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夢潔
[摘 要]新版《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呈現(xiàn)諸多重要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課程性質更為明晰、課程地位更為凸顯、課程理念更為系統(tǒng)、課程目標更為細致、實施機構與人員更為完備等。新的指導綱要也必將給綜合實踐活動教育實踐帶來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包括需要認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學生發(fā)展的價值,達成共識,多方協(xié)作;確保課程實施時間,拓展課程實施空間;提高專業(yè)素質,建設穩(wěn)定的專業(yè)化教師隊伍;加強評價研究,完善綜合實踐活動評價體系等。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對比;應對
[中圖分類號] G6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8)07-0090-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7016
教育部在2017年9月25日正式發(fā)布《關于印發(fā)〈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的通知》(教材〔2017〕4號),標志著我國廣大教育工作者期盼已久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修訂版》”)終于塵埃落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國《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guī)定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程[1]。但目前國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發(fā)展面臨著不少問題,主要是對課程性質、課程特點等缺乏準確的理解和把握,在實施過程中有較大盲目性和隨意性。針對概念模糊和操作偏差的現(xiàn)實困境,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迫切需要綱領性文件加強規(guī)范和指導。
此次教育部頒布的《指導綱要(修訂版)》是在廣泛調研、專題研討、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研制而成,較2010年出臺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實驗版)》有顯著的變化。針對我國現(xiàn)階段綜合實踐活動教育的客觀現(xiàn)實和發(fā)展需求,這些變化順應了國內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發(fā)展趨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同時新指導綱要的出臺,也對我國綜合實踐活動教育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因此,認真研讀、仔細對比兩個版本的指導綱要,深入了解這些變化及其意義,對開展相關研究和教學實踐有著積極的作用。
一、《指導綱要(修訂版)》與《指導綱要(實驗版)》的對比分析
(一)課程性質更為明晰
《指導綱要(實驗版)》闡明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性質為“基于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和成長背景……的綜合性、經(jīng)驗性、實踐性課程”[2]?!吨笇ЬV要(修訂版)》在定義課程性質方面有所不同,新定義為“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fā)展需要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3](表1)。對比兩個版本的課程性質,修訂版綱要強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下三個基本性質:
第一,是強調突破學科界限和從做中學的跨學科實踐課程。“跨學科性”指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和實施綜合了學生在生活中的各種關系及處理經(jīng)驗,涉及多門學科知識,打破了學科壁壘,致力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踐性”強調學生的親身經(jīng)歷和親自體驗,鼓勵學生從做中學,從實踐中學,在親身經(jīng)歷、親自體驗的過程中掌握分析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以便于更好地適應現(xiàn)實生活。
第二,是動態(tài)開放性課程?;顒拥闹黝}、活動的過程、活動的方式、活動的收獲,都是動態(tài)生成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是按照相對固定的內容體系進行教學,也不以教材為主要載體。其活動主題的確立是根據(jù)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fā)展需要,活動過程也沒有既定的模式和程序,學生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多樣化的活動方式,調整活動的實際進程[4]。
第三,是體現(xiàn)時代性的課程,強調應加強學生的學習與未來自身的發(fā)展和未來時代的發(fā)展之間的聯(lián)系。新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fā)展需要出發(fā),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著力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生活、職業(yè)世界和個人自主發(fā)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挑戰(zhàn)[5]。
