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構建了貨幣錯配與凈值的關系模型,用銀行部門數(shù)據(jù)進行驗證,并判斷出現(xiàn)銀行危機的可能性,以銀行的凈外幣資產作為銀行貨幣錯配的替代變量,用匯總損益與外幣折算差額來代替貨幣錯配的損失。結果表明,盡管由于折算匯率等會計處理方式的不同,但貨幣錯配與凈值損益間關系仍然顯著。中國銀行業(yè)整體上有著非常嚴重的貨幣錯配,給銀行帶來了很大的損失和風險。部分銀行還存在發(fā)生較大危機的可能性。由于巨額的貨幣錯配,銀行業(yè)對匯率非常敏感,但賬面損失在減少。
關鍵詞:貨幣錯配;凈值;銀行部門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428(2007)08-0040-06
國際上對貨幣錯配的研究不過十幾年時間。在中國,這一課題基本還處在文獻綜述階段。本文將建立一個模型闡述貨幣錯配與凈值的關系,用匯率改革一年半以來的銀行部門數(shù)據(jù)進行驗證,并判斷出現(xiàn)銀行危機的可能性。
一、資產負債表效應——從貨幣錯配到凈值
對于貨幣錯配,不同的學者曾經給予過不同的定義。國際上大部分學者更多都是從負債的角度來表述貨幣錯配的,傳統(tǒng)的定義并沒有更多地考慮中國的這種情況。貨幣錯配全面而準確的定義應該為當一個經濟主體的債務以外幣定值,但資產或產出的收入為本幣,當本幣貶值外幣升值時,負債會相對資產上升,從而引起凈值下降,會引起流動性危機?;蛘弋斠粋€經濟主體的債權以外幣定值,但負債或支出主要為本幣時,當本幣升值外幣貶值時,資產會相對于負債下降,引起凈值下降,也會引起流動性危機。這二者都是貨幣錯配所帶來的一國經濟的脆弱性。
在貨幣錯配的情況下,其凈值或凈收入對匯率的變化非常敏感,從存量的角度看,貨幣錯配指的是資產負債表(即凈值)對匯率變動的敏感性;從流量的角度看,貨幣錯配則是指損益表(凈收入)對匯率變動的敏感性。因為流量在期末時也會以存量的形式表現(xiàn)在資產負債中,比如應收應付款項、匯總損益、凈收入的變動都會在期末反映在凈值中,所以我們在考察貨幣錯配風險時,更多關注的是存量的概念,也即在資產負債表中表現(xiàn)出來的損益和凈值變動。
下面給出一個更一般的開放經濟條件下兩期模型來說明貨幣錯配對于凈值的影響,我們在Sahminan(2004)只針對銀行分析的基礎上對模型作一般化處理。在模型中,我們只考慮匯率變動的凈值效應,而不考慮匯率變動的貿易效應或競爭效應,即不考慮匯率貶值或升值通過相對價格變動對公司進出口流量的影響。
假定一個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之間的結構為:
其中A表示資產,L表示負債,NW0表示第0期的公司凈值
在一個開放經濟中,公司資產與負債中既有本幣部分,也有外幣部門。公式可進一步寫為:
Ad表示本幣資產,Af表示外幣資產,S0表示第0期的匯率,以直接標價法計算,Ld表示本幣負債,Lf表示外幣負債。
現(xiàn)在我們來看第1期的公司凈值。假定第1期的匯率變化S1,資產負債表還是必須滿足這一公式:
其中id表示本幣資產的收益率,或者將其看作是本幣的利率;if表示外幣資產的收益率,或者將其看作是外幣的利率。變換有:
從式(4)中我們可以看出,公司在第1期的凈值取決于四個因素:第0期的公司凈值、本外幣資產的投資收益率、匯率變動及外幣凈資產(Af-Lf),或者說貨幣錯配程度。
為使問題更清晰,我們先不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即假定本外幣資產的投資收益率均為0,id=if=0,此時公式簡化為:
從此公式中,我們可以看出,公司凈值的變動取決于匯率的變動與貨幣錯配程度。假定公司存在凈外幣資產
(Af-Lf)>0(6)
同時本幣升值
(s0-s1)>0(7)
公司凈值將比第0期下降,公司遭受損失。當貨幣錯配規(guī)模越大,以及匯率變動變動幅度越大時,公司凈值損失也就越大。
根據(jù)公式總結一下,共有四種可能:
(1)公司持有凈外幣資產,本幣升值時,公司凈值下降;
