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燕
[摘 要] 價值觀的引導是中等職業(yè)學校對即將成年,即將走向社會的學子進行必要培育的方法之一。與學生長時間待在一起的教師是進行價值引導的最好助力,教師課堂用語則體現(xiàn)于對中職學生在尊重、友善、敬業(yè)、公正、溝通等方面進行價值取向的引導。
[關 鍵 詞] 中職學生;課程用語;價值引導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7-0016-02
中職教育是職業(yè)教育的萌芽時期,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處于未成年階段,在價值觀的形成方面,仍很薄弱,需要學校的正確引導,教師是引導的主體,尤其是課堂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價值觀引導起著積極的作用。
一、中職學生心理特征
(一)心智尚不成熟
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處于15~17歲的年齡階段,他們走過了初中的叛逆期,來到了青年早期階段,由于自身成長環(huán)境留下的影響,到了中職,并沒有將叛逆期的各種特征擺脫掉,他們的心中仍然保留著多多少少的叛逆。他們基本能完成對事物的客觀判斷,但是面對復雜的實際問題,常常不會獨立地思考,不會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沒有穩(wěn)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的甚至出現(xiàn)少年兒童的行為與思維。
(二)渴望被關注
中職學生的來源頗多,有高中輟學之后選擇讀中職的,有初中未能考取好的高中的,也有一部分來自社會的學生,他們在初中或許因為成績不如意而很久沒有得到關注,在社會或許由于自身文憑和能力不夠好,而沒有得到重視,這些不被關注和不被重視并不會隨著來到中職學校就在學生的心里有所消逝,在他們的心底,仍然保持著被人看不起的心態(tài)。而來到了一個和自己成長經(jīng)歷差不多的群體里,同學之間沒有特別大的差距,因此,“被人看不起”的心態(tài),會壓抑在心底,而真正的內(nèi)心都是渴望被人關心、關注與重視的。
二、教師課堂用語的影響力
一提到中職學習,大多數(shù)人的反應就是到學校去學門技術(shù),以后能靠技術(shù)養(yǎng)活自己和家人,至于其他方面的內(nèi)容,并不是很在乎,也不關注,由此,導致了社會對于中職學校、中職期間教與學的誤讀。
事實上,無論是站在中職學校的層面,出于學校的初衷,還是站在一線教師的層面,出于教學的任務,中職教學并不是僅僅將學生當成流水線上的產(chǎn)品,培養(yǎng)出同等規(guī)格的合格產(chǎn)品而已。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其獨有的性情品格,因此,學校不會也不可能將他們當產(chǎn)品來培養(yǎng)。
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一直站在指導引導學生的角度。中職學校的學生,每天與教師接觸的時間頗多,無論是專業(yè)課教師,還是公共課教師,甚至是班主任老師,站在學生成長發(fā)展的角度,各類教師均會將自己的一己之力無私地奉獻給學生的成長,他們孜孜教誨,必定會從言語上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語言的功能是人際功能的展現(xiàn),具有社會屬性,學生在接受過程中,不自然地產(chǎn)生了一定的模仿,因此,教師言語中正能量的發(fā)揮,對學生的成長是有好處的。
學生的健康成長,不僅僅局限于體質(zhì)方面的健康,同時,心理健康的受關注度也是學生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主題,一個在言語上總是受到消極回應的人,總能在行動中表現(xiàn)出較大的心理陰影。教師相對處于一種權(quán)威地位,與學生待在一起,并進行交談的時間最多,學生對教師往往會有高度的認同感,因此,在話語中,教師的語言不能變得消極悲觀,而更多的是應該鼓勵學生,贊揚學生,讓他們向更為積極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三、課堂用語價值取向
中職學生處于人生價值取向形成的關鍵時期,對于事物的判斷、事件的決定、人生的選擇等有一定的猶豫,他們的價值取向或許會受到長輩家人的影響,或許會受到學生之間的鼓動,當然,也會受到教師語言的熏陶。在學生看來,教師的語言魅力,相對于家長和同學,更為重要,因此,在教師課堂用語時,應特別注重學生的價值取向及其多元化。
(一)以尊為本,立足發(fā)展
尊,即為尊重,語言上尊重學生。教師課堂用語中,與學生的對話交際是無法避免的,學生對教師言語幾乎秉持的是認同的觀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應把學生當成是求知者,更多的是應把學生當成是平等的個體。無論是贊揚還是批評,均要表現(xiàn)出對學生這個群體的尊重。
首先,學生是有尊嚴的個體,中職階段的大多數(shù)學生仍處于尚未成年階段,教師在此階段對學生的觀念形成有一定的修正作用。
其次,學生是應受到尊重的人。受尊重是作為個體最基本的準則,特別是當教師還面臨著絕大多數(shù)的未成年人時,更應該給他們以尊重,以行動的引導。
再者,教師通過課堂的潛移默化可以影響學生價值取向的形成。因此要求教師的課堂言論應站在平等的角度。
當然,當學生對教師的觀點提出質(zhì)疑的時候,教師也要尊重學生的發(fā)言權(quán),尊重學生發(fā)表自己觀點的行為,但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想有所偏離,應及時地將其拉回正軌。
(二)以善為美,豐富自我
善,即善良,友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言語中透露出的善意對學生的影響是充滿正能量的。在善言善行中,學生能潛移默化地將老師言語中滲透的內(nèi)容及時內(nèi)化為自己的內(nèi)容,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課堂上,教師語言的善意形式多樣,對同學的積極回答,給予語言上的稱贊;對學生的不正確言語或行為,及時地進行引導;對遲到的學生,詢問是否遇到堵車;對趴在課桌上的學生,詢問是否生病不舒服;對偷偷玩手機的學生,詢問是否有重要的事情要處理,等等。
