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彭媛
藍色的天,連綿的山,綠色的稻田,一條筆直的土路。汽車呼嘯而過,輪胎壓過浮土,在車尾拉出一道漫長的、壯闊的土煙。
這是新近上映的國產(chǎn)電影《米花之味》中的一幕。故事發(fā)生在云南滄源縣的傣族寨子里,地處中緬邊境。開車的是單身母親葉喃,她剛得知自己的女兒喃杭在醫(yī)院。
到了醫(yī)院,女孩孤零零坐在椅子上,臉部受傷,包得嚴嚴實實。葉喃嚇壞了,不敢相信女兒傷得這么嚴重,傻傻坐到她的身邊。誰知喃杭的聲音在鏡頭外響起:“媽,我在這兒呢?!?/p>
葉喃認錯了人。鏡頭一轉(zhuǎn),喃杭拄著雙拐。但拐杖也是她拿著玩兒的。她打壞了同班的男生,被老師抓來陪同看病。這一段在電影院中引爆全場笑聲。
很多關于留守兒童的電影催人淚下,但《米花之味》充滿了生活的幽默,娓娓道來的腔調(diào),展現(xiàn)的是傣族寨子的異域風情,感情很克制。
影片中,葉喃剛回來的時候,想和女兒聊天,但喃杭把自己藏在被子里不想出來。兩人之間是隔著一層的。喃杭長期沒有父母在身邊,也到了叛逆的年紀,她打架、說謊、逃學,還偷廟里上供的錢。對女兒,葉喃也有些無措。
而隨著一系列事件發(fā)生,母女的心開始相通。其中被討論較多的是網(wǎng)吧事件。媽媽夜里去女兒的臥室,發(fā)現(xiàn)人不在,四處尋了一圈,在鎮(zhèn)子的網(wǎng)吧里找到了她。
面對這種情況,葉喃沒有像通常母親們的做法,把孩子拽出來,當眾打罵她、教育她,而是買了包煙,在網(wǎng)吧外面的車子上等了一宿。天亮了,孩子看到等在外面的媽媽,愧疚得不作聲,媽媽也沒說什么。沒有對話,但又好像什么都說了。有時候,這種等待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就是在這種沉默中,情感發(fā)生了變化。她們一起炸米花,一起發(fā)現(xiàn)原來溶洞中嚇人的聲音,只是一個易拉罐。兩顆心在共同的經(jīng)歷中慢慢靠近。
《米花之味》以溫情書寫留守兒童的生活,但悲傷和反思也藏在情節(jié)之中。媽媽開車接喃杭和她的好朋友們回家,孩子們都拿著禮物。媽媽問,是所有的人都有禮物嗎?孩子說,不是,留守兒童才有。此時的“留守兒童”四個字,是刺耳的。
在當?shù)?,留守兒童的問題不是經(jīng)濟問題。孩子們有手機玩兒,知道外面的世界,可他們?nèi)狈碜愿改傅挠H密情感。
在傣族文化中,米花代表祈福和團圓。在影片的結(jié)尾,母女身著傣族長裙,在溶洞里翩躚起舞。窈窕身姿被水波映照,光影投射在石壁之上。空曠的溶洞營造出一種超越現(xiàn)實的空間感,情感也在這宇宙般深邃的自然之境里,自然而圓滿地彌合了。
片中有一個鏡頭,鐵門間的縫隙很小,戴著頭飾的阿婆進不來,而這一對母女能夠進去。穿過這道鐵門,才能到達溶洞。
導演鵬飛說,“水滴帶著礦物質(zhì),幾千年上萬年,一滴一滴,滴成石頭。46億年的地球上,在這個2億年形成的溶洞里,有一對母女,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彼此的情感?!弊匀慌c宇宙的視角下,人類的本質(zhì)得以顯露。
(墨晗摘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