(2)公司持有凈外幣資產,本幣貶值時,公司凈值上升;
(3)公司持有凈外幣負債,本幣升值時,公司凈值上升;
(4)公司持有凈外幣負債,本幣貶值時,公司凈值下降。
公司凈值下降或上升的程度取決于匯率的變動幅度與貨幣錯配的規(guī)模。
可以看出,目前中國整體上正處于第一種情況。即存在凈外幣債權的情況下,同時本幣升值,公司凈值會下降。
二、樣本、數(shù)據(jù)與度量方法
(一)樣本選擇、數(shù)據(jù)期間與來源
關于銀行部門的定義,本文借用Allen(2004)對一國總體經濟部門的分解方法,同時參考《中國金融年鑒》1對于中國銀行業(yè)金融機構的規(guī)定,不含中央銀行。根據(jù)IMF、世界銀行及我國的統(tǒng)計慣例,保險公司均剔除。
但是,分析各銀行的貨幣錯配數(shù)據(jù),需要各銀行較為詳細的年報與中報。根據(jù)數(shù)據(jù)的可得性,本文只能選擇了已上市的9家銀行代表銀行部門。雖然不是全部銀行的數(shù)據(jù),但是應該集中了主要的貨幣錯配數(shù)據(jù),具有較大的代表性。
數(shù)據(jù)來源主要是各上市銀行2005年中報、2005年年報、2006年中報。部分數(shù)據(jù)來源于《中國金融年鑒》相應年份。
(二)銀行外匯敞口度量
銀行的外匯敞口是由于銀行外匯資產組合與外匯負債組合之間的不匹配以及表內外業(yè)務中的貨幣錯配形成的。當在某一時段內,銀行某一幣種的多頭頭寸與空頭頭寸不一致時,所產生的差額就形成了外匯敞口。外匯匯率的波動會給銀行的外匯敞口帶來了不確定的損益。
為了控制銀行業(yè)的外匯風險,巴塞爾銀行監(jiān)督委員會將資本充足率運用到了對銀行外匯風險資本的要求。具體來說,商業(yè)銀行外匯風險的資本要求等于外匯總凈敞口頭寸乘以8%,其中外匯總凈敞口頭寸等于外幣總凈敞口頭寸加上黃金的凈頭寸。
對于銀行外幣總凈外匯敞口的計量,國際銀行界通常采用總匯總敞口(The Gross Aggregate Position, GAP)方法、凈匯總敞口(The Net Aggregate Position, NAP)、匯總短敞口((Shorthand Aggregate Position, BAP)這三種方法。
NAP為銀行各幣種的長頭寸與短頭寸相互抵消后的絕對值,以日本金融監(jiān)管當局為代表的一些國家的銀行業(yè)采用這種方法。當外匯敞口組合中的貨幣變動高度相關時,長頭寸外幣敞口與短頭寸外幣敞口之間的外匯風險可以相互抵消,在這種組合下NAP計量方法是比較合適的。如果外匯敞口組合中的貨幣變動不相關時,長頭寸外幣敞口與短頭寸外幣敞口之間的外匯風險就不能相互抵消,采用NAP方法計量就低估了銀行的外幣總凈敞口。
GAP方法就考慮到了這種情況。GAP為銀行各幣種的長頭寸與短頭寸絕對值相加后的值,以德國金融監(jiān)管當局當代表的一些國家的銀行業(yè)采用ut方法。當外匯敞口組合中的貨幣變動完全不相關時,長頭寸外幣敞口與短頭寸外幣敞口之間的外匯風險就不能相互抵消,最合適的方法是采用GAP方法計量銀行外匯總凈敞口。但是當貨幣變動有相關性時,采用GAP方法計量就高估了銀行的外幣總凈敞口。
BAP方法則在銀行各幣種多頭頭寸形成的長敞口與空頭頭寸形成的短敞口之間取值較大的一方。BAP方法是由英格蘭銀行提出。后來巴塞爾委員會在計算銀行外匯風險的資本要求時也采用這種方法。根據(jù)中國銀行業(yè)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頒布的《商業(yè)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2004年3月1曰起施行)中的相關規(guī)定,我國商業(yè)銀行計量外幣總凈敞口采用的也是BAP方法。
本文對銀行凈外幣頭寸的測算采取NAP的方法。原因是:雖然說我國商業(yè)銀行的幣種結構很復雜,在資產與負債中都有其他外幣的出現(xiàn)。但為了簡化起見,我們假定只有美元一種貨幣。實際上,我國所有商業(y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也是將其他外幣折算成美元來反映的。既然長頭寸和短頭寸都是以美元來代表,那資產負債表的兩邊就是完全相關(同一種貨幣相關程度必然為1),此時要用其他三種方法就明顯高估了頭寸。但在實際衡量我國商業(yè)銀行外匯風險從而要求資本覆蓋時,在其他幣種都存在的情況下,中央銀行仍然應以BAP來測算較為科學。
