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作為一名班主任,只有站得夠高,才能看懂工作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學生成長問題、班級管理和班級文化建設是班級發(fā)展的三大關鍵,其中對班主任影響最大的是學生成長問題。
學生成長問題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遇見的影響學生成長的問題,主要出現(xiàn)在班級和家庭中。在家庭里,主要是親子溝通、感恩品質(zhì)和成長目標三個方面的問題,在班級中,主要是學習、行為和思想方面的問題。
家庭:人“初始化”的第一場所
家庭是一個人“初始化”成長的場所。在家庭中,一個人的品質(zhì)、個性和交往能力都會獲得成長。我們常評價一個素質(zhì)優(yōu)秀的人,說他的家庭教育好。同樣,一個渾身問題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個“渾身問題”的家庭。
作為班主任,要看到家庭教育的作用,攜手家長,才能做好學校教育。家校合作,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學校教育中的問題,更是協(xié)同家庭教育,促進學生的成長。在家庭教育中,主要問題有三類:親子溝通問題,家長想要溝通,孩子保持沉默;感恩品質(zhì)問題,孩子只想獲取,不想付出;目標定位問題,家長望子成龍,沒有考慮現(xiàn)實條件?;诖?,我們從三個方面解決學生成長問題。
類型一:溝通和沉默的差距——溝通
親子溝通是初中學生和家長之間最大的問題。不良的親子溝通影響親子關系、家庭教育和學生的成長等。相反,良好的親子溝通,親子之間關系和諧,孩子自然心理健康。
在家庭教育中,親子溝通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家長想和孩子溝通學校情況,孩子閉嘴不言;家長想和孩子溝通學習情況,孩子厭煩;家長想和孩子溝通生活中的事情,孩子不理;家長的溝通方式嚴肅,孩子轉(zhuǎn)身就走;孩子回家就進入自己的房間,不和家長交流。
以上問題主要是三種原因造成的:(1)家庭教育中,家長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區(qū)別對待大人和孩子的溝通方式,時間久了,孩子不愿和大人溝通;(2)家長的溝通方式簡單、粗暴,沒有尊重孩子的人格,于是孩子拒絕溝通;(3)家長溝通的目的性太明顯,重點不在孩子的成長,而在目標的實現(xiàn)。
一般來說,解決溝通問題,根源還在于家長,家長需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1)建立以人為本的溝通理念。在溝通過程中,時刻注意孩子也是一個人,一個成長中的人;(2)以尊重為核心建立溝通方式。在溝通過程中,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想法;(3)以回歸立場為目的,家長回到兒童立場,理解兒童思維,做好溝通的前期準備。
類型二:付出和獲得的差距——感恩
感恩是人成長的必備品質(zhì)之一。在現(xiàn)實生活中,感恩不僅僅是感謝別人,更重要的是懂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建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現(xiàn)實中,很多孩子不懂得感恩,在不斷地索取和獲得中,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變得自私、冷漠。
在家庭教育中,不懂感恩主要表現(xiàn)為:孩子對于家長的幫助無動于衷;孩子認為長輩的關愛理所當然;孩子對于想要的東西,只會索取,不懂感謝;孩子自私冷漠,對于他人的不幸遭遇冷眼相待;孩子從不顧及他人感受。以上問題,主要是孩子成長品質(zhì)的問題。
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1)父母給孩子“全方位”的服務,讓孩子覺得“理所當然”;(2)父母在感恩教育中的說教和灌輸,讓孩子逆反;(3)父母缺乏感恩品質(zhì),“身教”的影響。
培養(yǎng)孩子的感恩品質(zhì),我們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1)家長反思自我,調(diào)整教育方式,不溺愛,不做全天候保姆式家長;(2)家長以身作則,做一個感恩式的父母,在生活中感恩自己的“遇見”,傳遞感恩品質(zhì);(3)家校配合,聯(lián)合社會進行教育,在生活中認識愛,傳遞愛,感受愛,懂得感恩。
類型三:標準和現(xiàn)實的差距——目標
目標是一個孩子成長的方向,也是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努力的方向。在家庭教育中,定位目標是最常見的方式。在孩子的成長中,一個合理有效的目標才是真正的動力源泉。
但是很多時候,在家長眼里,孩子是自己的延續(xù)。于是,很多曾經(jīng)的夢想“降落”在孩子身上。不合理的目標定位直接阻礙了孩子的成長,進而讓目標從“助力”變成了“阻力”。
在常態(tài)中,主要表現(xiàn)為:目標太高,成了空話;目標時間太長,影響了執(zhí)行的成就感;目標不在學生的興趣點上,只有家長一廂情愿;目標沒有挑戰(zhàn)性,孩子看不上。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了當下家庭教育在目標上的無效性。
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1)家長單方面定位目標,與實際脫節(jié);(2)目標過大,距離孩子的能力太遙遠,耗時太長,缺乏實施動力;(3)目標只是單純的定位,與人無關,人與目標不相容。
成長是孩子生活的方向,讓目標成為家庭教育的動力,要做好以下四點:(1)目標應該是家長和孩子共同制訂的;(2)目標應該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但不能過高,讓人無法企及;(3)目標的實施應該有具體的可操作方法,這樣才能在實踐中看到希望;(4)孩子不是家長夢想的替代者,目標應該是孩子未來人生的推動力。
班級:人“社會化”的第一場所
