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丑角是民間秧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身體動作上,還包含了歷史學、社會學、文化學、美學等,具有學術研究價值。但丑角因其丑的屬性、粗俗的表演特征,一直沒有被官方意識所接受,并長期處于邊緣地帶。丑角形象在中國歷史上已經存在了上千年,出現在各種表演形式中,以打趣逗樂為主要任務。本文以秧歌中的丑角作為對象,分析其在秧歌中的結構形式、角色形象以及丑角的獨特性。
【關鍵詞】秧歌;丑角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識碼】A
在中華民族這片熱土上養(yǎng)育著屬于農家自己的舞蹈,它和著泥土味,帶著火爆勁,將天地、信仰、狂歡與世俗統(tǒng)統(tǒng)揉進民間大秧歌中,如同一首屬于人民自己的交響曲,唱出平日的壓抑苦悶,舞出生命的情調扭出強烈的人間氣氛。扭秧歌還需要加上“逗”與“浪”,這樣的效果主要從丑角中來,俗話說:“看秧歌沒有丑,不如掉頭往家走。”在丑角插科打諢和眉來眼去的世俗情調中感受一把真實的生命體驗。由于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造成了地域的封閉性,因此三里不同俗、五里不同聲,各村有自己的秧歌隊和舞蹈特征都是司空見慣的。雖然在不同的秧歌中丑角的職責、表演特征等不完全相同,但仍然有其共性。下面我基于丑角的共性,對丑角與秧歌的融合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一、秧歌中丑角的結構形式
丑角與秧歌隊在形式方面的融合有兩種:第一種是丑角作為秧歌隊的領隊,在整個隊伍的前面。比如東北秧歌的“毛韃子”、鼓子秧歌的“膏藥客”等。還有一種是在隊尾以耍笑、逗樂為主,同時維持隊伍秩序的形式。目前秧歌中的丑角基本是第二種。我們先說第一種作為領隊出現的丑角,他起著協調指揮、歌唱表演和組織秧歌活動的重要作用。擔任領隊的丑角比較少,目前收集到的只有東北秧歌中的“毛韃子”和鼓子秧歌中的“膏藥客”這兩種。作為領隊的丑角不僅要承擔指揮的職責,還要制造逗樂的效果。對于這樣的情況丑角會以領隊為主逗樂為輔,將逗樂融入到領隊中,所以處于領隊的丑角對秧歌隊來說非常重要,但會限制其作為丑角的逗樂作用。
丑角的第二種形式是處在秧歌隊的隊尾,雖然沒有第一種結構形式的作用大,但這種結構可以給丑角更大的自由空間。隊尾的丑角除了逗樂以外還要維持秩序,在節(jié)日的狂歡中人們總是情不自禁地擁成一團,很容易影響到秧歌隊的正?;顒?,此時在隊尾的丑角就可以用一種滑稽的趕攆,或是撒嬌的推搡保持秧歌隊的正常秩序。他們可以隨意走串,即便跑到領隊的位置上也不會顯的不合時宜,處于隊尾的隨意性使丑角如同撒歡的孩子一般可以到處逗樂撒嬌,非常惹人喜愛。
二、秧歌中的丑角形象
在丑角行當中出鏡率比較高的人物有;傻公子、老?、丑婆、丑女、蠻婆、蠻漢、毛韃子。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都帶有丑的屬性。他們的出場都是帶著極不協調的裝扮,笨拙傻氣的動作、擠眉弄眼的神情、互為調侃的說唱,還有近俗調情的內容。如河北一首民謠所述“聽鑼鼓,好心急,大門以外好熱鬧。手拉兒女出門去,大街上把秧歌瞧。打鼓的頭戴高王帽,拉花媳婦把頭包。和尚本是倒著走,撅著嘴唇把鼓錘敲。帥公子不高巧,一晃三步搖。打傘的不住擰,拉花噹噹把鑼敲。賣藥先生胡念叨,背箱就把串鈴搖?!睆倪@段歌謠中我們仿佛看到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對丑角的描述單看文字都掩飾不住其逗樂的表演。
三、秧歌中丑角的獨特性
(一)個人意識的體現
從秧歌隊的人物結構來看,丑角是最“活”的角色行當。如秧歌中的領隊要將秧歌隊的所有表演套路都熟記于心,要在一系列規(guī)定的程序中進行表演,所以他的表演是受限制的。集體表演中的旦角、生角的自由度更小,他們大多是集體表演,表演之前有統(tǒng)一的排練,個人表演要與整體表演相一致。很明顯,作為外角的丑角自由度最大,他可以在“逗”這個大的限定詞中自由發(fā)揮,根據個人的喜好進行表演,給了丑角充分的個人表演空間。丑角的表演不完全掌握在群體的權利和支配之下,他可以從社會關系的桎梏下爆發(fā)出人的真實性。
(二)觀演的親密關系
在丑角演出時會經常與觀眾打趣、逗樂,比如表演時順勢掠走觀眾手中一些不重要的小物件,若遇到沖到秧歌隊里的孩子可以用鼻子去拱,還會與觀眾進行調侃。丑角與觀眾之間的接觸是最容易引得觀眾好感的,在正式的演出中演員與觀眾是有距離的,而丑角與觀眾的接觸會使觀眾真切地參與到演出中,切身體會演出帶來的樂趣,使觀眾與演員的關系更富有人情味。
從秦漢時期就拉開了丑角表演的帷幕,即便名稱不一樣但是其幽默、逗樂的屬性一直沒有變,盡管沒有找到關于丑角是如何進入秧歌的相關性資料,但可以明確的是丑角形象一直都被人們需求著,所以進入秧歌并不意外。從古到今人們一直在尋找生活的調劑品,一直在尋找精神的慰藉,而歌舞狂歡恰好符合人們的需求,因此經久不衰。丑角以逗樂為己任,以人們的歡笑作為成功的標志,千年的薪火相傳足以證明其存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馮王璽.河南地方戲中丑角文化的審美探究—以 七品芝麻官 中的唐成為例.名作賞析:文學研究旬刊,2014(09).
[2]陳志勇.論戲曲丑角舞臺表演的文化意蘊.長白學刊,2006(02).
[3]張倩.中國戲曲丑角的美學探究.山東師范大學,2012 (06).
作者簡介:馬琦,女,漢族,山西省大同市,助教,碩士研究生,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舞蹈教育,民間舞蹈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