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紹了中國書法中“象”“意”“法”的哲學淵源,并通過對《禮器碑》《開通褒斜道碑》中的這三個要素進行分析,探索臨習這兩個作品的正確方法,并舉一反三,最終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找到臨習碑刻的恰當?shù)姆治龇椒ā?/p>
【關鍵詞】象;意;法;碑刻;臨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J292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哲學里的“象”不同于西方哲學里的“象”是客觀事物的表象,而是溝通自然與人的橋梁?!跋蟆本邆淞艘欢ǖ姆强陀^性。老子最先提出了“象”的概念。老子云:“‘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老子》)。老子認為,“象”是本體“道”的顯現(xiàn)。它可以傳遞“道”的真意,總的來說,象既是客觀之物,又是非客觀之物,是“道”的外顯形態(tài)。“意”在中國古典美學中有三個方面的意思:第一層含義是指主體的主觀思想,《說文解字》中云:“意志也,從心音,察言而知意也?!钡诙雍x是指物象之外體現(xiàn)的一種意識觀念;第三層含義是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道意”。我認為,“意”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統(tǒng)一,又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胺ā睆闹袊軐W角度出發(fā)是以“道”為基礎而建立的不可違背的原則法度。所以,總的來說,中國哲學中的“象”“意”“法”都是以“道”為根本原則的,都是“道”在不同層次上的展現(xiàn)。而具體到書法上,“象”包含了書法單字的結體與造型,筆畫的形態(tài)與傾仰。而中國漢字結構造型的起源本身就源自自然之物,更使?jié)h字的“象”成為了一種摻入了人的主觀思想的“道”的展現(xiàn)。書法中的“意”就如中國古典哲學中所解釋的三層含義:“既有主觀性,又有客觀性,有時又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倍鴷ㄖ械摹胺ā卑恕肮P法”“字法”“章法”等概念。
從漢代起,書法理論一經(jīng)產生,歷代的書法理論家的眾多書勢、書賦的論述都逃不出與書法相關的三個要素,這便是“象”“意”“法”。許慎的《說文解字》最早揭示了中國書法的象形意義,魏晉的眾多書家更是將書法的“形”與自然之物象聯(lián)系以論述書法創(chuàng)作過程中“象”的問題。如衛(wèi)夫人《筆陣圖》中就用自然物象規(guī)定了漢字的七種基本筆畫的形態(tài):“橫如千里陰云,隱隱然其實有形,點如高山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撇如陸斷犀象之角,努如百鈞弩發(fā),豎如萬歲枯藤,捺如崩浪雷奔,鉤如動弩勁節(jié)。每為一字,各像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隨著書法中“象”的發(fā)展與完善,書法家及書法理論家便更加重視書法中的意蘊氣息,如黃庭堅的“以禪喻書”以及米元章的“真趣論”等都是重在追求一種書法作品“象”以外的文人氣息。我們創(chuàng)作時所追求的書卷氣、金石氣、廟堂氣等都是超越“物象”之外的“意”的體現(xiàn)?!胺ā边@一要素更是幾乎貫穿于整個書法理論的發(fā)展過程中,趙孟頫云:“書法以用筆為上,結字亦需工。蓋結字因時而異,用筆千古不易?!庇纱丝梢姡P法的重要性。所以,想要在歷代的銘刻書法中得到滋養(yǎng),必定要因碑而異從“象”“意”“法”三個方面進行全面分析做出適當?shù)娜∩?,把握不同的側重點總結出一套完善的方法指導自己實踐,最終才能入古出新有所得。
《禮器碑》無疑是漢代碑刻中的精品之作,從“象”的角度觀之,此碑嚴謹之中不乏變化,波磔分明。如清代王澍在《虛齋題跋》中云:“隸法以漢為極,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最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笨梢姀摹跋蟆钡慕嵌龋湃私o予了禮器碑很高的評價,也能看出《禮器碑》是學習漢代隸書的典范之作,故臨習者從“象”的角度出發(fā),可以盡量做到尊重原帖以熟悉漢代碑刻的結體及造型規(guī)律,通過臨摹的深入逐漸增加自己對作品結字造型的敏感程度,使得作品中的結字規(guī)律和造型特點逐步內化為己所用,最終通過臨摹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從“意”的角度出發(fā),由于禮器碑的縱有序、橫有列、字距寬、行距窄的章法特點,使得作品展現(xiàn)出和諧端莊的特征,又因為單字結字嚴謹而不失變化,用筆精到而不趨于流俗而使得作品富有流動感,通篇自然靈動而富有生機,可謂端莊與靈動并存。所以,這要求臨習者在臨習的過程中應盡量表現(xiàn)出作品中的端莊和諧之氣,又不能忽略字里行間的靈動秀美之感。另外,能夠準確把握書法作品中的“意”與書家自身的文化道德修養(yǎng)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只有書家具備了較高的藝術修養(yǎng)之后,才能與準確感受作品帶給自己的心靈震撼,才能與古人的“意”產生共鳴。這就要求書家在伏案寫字的同時,還要通過讀古今好的文學著作增加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和藝術修養(yǎng)。
