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儉
【摘要】面對精批細改的作文評改方式“高耗低效”,筆者嘗試進行“濾—析—批—評—改—展”作文評改策略的研究,注重學生作文修改的培養(yǎng),從扶到放,通過學生自評自改、同伴互評互改,師生點評再改多個流程,既達到促進學生作文評改水平的提升,又減輕教師負擔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作文評改;濾—析—批—評—改—展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而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將修改納入學生的習作實踐,要求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如何批改作文或如何指導學生批改作文”就成了許多語文老師研究的課題。然而,一直以來,作文批改卻是我們語文老師們負擔最重,又最感頭痛的問題。筆者一直任教高年級,很多時候嘔心瀝血,花費許多時間去精批細改,對學生作文技巧的提高卻常常收效甚微。后來也曾嘗試讓高年級的學生互改、自改,但是效果不太理想。
一、高年級作文評改現狀分析
(一)有一種苦叫身心俱疲
為了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高年級老師往往不放過每一個鍛煉學生寫作水平的機會:除了抓常規(guī)作文練習——單元作文、練習冊上的一些作文練筆題,單元、期中檢測作文,平時有意義的節(jié)日、學校開展的大型活動等不失為練筆的好題材,老師們往往也不會輕易放過,這樣一學期下來,學生作文不下 20 篇。現在普遍班級人員滿額,照45人計算,每篇450字,高年級語文老師的作文閱讀量達到40萬字,傳統(tǒng)“精批細改”,每次批改一次作文起碼要花費三四個小時。那一沓沓作文本堆積如山, 壓得教師們身心俱疲。絕大多數老師都不辭辛勞地批閱學生的習作,加班加點甚至常常帶回家挑燈夜戰(zhàn) ,一本又一本地認真批注、修改,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挖山”不止,每每肩頸酸麻,頭昏腦漲。
(二)有一種痛叫徒勞無功
教師嘔心瀝血批閱出來的習作,結果如何呢?記得葉圣陶老先生說過 :“我當過教師,改過學生的作文本,不計其數,得到個深切的體會——徒勞無功?!边@句話真真地代表著我們一線教師的心聲。筆者曾對五年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只看老師評分或等級,連評語都懶得看的學生就占20%;另有7.6% 的學生甚至連老師評改的結果也不看,作文本一到手就隨手置之一邊。如老師要求再次修改抄正的話,有89%的學生們往往只依賴老師的批改,照著老師批改的痕跡抄寫一遍而已,沒有自己的思想,因而對作文技巧的提高不大;有10%學生面對老師的精批細改,不知為什么這樣改,甚至看不懂改了些什么;有5%的學生能評價作文的好壞,發(fā)現文章的問題所在,但卻也不知怎樣改。難怪葉老也說 :“至如本本批改,而所批改或當或不當,詢之學生,學生又不曉教師之用意,如此徒勞而無功,我未能同意也?!边@樣的結局,怎能不令人傷感扼腕?
于是如何培養(yǎng)高年級學生作文批改的能力,釋放老師的同時又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成了亟待研究的問題。
二、“濾—析—批—評—改—展”作文評改策略探索
“文章不厭百回改”修改是學生習作實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重視對習作修改的評價。要考查學生對習作的內容、文字的表達的修改,也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tài)度、過程和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辈⑶覍Φ谌龑W段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guī)范、整潔。根據表達需要,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評價建議”部分重申“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并提出了評價的具體內容。由此可見修改在新課程習作教學中的地位。鑒于這種認識,在沉重的作文批改壓力與“高耗低效”的無奈現實中,筆者嘗試著做了一些作文評改方式的變革,根據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形成了“濾—析—批—評—改—展”作文評改的策略。把作文評改的舞臺還給學生,努力走出“高耗低效”的夢魘。具體闡述如下 :
