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娟
森下典子還是20歲的文學部大三學生時,因為找不到可為之努力一生的事,彷徨苦悶。在母親建議下,她跟隨武田老師學茶道。想不到這一開始,便是一生功課。寫作《日日是好日》這本書時,她已是擁有25年修習經驗的專業(yè)茶人:茶課師。
茶課,從最基礎的“折帛紗”開始,慢慢延展至“舀水”“沏茶”和“在榻榻米上走臺步”,無論課程深淺程度怎么變化,自始至終,老師都沒講過茶道心法或經驗。每一次,只不過重復上一次課程內容,然后稍有延伸。
大半年后,典子還是不完全明白茶道的完整順序。如果老師沒有下一步指示,她就不知該怎么做。她因“這樣下去,再練習一百次也一樣”的焦慮,想記錄下流程,老師卻制止了她,理由是,要相信自己的手,練習多了,手腳自然會知道下一步做什么。
每周一節(jié)的茶道課,成了流逝時光中固定的風景。大學畢業(yè),去出版社打工,從家中搬出去獨立生活,父親過世……無論生活發(fā)生何種巨變和轉折,茶課都在繼續(xù)。沏茶時,重的東西要輕輕放下,輕的東西要重重放下。老師的話語一遍遍響起,時間也一年年流逝。典子慢慢走向了40歲。
盡管曾因為自己天賦不夠而沮喪自卑過,想過放棄,但每一次,都被那苦澀中有回甘的茶味給拉回來。最后,典子得出“何時停下來并不重要,來這里可以喝到美味的茶就夠了”的領悟,并在這種領悟下堅持至今。
“日日是好日”出自“禪門第一書”《碧巖錄》,意指透過修行改變心境,即使遇上命運逆流,亦能平常心對待。作者將此句作為多年熏習茶道的體悟,自有一番深意。無論什么樣的日子,盡情玩味感受就好。這是典子以為的茶道所傳達的生存之道。
典子常常見到老師像在傾聽什么,輕輕閉上雙眼,不移動身體位置,只是輕搖;睜開眼睛的瞬間,帶著想說些什么的表情,可只是靜靜地吐氣,眼角流露出微笑而已。就如同北宋文學家黃庭堅在《品令·茶詞》中寫的那樣:“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诓荒苎裕南驴旎钭允?。”是悠然心會的妙處,卻難以與君說。
(田龍華摘自《莫愁·智慧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