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多強
在“五體施教”的書法教學實踐中,草書教學通常至于楷書、行書教學之后進行。這樣的教學順序是由草書書體特點決定的,與楷書、行書的實用性比較草書的藝術性更高,抽象性較強,草書在書體字形釋讀方面對學生的基礎要求較高,因此在分體書法教學實踐中其多在楷書、行書教學之后進行。有時教學中將行書和草書教學合并,統(tǒng)稱為行草教學,而實際的教學則多以行書為主,草書教學則略有涉及。我們認為,在基礎書法教學實踐中,草書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與其它書體比較而言,草書是最能體現(xiàn)中國書法藝術特征的書體之一,草書最具有抽象的線條之美,通過草書的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感知書法藝術至關重要,草書也是培養(yǎng)學生從實用性書寫到書法藝術追加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此外,草書的教學實踐對于學生筆法的錘煉、毛筆的掌控能力,書法藝術章法布局的理解等都大有裨益。
在草書的具體教學實踐中,首先要識別草書字形,掌握草書結字規(guī)律。草書字形簡約概括,抽象性強,初識不易掌握。我們可以根據(jù)古代流傳的關于草書的歌訣指導學生認識草書字形特征。在現(xiàn)存的《草訣百韻歌》中列舉部分草書偏旁部首的寫法,具有很強的規(guī)律性。如 “有點方為水,空挑卻是言”句明確“挑畫”上加“點”為“三點水旁”,“言字旁”則直接用“挑畫”為之,通俗易記。又如“宀頭無左畔,之遶闕東邊”則指出草書的“寶字蓋”和?“走之旁”筆法高度簡化,為一筆寫成,這充分體現(xiàn)了草書的抽象之美。用形象來記憶草書,如“步觀牛引足,羞見羊踏田”句,草書“步”字是由草書“?!弊稚l(fā)而成,“?!弊值哪┕P寫成后順筆勢向左下方引筆,便寫成“步”字,這里用“牛引足”描述“步”字,不僅分析了草書“步”字的結構特點,同時也強調了書寫時的動態(tài)之美,充分體現(xiàn)了草書的旨趣所在。草書“羞”字是由“羊”和“田”字上下組合而成,并以“羊踏田”的動作來詮釋草書“羞”字的書寫狀態(tài),極富變化之美。另有“女懷丹是毋,叟棄點成皮”、“而由問上點,早得幸頭門”、“之加心上惡,兆戴免頭龜”、“六手宜為稟,七紅即是袁”、“玉出頭為武,干銜點是丹”、“十朱知奉已,三口代言宣”、等對草書字形的描述,簡單明確,便于記憶。
記憶草書字形,還可以運用比較的方法,對于形近宜混的草書,加以區(qū)分識別,繼而強化對草書字形的理解與掌握。如“出書觀項轉,別列看頭平”,“出”、“書”兩字雖楷書字形差異明顯,而草書字形近似,其區(qū)別的關鍵在于兩字在首筆“豎畫”后,“出”起筆為短豎,“書”為橫畫,其差異細微,絕不可小視,正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后半句闡述草書“別”、“列”兩字的區(qū)別,其關鍵在于起筆,“別”字為點畫,而“列”字為橫畫,其它部分可同觀。又如“既防吉作古,更慎遠為連”、“莫寫包庸守,勿書綠是緣”、“惟末分憂夏,就中識弟夷”、“頂上哀衾別,胸中器谷非”、“思惠魚如畫,禾乎手似年”、“作南觀兩甫,求鼎見棘林”等語句,在列舉相關草書字的區(qū)別時,簡潔明了,區(qū)別類比,便于記憶。有些漢字形體不同的,若換以草書卻有相同的部分,書寫時可以相互借用。如“曾差頭不異,歸浸體同觀”句,“曾”與“差”字形區(qū)別明顯,而兩字若以草書為之,其上部的寫法相同;書寫時可以互為借用,與上述“曾”、“差”兩字相關的其它漢字,在書寫過程中都可以借用此法;“歸”與“浸”的草書寫法,僅區(qū)別于左側部分,右側寫法相同,而兩字的“左阜旁”與“三點水”旁草書寫法近似,故歌訣稱其“體同觀”,在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時“歸”、“浸”等字的右側部分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互為借用。又如“路左言如借,時邊寸莫違”句,“路”左側“足字旁”草書可寫成形如楷書的“言字旁”,凡有“足字旁”的字,均可如此;“時”右側的“寺”字,草書可寫成“寸”字,這同樣具有普遍的實用性。此外如“滿外仍知備,醫(yī)初尚類堅”、“葛尊草上得,廊廟月邊生”等與此相類。在具體的草書教學實踐中,我們指導學生掌握草書的構成原理,辨析草書的細小差異,靈活運用草書的借用規(guī)律,這樣就會在學習草書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草書字形后,可以有針對性地指導臨習草書。初學草書當以名家墨跡為好,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以孫過庭《書譜》為臨習范本,該帖為唐代草書墨跡經典之作,歷代奉為習草的不二法門。臨習之前應指導學生對孫過庭《書譜》文辭內容有一定了解,重點語段應比較熟悉;書寫工具以狼毫或兼毫筆為宜,紙張用半生熟的元書紙或其它水紋、灑金類紙。在具體指導臨習之前,我們讓學生用鋼筆臨習《書譜》部分段落,以強化其對《書譜》內容及其書寫特點的理解與掌握。在指導學生用毛筆臨習時應以原帖每列為基礎段落臨習,臨習時應先分析一列字的書寫特點,尤其注意字形的變化與字間的連帶關系,絕不要把單字作為孤立的臨習單位,進行書寫實踐。