表1 課程性質的對照比較[2][3]
《指導綱要(實驗版)》《指導綱要(修訂版)》
基于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和成長背景,體現(xiàn)經(jīng)驗和社會生活的教育價值,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的綜合性、經(jīng)驗性、實踐性課程。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fā)展需要出發(fā),從生活情景中發(fā)現(xiàn)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
(二)課程地位更為凸顯
兩個版本在課程地位的描述上也有鮮明的區(qū)別,修訂版綱要更為凸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學科地位?!吨笇ЬV要(實驗版)》將課程的學科地位簡單地表述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guī)定的……一門必修課程”。[6]《指導綱要(修訂版)》明顯提高了學科地位,經(jīng)過修訂將其描述為:“綜合實踐活動是……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并列設置”[7](表2)。
針對如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受到忽視,常被學科課程取而代之的窘境,修訂版綱要將開課起始年級從現(xiàn)在的三年級(實驗版要求從義務教育三年級開始開設)前移至一年級,實現(xiàn)開課年級全覆蓋,體現(xiàn)課程價值,凸顯課程地位。且在指導綱要中首次以文本形式明確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與學科課程并列設置的必修課程,這一方面間接凸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存在本質性差異,不可也不能相互取代;另一方面也突出其與學科課程同等重要的課程地位。新綱要的頒布與實施,說明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地位在國家文件層面已得到充分尊重。
表2 課程地位的對照比較[6][7]
《指導綱要(實驗版)》《指導綱要(修訂版)》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guī)定的、義務教育階段3—9年級和普通高中階段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guī)定的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并列設置,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課程理念更為系統(tǒng)
課程理念對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吨笇ЬV要(實驗版)》沒有提出系統(tǒng)的課程理念,在指導方面,經(jīng)驗性有余而理論性不足。針對這一情況,修訂版綱要新增四大基本理念(表3),在內容上更完整,更具理論性,對實踐有更科學的指導意義。針對課程的基本理念,《指導綱要(修訂版)》有三大突破性進展。
第一,提出四大基本理念。新綱要的課程理念要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著力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進行課程開發(fā),避免僅從學科知識體系出發(fā)開發(fā)課程;強調課程實施的動態(tài)調整,不斷深化活動過程;評價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目的,采用多元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全面評價。
第二,首次在綱要中提出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應注重開放生成,并詳細解釋,即在實踐過程中,隨著活動的開展,學生可根據(jù)實際需求做出動態(tài)調整,使活動不斷深化[11]。這顯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沒有規(guī)定的模式和流程,突出了課程的靈活性、教師和學生的自主性,對綜合實踐活動教育工作者理解課程本質、開展教學活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第三,肯定綜合實踐活動評價中質性評價方式的地位及作用,避免簡單地使用分數(shù)或等級評價學生。相對于量化評價甄別、鑒定和區(qū)分的功能,質性評價更多的是發(fā)揮溝通、理解和改進的作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一直重視質性評價方式,但修訂版綱要首次在綱要中明確提倡多采用質性評價方式,將學生的各種表現(xiàn)和活動成果作為評價依據(jù),并對活動過程和活動結果進行綜合評價。
表3 課程基本理念的對照比較[12][13]
《指導綱要(實驗版)》《指導綱要(修訂版)》
無1.課程目標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
2.課程開發(fā)面向學生的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
3.課程實施注重學生主動實踐和開放生成
4.課程評價主張多元評價和綜合考察
(四)課程目標更為細致
課程目標是指導綱要中承前啟后的關鍵部分,修訂版綱要在課程目標的制定方面也有新的特色。新綱要前后共使用1 542個字闡述課程目標,其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新的目標劃分維度與具體內容。實驗版綱要將課程目標按年段進行劃分,而修訂版綱要進一步將目標分為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chuàng)意物化四個維度。修訂版綱要的結構框架更清晰明了,語言表達更歸納精煉。細究四個維度的具體內容,新綱要的課程目標相比實驗版的目標有所拓展。修訂版綱要提出的“價值體認”要求學生進行價值體驗,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價值認同。實驗版綱要則側重于價值體驗與價值認識,但缺乏價值認同??梢?,修訂版更重視對學生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的深層次培養(yǎng)。同樣,新綱要提出的“創(chuàng)意物化”,是對實驗版“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進一步深化。創(chuàng)意物化不僅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還進一步要求將創(chuàng)新精神成果化。這是一個由創(chuàng)新走向創(chuàng)造,由新穎發(fā)展成新穎且有用的過程是新綱要課程目標上的一大突破。