班級是一個小社會,幾乎具備社會中所有的元素,班級生活就是構(gòu)建自我的日常生活。每一個人都將在班級中遇見自己未來在社會上會遇到的事情。所以,班級不僅是一個讀書的地方,更是一個人“社會化”的場所,孩子的成長和班級密切相關。
一個班級的整體狀態(tài),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班風”,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成長。
作為班主任,要帶好一個班級,首先要對一個班級的建設有自己的思路。班主任的核心能力在于帶好一個班,班主任的成就體現(xiàn)在一個班級的發(fā)展水平上。學生從群體走向團隊的過程,就是從班級走向班集體的過程。
班級問題,其實就是學生成長問題的直接體現(xiàn)。在班級中,學生成長問題主要是:學習問題、行為問題和思想問題。學習問題,包括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的問題;行為問題,包括人際交往、自我規(guī)范、對待集體等方面的問題;思想問題,包括集體榮譽感,成長重要性問題等。
本文挑選其中最重要的問題,談談形成的原因和解決的思路。
類型一:學習問題之“作業(yè)做不好”
學習問題是班級建設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學生成長中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習作為升學的首要條件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個人的成長中,學習雖然不是唯一的評價標準,但可以體現(xiàn)一個人的思維深度和在學業(yè)方面的投入程度。從學校角度來看,一個孩子學習上的問題不僅影響升學,更影響他在群體中的地位和話語權。在班級中,學生的作業(yè)做不好是一個小問題,卻是影響最終學習效果的關鍵問題。作業(yè)做不好,主要是:作業(yè)有難度,不會做,又不想向老師請教;作業(yè)太多,做不完;學習習慣不好,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遺漏;對于作業(yè),簡單應付,不問對錯;只做簡單題,對于稍難的問題直接忽略等。
作業(yè)做不好的原因是:(1)學習習慣不好,課堂聽課、作業(yè)記錄、問題理解都存在問題,做作業(yè)的時候出現(xiàn)困難;(2)家長期望太高,安排過多的任務,使孩子不愿努力;(3)班級和家庭學習環(huán)境不好,無法安心學習,更無法做好作業(yè);(4)學生的依賴性太強,不能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遇到學習困難時選擇放棄。
要解決這類問題,不僅學生單方面需要改變,還要整合家庭、班級和學生多個因素,建議如下:(1)結(jié)合學生具體的學習能力,設定相應的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讓孩子在能力范圍內(nèi)找到方向,獲得成長;(2)以課堂聽課能力為核心點,拓展到預習、復習,重視課堂學習效果;(3)培養(yǎng)獨立解決學習問題的能力,包括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喚醒內(nèi)心,由內(nèi)而外地解決問題;(4)重視時間規(guī)劃、專注力等學習品質(zhì)的培養(yǎng),以此推動學習問題的解決。
類型二:行為問題之“上課講話”
一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建立的,這就是行為規(guī)范的影響。行為問題中,對學生成長和班級發(fā)展影響較大的是上課說話。主要表現(xiàn)為: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和同學說話,沒有認真聽課;上課喜歡和老師隨意搭話,影響課堂效果和同學聽課的效率;上課隨意,并不一定說話,但是不認真聽課等。這些問題,主要是聽課方式的問題,集中表現(xiàn)在學生的課堂行為上。
從結(jié)果分析可以看出,主要原因是:(1)學習習慣問題,不會聽課;(2)抵觸老師,對于老師的教學存在抗拒心理;(3)學習興趣點不夠,未能獲得成就感,喪失興趣;(4)旁邊有同學影響,自控力不足。
解決上課愛說話的問題,可以從以下三點入手:(1)設定較低的“成功點”,以成就感帶動注意力,培養(yǎng)學習興趣;(2)習慣養(yǎng)成從小入手,設定具體的操作方式,幫助學生建立一個改變自我的過程;(3)訓練學生的注意力,以科學的方式幫助學生成長;(4)引導孩子多角度認識老師,喜歡老師,并喜歡老師上的課。
類型三:思想問題之“無集體榮譽”
集體榮譽感是一個班級班風最直接的表現(xiàn)。強烈的集體榮譽感會將學生擰成一股繩,為集體做好一件事,還會影響一個孩子的規(guī)范意識,讓他明白自己該為集體做什么。
集體的價值觀決定個人的價值觀,還影響著個人處理問題的方式。所以,集體榮譽感,不僅僅是一種思想問題,更是影響學生行為的重要因素。
在班級中“無集體榮譽感”的主要表現(xiàn)為:對于班級的事情漠不關心;對同學的事情表現(xiàn)冷漠;只在乎自己的個人利益;不在乎規(guī)則。這些都是一個人缺乏集體榮譽感的直接表現(xiàn)。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種:(1)塑造集體榮譽感的過程有問題,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教育方式簡單粗暴;(2)未能把集體和個人之間的關系理清,雙方脫節(jié);(3)集體的價值觀沒有達成共識,出現(xiàn)各種不認同。
培養(yǎng)集體榮譽感,我們要做到以下四點:(1)從活動入手,選擇團隊合作型的活動,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感受集體的重要性,并認識到集體和個人的關系;(2)建立集體信仰,推廣集體普遍價值觀,構(gòu)建屬于集體的價值認識;(3)重視個人的作用,讓集體榮譽感強的孩子得到更多的展示機會,宣傳并影響其他孩子;(4)在集體的層次上,鼓勵更多有集體榮譽感的表現(xiàn)出現(xiàn),讓“正氣”得到宣揚。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