漸突出,家校共育如何有效進行,是現(xiàn)代教育的一大話題。
一、農村家庭教育存在誤區(qū)
常有家長想:既然我把孩子交給學校,教育的責任就理所當然在學校。不少家長沒有意識到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沒有意識到自己首先就是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沒有把自己的素質和教育孩子聯(lián)系起來,在家庭教育中,常常是關注孩子素質的多,關注自己素質的少;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多,對自己提出的要求少;指責孩子過錯的多,反思自己行為的少。這樣的父母僅僅是把自己當成一般意義上的父母了。
也有家長認為我只需關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學習成績,其它方面可以順其自然了。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重視身體素質的多,關注心理素質的少;注重結果的多,關注過程的少;注重物質投入的多,重視情感投入的少;關注文化素質的多,重視道德素質的少;期望過高的多,注重實際的少。因此,往往最終導致了家庭教育的失敗,而最終貽誤了孩子的前程。家庭教育嚴重缺位要把孩子教育好,單靠學校和教師是不夠的,只有學校和家庭、教師和家長協(xié)調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避免形成教育真空,使孩子在學校在家庭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農村學校地處鄉(xiāng)鎮(zhèn),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屬于留守兒童,家長和監(jiān)護人受教育程度不高,認識不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部分孩子由長輩監(jiān)護,還有一些托給親戚朋友來監(jiān)護,這樣極易形成孩子的我行我素和任性的心理行為特征;或者使孩子產生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從而形成膽小怕事、孤僻等過分內向的性格特征。還有部分家長教育觀念落后,老師把孩子學習不認真的情況向家長反映,許多家長卻認為孩子的學習能力是天生的,與后天的培養(yǎng)沒有多大關系。部分家長坦言自己對孩子的學習基本處于不管不問的狀態(tài),大部分家長認為“病要大夫看,孩子要教師教”,孩子的教育是老師的事,與己無關,他們只負責從經濟上、生活上滿足子女的需要,把教育子女的責任完全推給了學校,孩子出了問題就怪學校和老師,一味感嘆孩子沒遇上好老師,甚至指責學校誤人子弟。當然也有一些家長特別重視孩子的教育,確實是力不從心、能力有限,形成一種很尷尬的家庭教育氛圍。這種狀況充分說明學校與家庭、老師和家長沒有形成一種聯(lián)系制度,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沒有成為一個整體,家庭教育責任嚴重缺位。
二、家校握手,形成合力
1.老師以身作則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因此,在整個行為訓練和習慣養(yǎng)成過程中,注重與學生家長緊密聯(lián)系,強調互訪,要求互勵,注重互諒,以期獲得更佳的效果。特別是學生剛入學的那一學期,堅持每周給家長發(fā)一封信,闡述自己的教育思想,希望家長能跟上來,特別是生活衛(wèi)生習慣的培養(yǎng)方面,更是特別要求。孩子們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星期天回家請絲毫不要懈怠,有一個值得家長重視的問題是:每個星期一孩子們顯得特別懶,不能靜下來做學習上的事,上課有一些玩玩具,下午打瞌睡的也特別多。老師分明感覺到有一部分家長不能較好地與學校配合,共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星期天家長不能讓孩子太瘋玩,晚上讓孩子早睡,讓孩子養(yǎng)成按時作息的習慣,很多家長體會到了老師的苦心,就會跟著一道嚴格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
2.培訓家長,共同提高
每學期都要定期召開多種形式的家長會,每一次家長會,教師都高度重視,認真準備。根各班的實際情況,按學生生活習慣的差異分類開家長會,并和家長進行交流和探討。內容有自己親自辦講座,指導家長如何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圍,為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做好榜樣;請一些生活衛(wèi)生習慣好的孩子的家長來給其他家長傳經驗,這些既提高家長的素質,也更加密切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關系,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及時溝通,重點督促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只有真正做到教育上的一致性,才能發(fā)揮對孩子的最大教育。而前提是學校尤其是班主任必須對每個學生的家庭狀況、經濟水平、思想情操等有全面的了解。如果學生在學校有問題,要把家長找來,交流溝通,取得教育的一致性。
4.都做孩子成長中的榜樣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于孩子來講,這一點尤其重要。家庭是孩子一生課堂,父母是這個課堂里的老師,學習的大綱就是父母的人生道義品行,父母日常處事風格和語言用辭就是孩子學習的課文.無數(shù)事實證明,孩子最初的行為習慣都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因此,父母要特別重視以身作則,時時處處關注自已的語言和行為。有一現(xiàn)象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父親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個家庭中,孩子能得到更多的父親陪伴、影響或者與父親有良好溝通,這類孩子更容易學會自律和擁有基本道德觀。我們希望孩子有良好的面對困難的能力,那我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孩子就會照做;同樣的,如果你與朋友之間能夠有效溝通,得體大方,有關愛,有支持,那么孩子必定會從中學習如何交往和與人相處,他一定會擁有生活中的好朋友.
學校以求實、創(chuàng)新的精神,在全體家委會成員和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工作才會開展得有聲有色。學校堅定“成就一個孩子,造福一個家庭,”的信念和責任感,借助家長委員會的橋梁,不斷提高我們家長的教育認識,使家校共育向科學化方向穩(wěn)步發(fā)展。學校建立生動鮮活的“智慧父母班”、家校面對面雙向交流的講座,就會密切學校與家庭的關系,拉近彼此間心靈的距離,家校共育,能統(tǒng)一教育思想與方法,有利我們孩子的成長。
總的來說,隨著現(xiàn)代家長們的文化素質地提高,他們很大程度上愿意并且積極主動地與老師們進行配合。兩個船槳一起劃、兩個車輪一起轉。但也不排除會遇到少數(shù)不明就里的家長們,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相信在教育的大氛圍下、在社會的帶動下、時代的召喚下,家校共育能合理高效的進行下去,形成良性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