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喜梅
【摘要】壯族是個歌唱民族。鑒于壯族先人社會的發(fā)展,當原始父權制社會確立之后,母權制勢力還十分強大,男子不得不對女子作出妥協(xié)讓步。男女聚會作歌,既形成了壯族先人的山歌文化,又成為壯族先人祭祀水神訴求豐收的禮儀。本文追溯了壯族先人山歌文化的起源,以及其在歷史發(fā)展長河中出現(xiàn)的時段,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觀點新穎。
【關鍵詞】壯族山歌;文化生態(tài);變遷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元朝,“撞”覆蓋面擴大,開始成為一個民族群體的稱謂,于是出現(xiàn)撞族一稱。因此,元朝以前該民族群體只能以“撞族先人”稱之。后來,“撞”改為同音字“壯”,因稱“壯族先人”。
山歌,曲調爽朗質樸,節(jié)奏自由,見物賦情,臨事抒懷,即興而發(fā),張口而歌,起源早。壯族先人的山歌文化起于什么時候,因緣于什么?
一、父權制確立,夫妻結戶主宰社會
北宋后期,貶為昭州(治今平樂縣)太守鄒浩有一首《仙宮廟》詩,這是一首最早記載壯族先人青年男女集群會歌景象的七言律詩:在高高山上的仙宮廟,那與靚女并坐的是誰家的孩子?若有若無的四方風波蕩衣衫,體態(tài)纖巧,楚楚可人。月也淡淡,云也淡淡,在初月光色的籠罩下,那女郎眼睫毛一眨眨的,兩眼清瑩,勝若兩汪清泉。晚云繚繞,鬢蓬蓬,發(fā)松松,有如嬌娘出浴,惹人神馳。既可以知悉壯族先人懷春男女聚會作歌、尋覓心上人,其形成為時已經(jīng)久遠,又可以知道追尋其起源,并非無路。
戰(zhàn)國及其前,壯族先人越人社會已經(jīng)由原始母權制轉為原始父權制,一男一女已經(jīng)固定結合,組成獨立家庭,相互照護,生兒育女。因為在原始母權制時代,德高望重的上了年紀的女子為氏族的首領,其婚姻形態(tài)是群婚制,即使到了族外婚時期,男子依女方而居,此一群近齡女子是彼一群近齡男子的共同妻子,此一群近齡男子是彼一群近齡女子的共同丈夫,所生子女屬于女子家族,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廣東增城縣金蘭寺以及廣西欽州獨料、邕寧壇樓等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出土了距今4000年前的陶祖、石祖。祖,就是男子的生殖器。壯族先人特制陶祖、石祖,就是以男性生殖器為崇拜對象,表明那個時候他們已經(jīng)進入原始父權制社會階段。距今4000年前,相當于我國歷史上的夏朝。壯族先人越人社會原始母權制沒有充分發(fā)育父權制就過早成熟,導致了父權制確立的時候,母權制勢力還十分強大,其后裔表現(xiàn)在壯族及其先人社會長期存在著男逸女勞、舅權強勢、父子情薄、男子坐褥、男女倚歌擇配,以及不重處女、女子婚后有自由結交意中人的不落夫家時段等意識、觀念、習俗上。此中,轉動著壯族及其先人社會樞紐的是男女倚歌擇配。
倚歌擇配,需要自小習練。因此,在壯族及其先人社會形成了熱于唱歌、習于唱歌的潮兒。集群會歌,固然是在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無能應對客觀自然災害而對超自然神的訴求、乞愿,卻也是懷春男女以歌為媒,尋覓順眼、聰慧、意氣相投、相處歡悅意中人的會歌。而這,唯有在壯族先人社會原始父權制社會確立之后才能可能。因為在母權制氏族社會還沒有出現(xiàn)定夫定妻,無所謂倚歌選婿的事。
二、男追女求,山歌成了牽絲曲
壯族先人懷春男女不是依人指令,茍且結合,而是群聚會歌,因歌直面,因歌生情,因歌吐情,情深難舍,方才走到一起的。
壯族先人越人懷春男女集群會歌,現(xiàn)代壯族或稱為“浪”或稱為“歌墟”,布依族稱為“浪俏”,唐、宋時代,則稱“聚會作歌”或“夜泊”??磥?,“浪俏”或為其原稱,道出了壯族先人越人懷春男女集群會歌的實質。
年初聚會作歌主要是祈年,秋天聚會作歌是還愿酬神,也就是《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卷1415《慶遠府風俗考》記載的慶遠府(治今宜州市)壯人“每歲收獲畢,則跳鬼酬賽,男女淫奔”。所以,屈大均說壯族的歌會分為春歌和秋歌:“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八月十五。其三月之歌,曰浪花歌?!?/p>
聚群會歌,赴會者必須是男結男伙,女結女群,各自赴會。雖然會歌之后兩情相悅者可以雙雙獨自離群而去,但是男群女伙各自赴會,是不容忍懷春男或女單槍匹馬獨闖歌場逞其英雄的,這是千百年來的規(guī)矩。清朝人諸匡鼎《瑤壯傳》載,壯“女及笄,于春時三五為伴,于山椒水湄唱歌為樂,少男群歌竟日。視女歌所答,而一人留,彼此相贈遺……約為夫婦,各告其父母,乃倩媒以檳榔定之”,說的就是此事。