(一)濾——教師過濾
學生寫好作文后,由教師粗略過一次,了解學生作文的大體情況,為下一階段指導學生批改做好準備,同時找出不及格的作文單獨面批,指導學生重寫,消滅掉不及格的作文。
(二)析——自我剖析
在過濾了第一輪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通過自讀文章檢查自己的作文語句是否通順、用詞是否恰當、語序是否清楚、標點是否正確等,并用藍色筆在原文中運用作文修改符號進行修改。并在文末寫出自己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寫作內容,便于別人批閱他的作文,為下一環(huán)節(jié)做好準備。
(三)批——生生互批
1.同桌互批。
2.小組批改。要求每個學生認真閱讀小組內其他同學的作文,如發(fā)現其他問題可隨時標注。在后面標注“批改人:×××”,以示負責,也便于教師檢查。最后組長組織大家集體口頭評價每一篇的作文,組長執(zhí)筆,給每篇作文寫上評語,并給文章打上一個總體評價,用等級表示。集體評價后,在最后面寫上評議人,并簽上小組成員的名字。
這兩種互批的方式,在訓練之初,教師一定要做好以下兩點:
(1)提煉要求,讓學生易記。目標明確,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要給學生下達簡單易記的要求,方便學生牢記在心,形成習慣。根據摸索,筆者歸納整理了一套高年級學生在修改中的這四步:①挑錯;②畫佳;③批注,在作文空白處批出作文的精妙處或不足處;在好詞好句的旁邊寫上覺得好的原因;④評議,定評級、寫評語。
(2)“授人以漁”,讓學生會改。學生具體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作文批改和評議呢?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借鑒了魏書生老師的一些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教給學生作文批改和寫評語的方法。
①卷面是否整潔。顯然這一條是大家都能看得出來的。后進學生批改別人的作文,指出卷面不整潔時,下次自己寫作文也注意卷面了。②挑錯。用“○”圈出錯的字或標點符號,用“_”標注病句,并在旁邊標注扣分,一個錯字或標點減1分,一個病句減2分。③畫佳。用“▲”畫出好詞,用“~~~”畫出文中的佳句。一個好詞(成語)的運用加1分,一個好句(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的出現則加2分。④看文章的中心與事例是否一致。中心與事例不一致是學生常常會犯的錯誤。因此,在作文指導時,就要具體舉例告訴學生怎樣才是中心與事例一致。批改指導,舉一兩篇中心與事例不符的,讓學生借鑒參考。⑤看文章結構,包括三點:層次段落是否清晰,過渡是否自然,開頭和結尾是否有特色,如前后照應、設置懸念、倒敘等。
以上五點既是學生批改的要求,批注的落腳點,又是評價的依據,讓學生有跡可循。實踐證明,生生互批評改是作文評改中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往往課堂上氣氛熱烈,同學們各抒己見,為挑出一個錯處或發(fā)現了一個優(yōu)點而興奮。孩子們用孩子的眼光在審視著同伴的作文,互相啟發(fā),互相幫助。
(四)評——師生點評
學生互批互改后,由師生進行集體點評。每次不可能有太多時間點評每一篇作文,每次取一小組學生的作文由師生共同點評,在全班范圍內講評作文,進一步規(guī)范全班的作文批改。
(五)改——改寫提升
新課標提出“修改是一個運思的再創(chuàng)作過程,值得我們對它投入更多關注的目光?!本拖袢~圣陶先生所說:“改的優(yōu)先權應是作者本人。這里的“改”特指的是作者本人去根據小組、老師評價意見和建議進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通過前四輪的批改點評,同學們基本弄清楚了自己作文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按照正確的要求和修改意見快速成文,力求有所突破,通過這樣反復訓練,促使學生的習作水平的穩(wěn)步提高。
(六)展——引領示范
充分發(fā)揮優(yōu)秀作文的示范引領的作用,促進學生寫作興趣和水平的提高。評議過程中,教師是一名觀察者、傾聽者、發(fā)現者、引導者??梢詫⒄n堂上采擷到的精彩的花絮及時利用多媒體實物展臺去展示;評改后,各組再次根據師生評議的意見評出自己組的優(yōu)秀作文進行當堂展示,使小組評改的優(yōu)勢達到最大化。
