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丹
摘要:黨的十九大要求把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作為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重要內容。高校黨建工作是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關系著“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等根本性問題。目前,藝術類高校已逐步認識到學生黨建工作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文章簡要分析了制約藝術類高校學生黨建工作開展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解決思路。
關鍵詞:藝術類;高校學生;黨建工作
藝術類院校開設了藝術及含有藝術性質的專業(yè),是培養(yǎng)文藝工作者的搖籃。將學生培養(yǎng)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引導文藝工作者成為黨的文藝方針政策的忠實擁護者和踐行者,是事關黨對文藝事業(yè)的領導、事關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和戰(zhàn)略工程。因此,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教育,改進藝術類高校的學生黨建工作,對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文藝工作者而言至關重要。
一、當前藝術類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制約因素
舉精神旗幟、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是當代中國文藝的崇高使命?,F(xiàn)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xù)發(fā)展,各種文化思潮相互激蕩并不斷沖擊當代大學生,致使一些大學生出現(xiàn)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等諸多問題。特別是社會輿論對藝術類學生普遍存在誤解,更使藝術類學生黨建工作面臨諸多困難。
(一)藝術類學生普遍存在比較濃厚的功利主義思想,入黨積極性不高,入黨動機不純
藝術類高校的學生,父母較多從商,家境優(yōu)渥,從小受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同時,藝術類高校學生因專業(yè)的實用性強,可參加商演,外出采風,與社會接觸頻繁,學習場所不局限于圖書館、教室。再加上因專業(yè)需要,經常接觸西方藝術文化,并受其影響認為藝術無國界,甚至習慣用西方自由主義的思想看待問題。這些導致一些學生的入黨動機帶有明顯的實用主義色彩,夾雜功利主義的成分。
(二)藝術類學生專業(yè)技能突出,文化基礎薄弱,重專業(yè)輕文化,不重視自身思想政治教育
藝術類學生往往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專業(yè)技能的學習,不重視文化方面的學習,甚至不以為意,更是忽視自身思想政治教育。這些直接導致藝術類學生政治態(tài)度比較冷漠,入黨積極性不高,對黨的認識膚淺,對共產主義理想的追求淡漠化。因此,藝術類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三)藝術類高校重視專業(yè)教育環(huán)境,從事學生黨建工作者組成單一,未形成全員齊抓共管的合力
目前,在藝術類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中,黨務工作者和專職輔導員承擔著絕大部分學生的黨建工作,而專業(yè)教師對學生黨建工作的參與度不高。再加上藝術類高校學生興趣廣泛、思維活躍、自我意識和表現(xiàn)欲望強、缺乏自控能力、學習基礎薄弱,使得輔導員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學生日常管理上,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和開展黨建工作。
(四)網絡對高?;鶎狱h建主體權威產生沖擊
網絡為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提供了途徑和渠道,對學生的生活、學習和思想觀念產生了普遍且深刻的影響。這些沖擊主要集中在:一是學生普遍缺乏自我約束能力,在網絡上消耗大量時間,容易上癮,影響現(xiàn)實中的交際、學習和生活質量。二是對一些暴力、色情內容缺乏批判眼光,身心健康易受危害。三是受媒體宣傳的影響,消費行為沖動,缺乏理智[1-4]。
二、藝術類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有益嘗試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條指出:高等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看出,培養(yǎng)人才是高等學校的主要任務。
藝術類專業(yè)具有靈活性、自由性、開放性以及重實踐創(chuàng)作的特點。在實際黨建工作中,必須充分認識和準確把握藝術類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所面臨的制約因素,緊密聯(lián)系實際,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努力培養(yǎng)有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藝術工作者,把培養(yǎng)德藝雙馨的優(yōu)秀人才的目標納入黨建思想,努力探索藝術類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有效載體,充分發(fā)揮藝術類學生黨建工作在推動高校黨建工作發(fā)展和建設和諧校園中的積極作用。
第一,從新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入黨知識教育開始,端正入黨動機,加強學生黨員培養(yǎng)和發(fā)展工作。
加強紀律教育,院系應針對藝術類學生松散自由的個性和個人至上的思想,建立一套嚴格的考勤制度,通過開展集體活動,提升他們的集體榮譽感,矯正他們盲目追求個人發(fā)展的個人主義思想。在各項教育活動中,突出政治思想教育,激發(fā)廣大學生追求進步的政治熱情。
第二,完善學生黨員培養(yǎng)、發(fā)展和考核機制,嚴格按照上級組織部門的黨員發(fā)展程序進行,幫助他們走出認識誤區(qū),提升藝術類大學生的政治理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