一伙懷春男子面對一群懷春的姑娘,先是群對著群唱,后是群唱之后各自找到合心人單對單地對唱,繼后是深交,再后是含情分別或者是情斷失戀。群唱分催唱,促對方開口對唱;贊美,表達對對方的愛慕之情;追求,向對方傾吐求愛的心情;挑逗,尋求對方對愛情的表露。經(jīng)過這么幾道程序,誰慕誰,誰鐘情于誰已經(jīng)各自心知肚明,于是悄悄各自離群而去,在靜僻處直面相對,作初交,即單獨面對時所唱;深交,愛慕漸進,情深意篤,難分難舍;再后是脈脈含情敘訴的分別或情不洽,意已斷,各自揚塵而去。
懷春男女群聚會歌,倚歌擇配,相互面對的男女,臨事而歌,見物展喉,競現(xiàn)其能。纏綿對歌,歌聲繚繞,歌見人心,歌見人情,歌見人慧,歌見人操。人以歌會,歌拉近了陌生人的距離,互歌而見情緣。有了情緣,兩情相好,輕歌互訴,深情寄望,獨樂款款,山歌成了牽絲曲。牽絲曲,就是促成締結婚姻的樂曲。
三、放喉競逐,歌會常能助歲功
嶺南地區(qū),“颶風驚客”;“喬木盡參天,白日為之昏”;“陰森野葛交蔽目,懸蛇結虺如葡萄”;“虎當官道斗,猿上驛樓啼”;“左江西繞特磨來,鱷魚夜吼聲如雷”。而且,“瘴癘薰蒸,北方戍人,往者九死一生”,對中原人來說,嶺南自然客觀環(huán)境極其惡劣,難以適應。壯族先人久處其中,耳濡目染,已經(jīng)習慣,知道調適。進入農(nóng)耕社會以后,面對雨睛不時,水旱頻仍,獸害蟲災接二連三,嚴重影響農(nóng)業(yè)的收成,他們?yōu)榱吮軆蹿吋?,求得風調雨順,確保一年農(nóng)事的收獲,便于冥冥之中乞求超自然的神靈,發(fā)發(fā)慈悲,予以護佑,而且形成了習俗,一直傳承下來。此習俗體現(xiàn)在壯族及其先人懷春男女傳統(tǒng)的聚會作歌,倚歌擇配上。所以,他們認為聚會作歌,男女答和,可以“助歲功”,可以“兆豐年”。
上古壯族先人,生在天地之間,仰賴于天地的恩賜,只有天地相合,陰陽和諧,才能禾谷孕育,萬物滋生。于是,他們的觀念認為世界的本體就是陰、陽兩性的存在和交媾化育萬物、和諧平衡的,于是以懷春男女聚會作歌,倚歌擇配、男女結合視為促進豐收和繁育的禮儀。因為他們認為人間懷春男女相合,陰陽和諧,才能感應超自然的神靈,引來風調雨順,少有獸害蟲災,才能獲得農(nóng)事好的收成。
“傳言娛系兆年豐,臺喜登春不約同?!奔簳瑁瑧汛耗信ジ杌ズ?,歡娛調弄,是壯族及其先人在生物性壓力和社會性壓力下所造成的。也就是說,壯族及其先人為了生存,為了群體的延續(xù)和繁榮,聚會作歌是他們對天對地對客觀自然界各種超自然神靈實行的一種感應式行為。
成于戰(zhàn)國之際的廣西左江流域崖壁畫,分布于左江兩岸,是壯族先人祭祀水神的畫面。既有從越王勾踐以來形成的越人祭祀水神必具禮儀的龍舟競渡,又有展示男根的壯漢,有臨盆待產(chǎn)的婦人,甚至有男女交媾的場景。壁畫綿延左江兩岸,人生百態(tài),各逞其樣,而且規(guī)模宏大,場面熱烈,顯示祥和,無疑是以人為感動水神,祈愿水神穰災彌難,護佑子民,使他們生活平安,繁衍不息。
春初秋后懷春男女聚會,放喉競歌,以歌尋覓合心人,倚歌擇配,也是壯族先人進入農(nóng)耕社會并確立父權制以后因生產(chǎn)力低下,人力無法抗衡自然界的瞬息萬變從而乞求超自然鬼神而定為禮儀的。
聚會競歌,倚歌擇配,合心者相互可以盡情娛樂。唐、宋時代,南儀州(今岑溪縣)“年少女兒盛服吹笙,相召明月下以相調弄,號曰夜泊以為娛。二更后匹耦兩兩相攜,隨處野合,至曉則散”;“每春月趁墟唱歌,男女各坐一邊,其歌皆男女相悅之詞;其不合者,亦有歌拒之,如你愛我我不愛你之類。若兩相悅,則歌畢輒攜手就酒棚并坐而飲,彼此各贈物以定情,訂期相會。甚有酒后即潛入山洞中相昵,其視野田草露之事,不過如內地人看戲、賭博之類,非異事也。”會歌,放喉競歌,成了“助年成”的禮儀,風俗不變,在壯族及其先人社會中,數(shù)千年一直興盛不衰。
參考文獻:
[1](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M].北京:中華書局 巴蜀書社,1985.
[2]歐陽若修,周作秋,黃紹清,曾慶全.壯族文學史[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
[3]何成文,李少慶.壯族排歌選[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
[4]黃勇剎.壯族歌謠概論[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3.
[5]莫稚.廣東考古調查發(fā)掘的新收獲[J].考古,1961(2).
[6]廣西文物隊等.廣西欽州獨料新石器時代遺址[J].考古,1982(1).
[7]廣西文物隊等.廣西南部地區(qū)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J].文物,1978(9).
[8](清)屈大均.廣東新語[M].卷12《粵歌》.
[9](清)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M].第八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