這些善意的言語,首先表現(xiàn)為直接對學生正確言語或行為的善意肯定。在交流溝通中,如果沒有及時地反饋,那么交流則是不能繼續(xù)下去的。教師對學生積極善意的反饋,學生將更容易與教師進行深入的交流。
其次表現(xiàn)在對學生的失誤行為或言語進行善意地提醒,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如不想聽課了,就趴在桌上睡覺,開始搗亂課堂,交頭接耳,面對這樣的行為,有的教師就忍不住要責罵學生。當然,中職生的特點是你越把他當回事兒,他就越跟你急,因此,這個時候需要教師冷處理。如何做?先把學生拉到和你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即對他們的行為進行理解與肯定,然后告知時機、情景等情況的不合時宜,善意地提醒不要在教學的情況下,說一些、做一些不合教學情境的事情。
(三)以敬為源,安身立命
敬,即敬業(yè)。中職教育區(qū)別于普通教育的最大區(qū)別就是,在中職教育完成之后,學生可以直接輸送到工作一線,作為操作人員。因此,在中職教育期間,進行敬業(yè)意識的培養(yǎng)與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當然,僅僅用言語教導學生要有敬業(yè)精神是不夠的,更應從教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展現(xiàn)出來。
教師對自己崗位的敬業(yè)方式在很多方面都能得以體現(xiàn),如按時到崗,認真批改作業(yè),對學生進行細致的實踐指導,對學生在學習乃至生活中的關心與關愛等等。這些看似本應做好的事情,在每個學生看來是最容易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的。
(四)以正為立,秉承中庸
正,即公正,公平。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不可避免的環(huán)節(jié),根據(jù)學生的情況,做出合理公正的評價,給學生一個不偏不倚的反饋,是學生最喜聞樂見的。在對學生進行調(diào)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最喜歡的老師是對待學生公平、處理事件公正的教師。在學生的眼里,教師的公正關系著其對老師的態(tài)度,對學科的態(tài)度,甚至是對自己價值觀的一種挑戰(zhàn)。
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反饋是否站在一個公平正義的角度,言語中是否對某一學生有所偏向,對于職業(yè)學校的學生來說十分重要。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在前期的求學過程中,如初中階段,或多或少會受到教師的某些不公正對待,對他們來說,某些價值取向會有所偏頗,在他們真正走上工作崗位之前,教師對學生的公平、公正處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某些學生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因此,教師的公平與公正,對他們有表率作用,是對他們的積極引導,同時也表明了教師對學生的重視。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也是教師處理事件時,對事實的尊重和對事件的合理分析與判斷。
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言語交流居多,而大多數(shù)時候,教師的某句言語或許就站在了不公平、不公正的天平上,課堂言語中合理公正的判斷,不僅是學生所需要的,更是我們教師走向成熟的表現(xiàn)。
(五)以通為貴,健全自我
通,即溝通,通融。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的溝通是必須的,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溝通恰當,師生間有及時的反饋,那么,不僅課堂教學效果頗好,而且?guī)熒P系會進入一個融洽的氛圍,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huán)。反之,如果教學溝通中,形成了對立的局面,那么,整個學習的氛圍不僅被打破,而且還會影響到教學的進度。
作為中職學校的學生,在溝通能力上,肯定是有所欠缺的,但是教師課堂言語的及時引導,則可以減少師生尷尬事件。中職學生的語言表達傾向于直接性,有話直說,甚至會直擊核心,可能會在語言上和教師進行抗爭,但是,如果這個時候,教師不以溝通為準則,一味地與學生進行爭辯,那么結(jié)果是不可想象的。因為,在教師身上,學生學會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學會一種溝通交流之道,一種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一種為之受益一生的好習慣,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健全自我的內(nèi)容。
總之,教師課堂用語對中職學生的價值形成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課堂上,老師合理地運用課堂用語,在友善的溝通中,公正友善地對待學生,對中職學生價值引導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姚少霞,于夕真.講授課堂教師話語研究: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5(12).
[2]趙瑜.發(fā)展改革 在評價中成長:發(fā)展性課程評價指導下的教師用語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5(1).
[3]閆冬梅.淺談教師語言修養(yǎng)[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09(12).
[4]田瑞新.課堂教學的一點體會:淺析老師的教學語言[J].科技信息,2007(11).
[5]胡學文.教師話語的特征與功能[J].山東外語教學,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