最后從“法”的角度分析,因為無論碑帖,只要是一幅完整的書法作品都包含了“筆法”“字法”“章法”。而字法直接對應了書法作品中單字的結體與造型,這在“象”的論述中我們已經(jīng)討論,在此不過多贅述。從“筆法”角度看,此碑起止提按明顯,鋒芒畢露,如睹墨跡。故臨習者可以用“透過刀鋒看筆鋒”的方法揣摩筆畫的起止之銳圓,行筆之提按。在臨習過程中,初學者可以盡量做到尊重原碑的筆法特點,隨著臨習的加深,學習者可以根據(jù)自身的藝術追求的需要,對此碑中波磔過分明顯的特征加以分析進而做出適當?shù)娜∩幔苊饴淙肴缣迫穗`書的庸俗一路。從章法角度看,此碑采用了縱有序、橫有列、字距寬、行距窄的章法,章法設計嚴謹規(guī)整,變化不明顯,所以,臨習者在臨習的過程中需尊重原碑章法,只有這樣才能正確把握作品中和諧端莊的氣息。
與《禮器碑》相比較,《開通褒斜道碑》因為摩崖刻石,則其因山而就,稍加修整,大書深刻,渾穆蒼茫。臨習者往往對于此碑感到無從下手,也不能正確認識學習此碑的目的。
從“象”的角度出發(fā),此碑因做于山崖之上,字徑較大,結字法度及造型規(guī)律并不嚴謹清晰,加之臨習者在臨習過程中也無法按原比例一比一臨習,所以,在臨習過程中不必過多糾結此碑的結字規(guī)律,以免陷入怪圈,但是可以從旁觀者的角度分析此碑筆畫長短闊狹之隨意,結字造型之大膽,從而感受工人在就崖而書時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那一定是一種最純真、最專注、最能體現(xiàn)個性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這樣的探究對于書家以后的由臨轉創(chuàng)有著積極的作用。
從“意”的角度出發(fā),因創(chuàng)作條件的限制以及創(chuàng)作者“書無定法”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反倒為人們帶來一種天真爛漫的藝術風格,給觀者帶來一種最真實、毫不做作的藝術美,加之摩崖刻石長期的風吹雨蝕,加深了碑刻中的斑駁蒼茫之感,給人以別具一格的藝術感染力,所以,臨習者在學習此碑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夠感受此碑中高古天真蒼茫的氣息,多臨習此類作品對提高藝術家的藝術修養(yǎng)、了解漢代人們最真實的書寫狀態(tài)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最后從“法”的角度分析,從“筆法”看,由于此碑刻于山崖之上,本身的鐫刻難度就較大,加之多年的風吹日曬,所以,如今呈現(xiàn)給我們的刀斧之痕早已與當年鐫刻前的墨跡之痕有了較大出入。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臨習者就需要通過自己臨習碑刻的經(jīng)驗心得,找到一種符合隸書普遍的用筆規(guī)律,并能夠較為準確地表現(xiàn)此碑結體造型的用筆方式,并且能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此碑高古天真、蒼茫氣息的用筆方式,只要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即可稱為真確的用筆方式。而并不是糾結于原碑用筆,對于此類摩崖如果拘泥于用筆,反而會使自己南轅北轍。從“章法”觀之,此碑采用了縱有序,橫無列,字距窄,行距寬的章法布局。并且單字大小不一,傾仰方向各異,千字千面,不可端倪,使得整體章法如亂石鋪階。而但從藝術的角度看,此碑章法與禮器碑相比,更能給予臨習者市局沖擊與藝術啟示,所以,臨習者在臨習過程中應感悟此碑所透露出來的高古天真的氣息與其章法的關系,細細揣摩,并通過實踐細細摸索。
通過從“意”“象”“法”三個方面有條理、分層次對《禮器碑》和《開通褒斜道碑》進行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我們在臨習過程中應對《禮器碑》帶給我們的“象”和“用筆”多下功夫,全面把握漢代規(guī)范隸書的結體造型特征以及用筆方式上的特點。而對于《開通褒斜道碑》,我們可以把側重點放在“意”上。通過摩崖刻石表現(xiàn)給書家的高古氣息指導自己創(chuàng)作,并通過作品揣測古人最真實、最放松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從而指導自己的實踐。
參考文獻:
[1]王鎮(zhèn)遠. 中國書法理論史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王鏞. 中國書法簡史(BZ)[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華人德. 中國書法史,兩漢卷 [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4]楊春時,楊晨.中國古典美學意象概念的主體間性[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2(4):21-25.
作者簡介:孫政,男,漢,山東建筑大學,研究方向:美術學(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