第二,學段目標的螺旋上升。 兩個版本綱要的課程目標都包括總目標和年段目標(《指導綱要(修訂版)》改稱為學段目標)兩大部分,但是新綱要將三個學段(小學、初中、高中)目標均按上述四個維度展開,將學段目標進一步細化,并采用螺旋上升式的表述方式。學生在接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育時,其認知和概念建構是一個具有反復性的螺旋上升的動態(tài)過程,顯然《指導綱要(修訂版)》更重視學生學習的連貫性進程,從小學到高中的學段目標是相互關聯(lián)且有差異的。前后學段目標具有垂直一致性,后一學段的目標均建立在前一學段目標的基礎上,且后一學段目標是對前面階段目標的深入拓展。如,小學階段的目標“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發(fā)展到初中階段目標“形成國家認同,熱愛中國共產(chǎn)黨”,進一步深入發(fā)展為高中階段目標“強化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認識和感情,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國際視野”[14]。在互相關聯(lián)的基礎上,三個學段目標的具體內容具有明顯的差異和梯度。不同年級有不同的要求,隨著年級的提高,學生所要學習的內容會更加復雜。新綱要前后連貫、不斷深化的課程目標,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有利于學生深入掌握知識和習得技能。
第三,研究課題的引入。修訂版綱要引入有關“研究課題”的新內容,如課程目標,小學階段為“能將問題轉化成研究小課題”、初中階段為“將問題轉化為有價值的研究課題”、高中階段為“形成比較規(guī)范的研究報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從一年級開始,讓學生將問題轉換成研究課題,并形成研究報告或研究成果,這體現(xiàn)了觀念的變革——課題研究不僅屬于成年人,也不是大學的專利。新綱要不只停留在讓學生經(jīng)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培養(yǎng)問題解決的能力,引入課題研究,有利于學生圍繞研究課題系統(tǒng)地、有目標地開展活動,有效避免步驟割裂和學生機械執(zhí)行教師命令的無目標行為。
(五)實施機構與人員更為完備
針對實驗版綱要“實施機構”的空白,修訂版要求“成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領導小組,專門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心或教研組,或由教科室、教務處、學生處等職能部門替代”[15]。缺乏專門的機構領導統(tǒng)籌、規(guī)劃開發(fā)課程,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發(fā)展的現(xiàn)實困境之一。作為與學科課程同等地位的必修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統(tǒng)籌、規(guī)劃、開發(fā)、實施等確實需要專門的機構。關于實施人員,修訂版綱要在原來“建立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的教師隊伍”的基礎上[16],進一步要求“建立專兼職相結合、相對穩(wěn)定的指導教師隊伍”,“原則上每所學校至少配備1名專任教師”[17]。教師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體,其專業(yè)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程的實施效果。針對目前綜合實踐活動專任教師極度匱乏且流動性大的現(xiàn)實困境,新綱要以文本的形式提出建立相對穩(wěn)定且專業(yè)水平較高的指導教師隊伍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學校對專職教師的重視程度,加強對教師的專業(yè)培訓,努力建立穩(wěn)定性強且專業(yè)水平高的教師隊伍。
二、應對《指導綱要(修訂版)》實施的策略思考
從上述兩版綱要的對比分析不難看出,《指導綱要(修訂版)》較《指導綱要(實驗版)》有突破性的變化。例如,(1)明確了課程性質;(2)提高了學科地位;(3)新增系統(tǒng)的課程理念;(4)細化了課程目標;(5)完備了實施機構與人員等。新綱要已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但如何將綱要中描述的理想課程最真實地轉變?yōu)閷嶋H教學中的“表現(xiàn)課程”,這對我國綜合實踐活動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針對上述新綱要的變化,在實施過程中,至少有以下幾方面要給予高度重視和著力解決。
(一)認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學生發(fā)展的價值,達成共識,多方協(xié)作
指導綱要的落實需要在對課程價值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教師等多方協(xié)作和努力。新的指導綱要反映了時代的特點和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需求,著眼于課改以來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經(jīng)驗和研究成果,體現(xiàn)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育人價值。然而,要將新的指導綱要落實到位,將這一高難度、高質量的課程順利開展,還需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教師提高對課程的認識,達成共識,在確保綜合實踐活動應有學科地位的基礎上,凝心聚力,加大課程實施力度。
