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
大多數(shù)老師認為小學高年級的英語課堂開始趨于沉悶,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不高,課堂氣氛不活躍。究其原因,教師雖有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但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把學生的知識學習、技能發(fā)展、素養(yǎng)培養(yǎng)設為主要目標,一味單方面教授和強制牽引,總以為自己的思維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思考、交流,情感未被調(diào)動起來,自然歸于沉悶。而有些任務設定太高,學生無法達成也就不愿參與。這與我們《英語課程標準》中所設定的英語課程目標是不匹配的。
《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zhì)。就工具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基本英語素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就人文性來說,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任務。也就是說,不論工具性還是人文性都以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素養(yǎng)為目標。
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zhì)、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四個維度。而這四個維度不是割裂開來單獨存在的,他們作為一個整體,互相關聯(lián)、互相滲透、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的整合教學內(nèi)容,并在教學中跳脫出以教授知識為主要目的,而要轉(zhuǎn)向以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目的的教學。而交往教育模式能非常有效的達到這樣的教學目的。
交往理論產(chǎn)生與上世紀70年代的德國。當時,德國的沙勒和舍費爾提出了側(cè)重研究師生之間交往的教學理論思想,并與其他一些教學論專家一起把這種思想系統(tǒng)化為交往教學論。所謂交往,就是共在的主體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它是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而交往教育論將教學活動中的交往看成師生間的特殊交往。英語交往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以教學資料為客體和中介,以師生交往與生生交往,積極互動的過程為主導而進行一系列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豐富教學內(nèi)容,求得新的發(fā)現(xiàn),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實現(xiàn)教學相長,共同進步。
小學英語課堂多以情境創(chuàng)設為主要手段,教師通過設計基于真實語言運用和學生學習視角的情境鍛煉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在教學情境中,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主動表達,教師往往通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小組合作、生本交流,媒體互動等多種互動形式給學生創(chuàng)設運用語言的機會。讓學生在互動中主動習得語言,主動輸出語言。
譯林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7 Summer holiday. (Story time)是一篇緊貼學生實際又直達學生興趣點的一篇課文。教學中,教師無需創(chuàng)設情境,只需與學生真實互動交流就能激勵學生語言輸出。設計中教師提問:Summer holiday is coming soon. How do you feel now? 問題一出,學生非常激動,紛紛舉手表達:I feel happy./ I feel excited. /I cant wait…學生用最能表達自己情感的詞語和句子表達著自己的情感。他們沒有學習任務的壓力,只有自由表達的暢快。在不知不覺中鍛煉了自己的語言能力。
真實的語境更容易激發(fā)學生思維,在互動交流中每個人的觀點都需要被尊重,每個人的意見都可以被采納。尊重了學生的觀點,就是給學生拓寬了思維的廣度、寬度和高度。學生不管說什么,老師都能接納和聽取,學生就會越來越敢想,越來越敢說。同樣以上面的話題為例:雖然大部分學生的回答都是happy,excited,但仍然有學生表達了不同的感覺。當S1說出 I feel worried. 的時候,老師和其他學生都很吃驚。于是,教師接著問下去:Why?S1解釋道:I will finish primary school and go to middle school. I will have an very important exam. If I do well, I can go to a good class. If I dont do well. I will go to a bad one. So Im very worried. 話一說完,像一顆炸彈炸開了其他孩子們的思維,這是這個孩子的真實表達,也是很多孩子面臨的實際問題。孩子們打開了話匣子,七嘴八舌討論起來。S2: I am not happy too. My mother tell me I will have a lot of lessons on summer holiday. …… 孩子們越說越多,教師也沒有打斷,傾聽著孩子們的話語,他們對他們小學階段的最后一個暑假有了不一樣的感受,而不是老師們認為的暑假一定是高興的。老師在師生、生生的交流互動中看到了孩子們思維的寬度。尊重了學生的觀點。
課標指出教師應在教學中不斷激發(fā)并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他們將興趣轉(zhuǎn)化為穩(wěn)定的學習動機,以使他們樹立自信心,鍛煉克服困難的意識,認識自己學習的優(yōu)勢與不足,樂于與他人合作,養(yǎng)成和諧和健康向上的品格。
同樣是剛才的教學內(nèi)容,教師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拓展活動:Planning for your summer holiday. ?首先,自己規(guī)劃一下自己的暑假。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here are you going to visit? 學生設計好自己的假期活動后,教師安排學生分小組討論并給出了這樣一個問題:Are you going to have a healthy holiday? 這個問題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暑假是否是一個健康的暑假,是否勞逸結(jié)合?學生馬上開始針對每個人的計劃和打算展開討論,誰的計劃是健康的,誰的是不健康的,為什么,怎么調(diào)整。此項活動在激發(fā)學生運用語言的同時也開始了文化品格的教育,教師沒有一味的下結(jié)論怎樣的假期是健康的,怎樣的是不健康的,而是突出學生需合理安排假期,勞逸結(jié)合,在玩中學,學中思,思中有收獲。
學生的學習能力包括專注力,記憶力,邏輯力,領悟力等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力就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學生學習策略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相較于教師講授,學生聽記的枯燥模式,交往課堂卻可以讓學生通過與不同媒介的交往互動自主探索產(chǎn)生英語學習興趣,并在與老師和同學甚至網(wǎng)絡的輔助下訓練他的專注力,記憶力,邏輯力和領悟力。只要老師舍得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和互動,在教師正確的引導和幫助下學生的學習能力一定會再思維火花的碰撞下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