藝術類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關鍵是保持長效性。這就要求學校在實際工作中必須構建黨建工作規(guī)范、科學、有效的培養(yǎng)和管理體系,把制度建設作為最具根本性和保障性的一項工作來抓,確保黨建工作實效性。
同時,充分認識到藝術類高校學生的藝術實踐、創(chuàng)作行為特點,即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讓他們對某一事物的理解既有現(xiàn)實的影子又有想象的成分。因此,在藝術類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中,要注重將黨的優(yōu)秀思想以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使高校黨建工作扎根于藝術類專業(yè)學習活動,用藝術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詮釋、深化、豐富黨建工作內涵,不斷提升藝術類大學生黨建工作的藝術感染力和影響力[5]。
第三,結合藝術類學生特點,開展寓教于樂、靈活自由的黨建教育活動,提高黨建工作的教育吸引力和實效性[6]。
堅持以人為本的高?;鶎狱h建理念,摒棄灌輸式和管束式的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學生黨員的組織活動方式,豐富活動內容,提高他們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學生運用自身的專業(yè)特長,大膽進行創(chuàng)新,激發(fā)其創(chuàng)作靈感。
一是加強以紅色資源、紅色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學習載體建設。結合藝術類專業(yè)常外出參觀、采風的特點,把藝術類學生黨建工作學習載體建設與專業(yè)外出學習同部署、同落實,在專業(yè)學習中巧妙地融合黨的知識,使學生領會黨的光榮歷史,加深學生對黨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對黨的熱愛[7]。二是將社會實踐與黨建相結合,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充分發(fā)揮藝術類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強的特點。以黨支部為陣地,結合藝術類學生的專業(yè)特長,開展多種形式的公益性、服務性社會實踐活動。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黨支部的影響力,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使核心價值觀落實于行動中,讓學生在認可中感受專業(yè)魅力,享受服務奉獻的樂趣[8]。
第四,夯實黨建工作隊伍力量,充分發(fā)揮專業(yè)教師的表率作用。藝術類高校教學模式的特點是以專業(yè)小課、一對一的授課形式為主,學生與專業(yè)教師相處時間較多。在授課過程中,專業(yè)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具有較強的引導性和示范性,他們的藝術風格和精神品格對學生具有強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說服力。充分發(fā)揮專業(yè)教師的表率作用,形成黨政領導、專業(yè)教師、班主任、輔導員四位一體,全員齊抓共管的黨建工作格局,不僅可提高藝術類高校學生的思想理論水平和政治素養(yǎng),也有利于高校黨建工作的有效開展。
第五,主動出擊,占領網絡陣地,加快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網絡化進程。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一定要從黨和國家的戰(zhàn)略發(fā)展的高度出發(fā),發(fā)揮新媒體的優(yōu)勢,開創(chuàng)學生黨建工作新格局。在實際工作中,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交互性、即時性等特點,加強意識形態(tài)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和普及性,加快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網絡化進程,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借助微信公眾號、社交軟件、手持媒體等多種媒介,利用影像、圖片、聲音和文字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和實踐。網絡陣地宣傳不僅可以讓黨員,而且可以讓更多的入黨積極分子、普通學生了解最新的黨的理論,接受思想洗禮,擴大黨組織在學生群體中的號召力和感染力,吸引廣大有志青年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提升學生黨建工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參考文獻
[1]榮容,惲彩鋒.論藝術實踐的素質拓展功能及其實現(xiàn)途徑[J].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2):83-85.
[2]胡經菁.美術院校學生黨建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四川美術學院為例[D].西南大學,2012.
[3]張成龍,徐時,周明權.高校藝術類大學生黨建工作的有效載體和生動實踐[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12(1):23-25.
[4]馮瑞曉.高校藝術類大學生黨建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11):240.
[5]李娜娜,陳世增.新形勢下藝術類大學生黨建工作的思考與建議[J].科教導刊(下旬刊).2017(5):60-62.
[6]王瑾.新時期高校藝術類大學生黨建工作的困境和對策研究[J].甘肅科技,2014(23):93-95,142.
[7]李麗.多維度藝術載體下高校黨建項目特色化建設的探析——基于中歌藝術學院藝術類學生特點[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5(10):98-100.
[8]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J].中國高等教育,20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