(二)確保課程實施時間,拓展課程實施空間
保證足夠的實施時間,是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礎,也是新版指導綱要提出的新要求,而拓展課程實施空間有利于更好地發(fā)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育人作用。目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難以實施或實施效果不佳的現(xiàn)實困境,大多是由學?;蚪處煵恢匾曊n程,沒有保證基本的課程時間和提供足夠的實施空間造成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注重知識與經(jīng)驗的整合,圍繞主題,探究、表達,將行動、體驗、反思等融為一體[18]。學校應根據(jù)活動主題和探究需要,在確保課程時間的基礎上,靈活安排、高效使用課程時間,并拓展課程實施空間,努力聯(lián)結校內外資源,讓學生在更廣闊的時空里積極實踐、積極思考。
(三)提高專業(yè)素質,建設穩(wěn)定的專業(yè)化教師隊伍
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實踐活動教師隊伍是落實指導綱要的基石。查閱近年的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目前專職和兼職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均面臨發(fā)展困境:專職教師極度缺乏且穩(wěn)定性差,許多學校不重視綜合實踐活動專職教師的配備,隨意更換教師;兼職教師的專業(yè)能力不足,且都擔任其他學科的教學任務或承擔學校里的事務性工作等,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教師作為課程的最終落實者,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必須高度重視對其專業(yè)性的培養(yǎng),滿足新綱要所提出的“原則上每所學校至少配備1名專任教師”的要求,建設穩(wěn)定性強、專業(yè)水平高的教師團隊。綜合實踐活動專兼職教師應積極投入教學工作,同時在教學中注重反思,努力成長為研究性教師。同時,高校也應開設相應課程,培養(yǎng)專業(yè)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為一線課堂注入新的血液。
(四)加強評價研究,完善綜合實踐活動評價體系
目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怎么評價、評價哪些方面、由誰來評價這些關鍵問題,存在認識模糊和操作偏差,突出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是由于綜合實踐活動強調過程和體驗,對學生發(fā)展的評價往往過分地強調過程評價,而對學生發(fā)展的實際程度關注不夠;二是學生發(fā)展評價具體指標不明確,評價過程隨意;三是教師和學校的評價問題有待厘清,已成為評價中的盲點[19];四是綜合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是否應該納入中考、高考,以及如何操作。這些問題不是僅憑一校之力一人之力,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就可以解決的。評價體系的完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育部門、專家學者、學校、教師和學生以及其他社會團體加強研究、共同努力,完善綜合實踐活動評價體系。
《指導綱要(修訂版)》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趨勢,針對我國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求,體現(xiàn)了課程的育人價值。它將全面引領教科書的研發(fā)、課堂教學的改革、評價方式的轉變、教師的專業(yè)培訓、實施機構的設立等,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發(fā)展。它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發(fā)展步入一個新時代。正如教育部教材〔2017〕4號文件強調的“要組織教師認真學習綱要,切實加強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精心組織、整體設計和綜合實施,不斷提升課程實施水平”[20]。認真研讀《指導綱要(修訂版)》,領會指導綱要傳遞的思想,感受指導綱要的新變化,對廣大綜合實踐活動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
[2][6][9][12][16]教育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EB/OL]. http://www.moe.edu.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from=timeline, 2010-9-14.
[3][5][7][8][10][11][13][14][15][17]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from=timeline,2017-9-25.
[4]教育部教材局負責人就《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答記者問[EB/OL]. http://www.moe.edu.cn/jyb_xwfb/s271/201710/t20171030_317770.html.2017-10-30.
[18]李寶敏.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6,(18):53.
[19]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若干問題及策略[J].全球教育望,2004,(02):42.
[20]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from=timeline,2017-9-25.
(責任編輯: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