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嚴冬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信息傳播的基本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學好語文對獲取新的知識、實現(xiàn)教育目標,全面促進學生素質(zhì)發(fā)民有,乃至于提高中華民族素質(zhì),都有重要意義。而今,語文教學又面臨著一個新的問題——新課程教學,這一要求也需要語文工作者在教學工作中不斷努力,不斷探索,以下是我在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中所得到的感悟:
一、提高學習興趣,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課
著名教育家皮亞杰曾經(jīng)說過:“兒童不是被地接受知識也不是被動地接受環(huán)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的支配?!币虼耍谄匠5慕虒W中,我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課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
以綜合性學習“走進戲曲天地”為例,我們對戲曲都比較陌生,所以,在課前,我布置了一個任務,回家學一段戲曲,可以向老人學習,也可以網(wǎng)上學,上課的時候,我們一起參加了活動——唱戲曲,同學們也非常踴躍,有的唱黃梅戲《天仙配》,有的唱起了豫劇《花木蘭》,有的唱起了京劇《紅燈記》,整個課堂氣氛非?;钴S,學生在愉悅中也了解到了很多戲曲知識,比如戲曲的劇種,京劇的角色。此外,我還通過表演這一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歡樂中學習知識,如《皇帝的新裝》、《我的叔叔于勒》、《羚羊木雕》、《變色龍》、《范進中舉》都可以加入表演的環(huán)節(jié)。
二、利用網(wǎng)絡拓寬信息渠道,豐富教學資源
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教學中的教材不再是單一、固定、陳舊的文學材料,它可以是多樣化、個體化,更新更快的多媒體文件,它可以使教學涉及到的一些事物、現(xiàn)象用直觀、具體、生動的方式再現(xiàn)。特別是現(xiàn)在在微課、課堂翻轉(zhuǎn)等新的事物出現(xiàn),教師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術水平。
以《蘇州園林》為例,它是一篇說明文,本身比較枯燥,而學生對蘇州園林了解甚少,所以在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有些難度,在課前也要求學生收集一些有關蘇州園林的資料,同學們經(jīng)過交流,知道了蘇州園林是我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有拙政園、獅子林、留園、滄浪亭四大名園,并了解了它的建筑風格以及古代文人的“隱士文化”,我也利用網(wǎng)絡,找到一些關于園林的圖片、視頻并展示出來,在觀看的時候,大家都有置身其中的感覺,都能領略到蘇州園林的魅力。
三、鼓勵質(zhì)疑,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痹谡Z文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啟發(fā)、誘導學生多提問題,多質(zhì)疑,善于啟發(fā)學生對一些問題從不同角度去進行思考,然后提出不同的見解與看法。學生能各抒己見,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就值得肯定。
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課后提供了三種說法來探討作者的思想感情,一種是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襯托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另一種是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xiàn)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第三種是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xiàn)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學生大多數(shù)贊同第三種說法,也有少數(shù)人贊同第一種,第二種,但只要言之有理,都是值得肯定的。
再次,小說中的人們,對孔乙已這樣的苦命人是這樣冷漠,是不應該的。今天,我們要予以同情與溫暖,不能那樣冷漠,我們要讓世界充滿愛。我想如果這樣理解,我們今天學這篇課文才有現(xiàn)實意義。
在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就把班上的存在的一些情況結(jié)合起來,用“眾人的哄笑“所表現(xiàn)出來的冷漠和同學們對某個學生的疏離作對比,寫出了這樣的文字:
“晚自習間發(fā)現(xiàn)一個空著的位置,我問:‘人呢?一個幽幽的聲音傳了過來:‘上廁所去了。我說:‘那去廁所看看吧,這么長時間了都還沒有回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這個聲音又飄了過來:‘是去食堂的廁所了……然后一陣哄笑。這時,男生正怯怯地推開門,打算溜進來,在他推開門的剎那,又是一陣哄笑。那時的我,對于這一陣陣哄笑聲覺得特別刺耳。沒有誰去關心他到底怎么回事,會不會有危險,有的只是戲謔和嘲諷,這難道不是人心的冷漠么?就像《孔乙己》中那漸涼的秋風,那漸行漸遠的凄涼的背影,沒有誰會去關心他是否快樂,只是會說:他還差酒錢呢!”
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完全被激活,他們提出了許多問題。此時,教師適時組織讀議:“同學們,讓我們再讀課文,然后將你們所提的問題與當時的現(xiàn)實情況進行對照?!苯?jīng)過討論交流,學生充分認識到,在當時這種情況下,胡屠戶由于深受到科舉制度的毒害,中了舉的范進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前途的,沒中舉的范進在他眼里就是不成器的,沒有用的,同時也決定了他只能讓范進在科舉這一條道上走下去,而不能有其他的想法……這樣通過學生自己質(zhì)疑,自己解惑,不但對課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躍了創(chuàng)新思維,激發(fā)了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四、注重人文關懷和情感教育
語文教育關鍵處在應試教育的樊籠中,缺乏了它應有的特征,如果教師講讀一篇課文,從作者、背景、分段、中心思想,一層不變,那么必定會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語文課堂教學應當尊重學生的需要,尊重學生的情感,使其有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和情感關懷。如《假如生活欺騙你》這首詩就鼓勵我們遇到困難不要退卻,不要逃避,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独硐搿愤@首詩告訴我們從小要樹立遠大理想,而《老王》這篇文章則讓我們關注普通人……教材從愛國情感、欣賞四季民間習俗、名勝古跡等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性,也從名著導讀等版塊讓孩子走進文學的殿堂。
當然,在語文教學中,我們還應該注重課外知識的拓展,改變傳統(tǒng)的評估方式,正如第斯多惠所說:“教學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弊屛覀冊谡Z文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進步,讓孩子們在語文的世界里盡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