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盈俠
“愛生如子”一詞很好地闡釋了教師之愛。然而,教師畢竟不是父母。父母之愛,基于血緣關系,是無條件的;教師之愛,則是一種選擇,是有條件的。父母將孩子送到教師這里,是希望孩子在教師這里獲得發(fā)展。用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的話來說,父母之愛,更側重于母性之愛,而教師之愛,則更側重于父性之愛。前者重在保護,后者重在發(fā)展。
因此,不成熟的教師之愛,典型的表現(xiàn)就是“媽媽型”:呵護照顧,無微不至,學生也愿意按教師的想法去實踐。這類教師往往為學生犧牲很多,潛意識里覺得學生欠自己的,如果學生表現(xiàn)不好,首先是對不起教師。學生當然也明白這一點,如此,相互師生之間就結成了一種潛意識的契約:我聽你的話,你對我好。
這種模式在小學低段尚可,因為孩子剛進入學校,需要安全感。這一時期的兒童處在熟悉學校規(guī)則的初期,還需要教師引領,處于“我想獲得獎賞”“我要做個好孩子”階段。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小學高段甚至中學,學生逐漸熟悉規(guī)則,甚至參與規(guī)則的制訂,形成了自己的內(nèi)在原則,如果仍然是媽媽型教師,就可能妨礙孩子的發(fā)展。愛心只是班級管理的前提和基礎,但不是核心。所以,有些愛心型班級,師生關系一直很好,但學生究竟在智力方面獲得了哪些發(fā)展,就不好說了。
那么,一間教室的核心應該是什么?
不應該是愛,而應該是“偉大事物(知識)”。學生生命的焦點應該被導向事物(知識),去“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
媽媽型教師可能還會導致兩個嚴重的后果。一是控制,愛成為控制學生的手段。學生如果沒有聽教師的話,就會承受很大壓力。二是分親疏遠近,由此很容易滋生一些“愛恨情仇”。
那么,什么是成熟的教師之愛?
成熟的教師之愛,以接納為基礎,以公正為根本,以發(fā)展為目的。
接納每一個學生,無論他長得是否乖巧,成績是否優(yōu)秀,與教師是否親近。尤其是在學生犯錯誤的時候,不輕易把學生推到對立面,不是“你不對”,而是“我來幫你”(“我愛你”的另一種表達)。不分遠近親疏,平等地對待每一名學生。對那些喜歡套近乎的學生,有意地保持一點距離,對那些不自覺離教師較遠的學生,增加關心,不因成績等因素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微妙平等地處理關系和施加影響,以尋求某種平衡,這也是一種愛的藝術。最終,不是為了讓學生終身感激。愛的目的是“離開”,是“目送”,是更好地把學生的注意力牽引到智力領域、精神領域、創(chuàng)造領域,而不是在關系中停留。
成熟的教師之愛是一種自由的愛。它不僅包含了人性的善,更包含了經(jīng)過專業(yè)訓練之后的洞察,是對個人感情以及師生關系的理性駕馭。在這種自由的關系中,愛是陽光的,培育著熱愛與尊敬,最終成就了學生,也成就了教師,師生因為這場相遇不斷變成更好的人。
(作者單位:山西省運城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