對于草書的字形特征有了基本了解后,可以進行具體的筆法訓練,草書的筆法以使轉、提按為主。草書中的使轉筆法,在晉人草書中多有體現(xiàn),孫過庭《書譜》對于使轉筆法已有闡釋。其稱:“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轉,謂鉤環(huán)盤紆之類也?!?使轉筆法在書寫時毛筆的上下(提按)運動較少,其筆毫左右擺動的變化較豐富,筆畫線條連續(xù)性較強,筆意貫通,充分體現(xiàn)草書流暢性的特點,以此突出草書的曲線遒美,流轉自然;而較少提按使得筆畫挺拔勁健,鋒穎的橫向展開,也豐富了線條的立體感。使轉筆法對于草書尤為重要,特別是臨習晉唐名家書跡時,要通過作品分析,領會使轉在書寫實踐中的應用。因此孫過庭強調“草書以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的道理。伴隨著書體的發(fā)展與應用,尤其是楷書的社會廣泛普及,在草書的筆法系統(tǒng)中提按筆法隨之而來。所謂“提”與“按”是兩個相對應的運筆動作,在書寫時筆鋒或先提起后按下,或先按下后提起,彼此交錯,完成書寫過程。通過提筆、按筆增強草書線條的豐富性與節(jié)奏感。書寫時提筆與按筆均發(fā)力于腕部,以腕力掌控提按,提筆時筆雖提起,但要保持力在畫中,做到筆畫不輕飄有力度;筆若按下,點畫漸顯,但要筆畫有活氣、有動勢,不呆板重拙。通常情況下,提筆以點畫間的映帶、字中省減的筆畫、字間連帶為主;字中主筆多以按筆書寫,書家有意強調的內容多呈現(xiàn)按筆之意。單字中若提按有致,便不失草書風韻,行列間提按交互、變化有致,彼此呼應,亦多有可觀。
明確了草書的筆法特征,在具體臨習時還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一、每一列字中單字內部點畫間的連帶關系,包括同一類筆畫的連帶和不同類筆畫的連帶,盡可能找到規(guī)律性特征;構成字的各部件間的組合、連帶關系,根據(jù)各部件的空間位置,找到組合的規(guī)律性特征。二、一列字中字間的組合關系。具體包括字間的筆意連帶,或筆斷意連、或筆意相連。相鄰字字間的處理,包括筆法變化、結體收放、字形欹側的處理。三、每列字間的行列組合關系的處理。注意一列字的中軸線的擺動變化,行列間的呼應關系等。此外,臨近行列中相同字的變化處理,也不可忽視。
草書的書法教學還包括學生對草書的鑒賞環(huán)節(jié)。通過對不同類型草書作品的分析與鑒賞,豐富學生對草書的認識,深入體會書法藝術的抽象之美。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選章草、小草、狂草作品加以鑒賞分析。章草《隋賢出師頌》為墨跡,舊稱隋人所書,作品共十余行,不足百字。此帖筆法醇古,點畫勁利,草法絕妙,字間茂密,風格雅致?!妒咛窞橥豸酥輹拇碜髌?,被譽為“書中之龍”。此帖字多獨立,偶有映帶,用筆以方折勁挺為主,而圓轉映帶處亦自然灑脫,不失晉韻。較之章草古法,此帖多有創(chuàng)新之處,如該帖筆法較為豐富,草書字形也不拘一格,錯落有致,充分體現(xiàn)了王羲之變古為新,創(chuàng)立今草的意義所在??癫莓斠蕴拼鷱埿瘛阉?,宋代黃庭堅等較為典型。欣賞狂草當觀其縱橫變化、氣象萬千、不可形容之勢。有時狂草書家處于非理性狀態(tài)下才能完成作品,如史載張旭在酒后才能寫出精彩的狂草佳作。在欣賞狂草作品時書家的書寫狀態(tài)不可忽視,張旭、懷素的狂草書寫速度較快,以中鋒為主,強調筆力中含;而黃庭堅的狂草則提按較多,速度較慢,筆法豐富,開合有致。在草書教學的欣賞環(huán)節(jié)應與書寫實踐環(huán)節(jié)相結合,彼此生發(fā),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草書的理解與掌握。
基金項目:本文為吉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五體施教教學模式在非藝術專業(yè)書法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為:GH170101。
(作者單位:北華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