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靜
[摘 ? ? ? ? ? 要] ?開展心理健康輔導,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咨詢是高校心理咨詢中心的重要工作,為使心理咨詢更有針對性,取得預期成效,心理咨詢師應該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詢技術以提高工作實效,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求助者中心療法是心理咨詢技術的一種。
[關 ? ?鍵 ? 詞] ?求助者中心療法;心理咨詢;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6-0126-01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對人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作為國家和社會的未來,作為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
一、求助者中心療法
求助者中心療法以人本主義為基礎。羅杰斯的基本假設是:人們是完全可以依賴的,他們有很大的潛能理解自己并解決自己的問題,而無需咨詢師進行直接干預;如果他們處在一種特別的咨詢關系中,能夠通過自我引導而成長。羅杰斯強調咨詢師的態(tài)度和個性以及咨詢關系的質量是咨詢結果的首要決定因素。
心理咨詢師合理地運用這些咨詢技術對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一)入學適應問題
進入大學是每個大學生人生發(fā)展過程中重要的心理與社會角色的轉折,新生面臨著各種壓力與挑戰(zhàn),來自新的環(huán)境、人際關系、專業(yè)特色、學習方法等,他們需要去適應并統(tǒng)整這些新的變化,在此過程中如果不能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主動適應新的環(huán)境,就會產生入學適應帶來的心理問題。
(二)學習問題
表現為學習動力不足、網絡成癮、舞弊等,從而進一步導致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
(三)戀愛問題
戀愛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如何正確引導大學生處理學習與戀愛的關系等一系列戀愛問題,需要特別加以關注。
(四)人際關系問題
由于人際關系產生的心理障礙也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之一,主要是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和同學之間的關系,交往受挫,則可能導致自我否定、焦慮、抑郁、社交恐怖等心理問題。
(五)就業(yè)與擇業(yè)問題
大學生的就業(yè)近年來日益凸顯為社會問題,就業(yè)形勢的嚴峻會導致部分大學生產生迷茫、失望、甚至絕望等嚴重心理,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除此之外,部分大學生還可能存在其他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郁、強迫,甚至是精神分裂等。
三、求助者中心療法在心理咨詢師談心談話中的應用
(一)設身處地的理解的技術
設身處地地理解意味著從求助者的角度去知覺他們的世界,并把這種知覺向求助者交流出來。
1.關注。心理咨詢師要達到設身處地的理解,必須在一開始就能讓學生感覺到被關注。
心理咨詢師的面部表情和身體姿勢可以告訴學生他是否關注學生的話題和情感。一定數量的點頭示意(同意或鼓勵),目光接觸、微笑,能使學生感受到心理咨詢師的認真、信任,給學生以鼓勵。但是,過多的目光接觸、微笑、點頭等則會產生消極的作用,會使學生不自在,影響談話效果。
心理咨詢師與學生之間的身體距離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很多心理咨詢師喜歡坐在辦公椅上,學生坐在沙發(fā)上,這樣容易讓學生感到遠不可及,但是如果距離太近,有些學生可能會感到不自在或感到威脅。
心理咨詢師的聲音特點包括抑揚頓挫、聲調的高低、措辭以及變化等也能反映心理咨詢師全力以赴的程度,心理咨詢師應該選擇使用一些代表學生的文化背景和價值系統(tǒng)的詞語以有助于他們的理解和接受。
2.用言語交流設身處地地理解。設身處地的理解意指不僅理解學生的情感和認知信息,同時還要讓學生知道他們的情感和想法是被心理咨詢師理解的,這種理解既有表面水平也有深層水平的。
表面水平上的理解,即心理咨詢師的言語交流僅限于重復或反映學生所表達出的直接內容。例如,學生:這次考試我的成績很差。但我并不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好。心理咨詢師:你對考試成績感到失望。(重復)
而較深層次的設身處地的理解則是闡述并表述出潛在的暗含的含義。例如,心理咨詢師:你對這次成績感到吃驚,也很煩惱,因為在你的預料中成績不應這么糟。(反映出深層的含義)
相較于表面水平上的理解,較深層次的理解對問題的解決的促進作用可能會更大,因為它幫助學生從更廣泛的范圍內認識他的問題以及深層次的意義。
3.非言語交流設身處地的理解。非言語信息包括姿勢,微笑、咂嘴、皺眉、目光接觸等面部表情,手、腳的活動,省略的、未表達出來的言語,以及觀察到的機體活動水平等,這些非言語信息也可以傳遞出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咨詢師不僅要注意學生的非言語信息,還要注意學生傳達的非言語信息。比如,學生刻意坐在離心理咨詢師較遠的距離可能表達了他的不舒服和不信任。
(二)坦誠交流的技術
1.不固定角色。心理咨詢師不固定自己的角色,意思是說他要做到坦誠地與學生進行交談,不把自己的職業(yè)帶進來,能站在學生角度理解學生,在角色上與學生平等。
2.自發(fā)性。心理咨詢師在與學生談心談話的過程中,能夠以學生為中心,設身處地替學生考慮,不沖動、不壓制,也不為某種角色或技術所羈絆。
3.無防御反應。心理咨詢師在面對學生的消極反應時并不會感到受打擊,這就是無防御反應,因為心理咨詢師本身對自己對心理咨詢技術都有一定的了解,能夠坦然地面對學生的一切反應。
4.一致性。坦誠的心理咨詢師會對學生堅持同一價值觀,對學生心口如一,不會讓學生產生錯亂的感覺。
四、結語
心理咨詢師的工作對象是個性迥異的獨立個體,想要在談心談話中切實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促進他們人格的健全發(fā)展,就需要運用科學的談話技術來提高談心談話的效果,求助者中心療法在一定程度上為心理咨詢師提供了技術指導。
參考文獻:
[1]郭念鋒.心理咨詢師[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王新塘,駱新華,李殿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