(1)展示細致的圈畫評價痕跡。這樣的展示為各小組組長的圈畫點評工作提供了優(yōu)秀的范式,也肯定著鼓舞著完成得認真細致的小組。
(2)展示精彩的描寫片段。讓各小組推薦精彩片段,哪怕是一個恰當的詞語,一個新奇的標題,一個適宜的標點……有的作文盡管安排順序不當,但個別段落寫得有特色 ;有的作文遣詞造句不太準確,但有些文句獨特有新意 ;有的作文中心很不明確, 但有獨到的見解……我們都應該大加贊賞,給予肯定和鼓勵。積極為每個學生的亮點進行推廣,使每位學生都能體驗到作文所帶來的成功快樂。這些精彩的片段,也給全班其他小組的同學帶去啟發(fā),提供借鑒。
(3)展示修改后的成果。文章不厭百回改,習作在反復斟酌修改之后,學生定會產生一種喜悅與滿足。此時,相繼去展示他們修改后的成果,前后的對比,老師的肯定,同伴的欣賞,這種對自我的超越,會讓小作者更加喜歡上作文的評改環(huán)節(jié),并能更加愉快而充滿自信地投入到寫作中去。
三、“濾—析—批—評—改—展”作文評改策略實踐的成效
“濾—析—批—評—改—展”作文評改的策略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教師從扶到放的過程,也是學生全方位參與的過程。這個放扶的中間雖然看似繁瑣,但在實踐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享受到了放手的智慧所帶來的使命感、責任感、幸福感。
(一)文有讀者——讓孩子作文不好“偷懶”
在過去傳統(tǒng)的作文評改方式下,有一些習作能力弱的學生,每次作文都是一件苦差事。他們往往就采用消極應對的方式去完成習作:有的從作文選上移花接木,甚至有的直接罷工,在留堂的強硬手段的對待下才胡亂拼湊夠字數上交。他們認為上交了,老師自然會幫我精批細改,到時再抄一遍即可。至于老師的閱讀感受則不在他們考慮的范圍。而有了放手評改的模式,孩子們每次作文時,心中就有了“讀者”,他知道自己的作品,是要給小組同學去閱讀、評價,甚至給全班同學去欣賞的。這樣一來,他們落筆成文時,就有了更強的使命感、責任感,自然不好意思再去偷懶懈怠了。當人人都評別人的作文,自己的作文也在同學們的手中傳閱時,他(她)還好意思隨便應付嗎?
(二)同伴互助——讓孩子對作文不再“懼怕”
作文,對孩子來說不是一樣容易的事。對后進生來說更是苦不堪言。一不知寫什么;二不知怎樣寫。然而,教師的作文教學只能從全班的面上去指導,一節(jié)課能落實到具體對個別學生手把手指導的畢竟少之又少,即使加上課余時間,想落實到對每一個孩子的指導,那也是不現實的。所以,學生對待作文的畏難情緒總是存在的。而放手讓孩子們互相評價,讓能力強的同學一對一去幫助能力弱的同學,他們零距離地去啟發(fā)、去討論, 去指導,孩子們獲得的幫助會更加及時有效。孩子間互相傳閱、學習;教師及時的肯定與鼓勵;加上形式多樣的展示與宣傳。一次作文,孩子就已經得到多重學習,加深了對該次作文的認識。作文對孩子們來說,想說愛“你”也不難了。
(三)互評互改——讓課堂更生動
以往單一的教師點評,對班級的情況較多的是面上的籠統(tǒng)分析,而鮮有具體的針對性。再次就是重點評優(yōu)秀作文,當堂朗讀優(yōu)秀作文。不是滿堂灌就是一言堂。 可是現在,“濾—析—批—評—改—展”評改過程中,每一位學生都是評改的主角,都是主動參與者,無論是學生本人還是批改的同學都很有興趣,課堂氣氛生動了許多。
(四)及時反饋——讓孩子作文的興趣更濃
傳統(tǒng)的精批細改占據老師們太多的時間,往往滯后好幾天才能進行作文的點評,孩子們的新鮮感已大大降低?!盀V—析—批— 評—改—展”評改方式基本能馬上進行,及時反饋,孩子們對習作的內容可能還記憶猶新,加上孩子們的新奇好強,總想第一時間知道自己的作文情況,及時評改能大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加上多種形式的展示、宣傳,孩子們的作文興趣就更濃了。
(五)共同參與——讓教師走出“高耗低效”的夢魘
單純老師精批細改的作文評改模式讓教師苦不堪言的同時,最揪心的還是對于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收效甚微。在“濾—析—批—評—改—展”評改策略的實施中,師生的共同參與,習作經過“教師過濾”“本人自改”到“小組評改”到“自我再次修改”,才轉到了教師手中,簡單的語病已經被學生肅清,教師就可以由原來的“十目一行”式的精批細改轉為“一目三行”式的簡批點撥。 批改作文的工作量得到了縮減,關鍵是批閱的效果卻大大提高。教師能不歡喜嗎?
參考文獻
[1]張洪玲,陳曉波.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小學語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魏書生.教學工作漫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