(三)確認方法
企業(yè)由于外匯風險而帶來的損失或收益一般分為兩類。第一,以記賬本位幣以外的其他貨幣進行的經濟業(yè)務往來、結算而產生的匯兌損益,反映在會計報表損益類科目“財務費用-匯兌損益”中或資本化于長期待攤費用、固定資產中;第二,集團公司中,境外子公司或者境內子公司,以不同于母公司的記賬本位幣開展業(yè)務時,需將外幣報表折算成集團公司的記賬貨幣進行合并報表核算。外幣會計報表折算時產生的折算差額,在會計處理上主要有兩種方法:(1)遞延處理:將折算差額列入所有者權益,并單獨列示。 (2)計入當期損益。我國一般取前者。
根據(jù)《金融企業(yè)會計制度》,有外幣業(yè)務的金融企業(yè),日常核算可以采用外幣統(tǒng)賬制或外幣分賬制核算。在分賬制下會出現(xiàn)外幣折算差額,而在統(tǒng)賬制下會出現(xiàn)匯兌損益。
但在各大銀行在實際執(zhí)行中,對于外幣折算的處理方法與《金融企業(yè)會計制度》有一定的偏離。
鑒于此,2006年頒布的《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9號~外幣折算》財會[2006]3號對外幣折算作出了新的規(guī)定。關于匯兌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問題除因購建固定資產而發(fā)生的外幣專門借款產生的匯兌差額外,所有外幣貨幣性項目產生的匯兌差額,無論是否已經實現(xiàn),均應在其形成的確認為當期損益。而非貨幣性項目與權益項目的差額進入損益科目。這一規(guī)定與修訂后的《國際會計準則第21號一匯率變動的影響》的處理是一致的。實際上,這是對各大銀行不同于現(xiàn)行《金融企業(yè)會計制度》的實務處理方法的一種確認,也可以看作是對《金融企業(yè)會計制度》關于外幣折算處理進一步的明確。
但不管怎樣,匯兌差額無論是作為當期損益還是外幣報表折算差額,其影響最終都會在當年所有者權益中反映出來。所以在測算匯兌差額對銀行凈值的影響時,取這二者之和是比較合理的選擇。
三、結果分析
(一)銀行業(yè)以凈外幣頭寸代表的貨幣錯配與銀行危機的可能
我們摘取了9家樣本銀行外幣資產與負債及外幣凈頭寸,并得出以下結論:
1、在銀行不做任何防范措施的情況下,理論上,外幣凈頭寸乘以匯率波動幅度即為銀行的損失或收益。
根據(jù)2006年6月30日底的數(shù)據(jù),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四家銀行的貨幣錯配程度最為嚴重,其外幣凈頭寸分別為6008億、2911億、1539億、208億元人民幣。外幣資產在總資產中的比例,中國銀行占到了42.7%,其他二家銀行也在10%左右。整體上為16.7%。人民幣匯率每升值1%時,中、建、工、交四家銀行分別會損失60億、29億、15億、2億人民幣。9家銀行整體上會損失107億。
2、筆者還測算了貨幣錯配對凈利潤的影響。
根據(jù)這兩個報告期的財務數(shù)據(jù),當人民幣匯率升值3.2%時,中國銀行的當期凈利潤會被全部侵蝕掉,當人民幣匯率升值8.0%時,中國建設銀行的較高(折合全年權益回報率已達15.2%)的當期凈利潤為0,當人民幣匯率升值達16.3%,中國工商銀行加入虧損行列。從整體上看,當人民幣升值7.6%時,銀行業(yè)所有凈利潤消失殆盡。
3、比較兩個報告期貨幣錯配的變動情況(見表1)。
在9家樣本銀行中,6家銀行貨幣錯配情況在縮小。其中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建設銀行無論是絕對數(shù)還是相對數(shù)均有較為明顯的下降。但由于其巨大的基數(shù),余額仍很龐大。中國銀行的貨幣錯配卻比半年前嚴重24%,又增加了1160億元人民幣,這主要是由于2006年6月1日中行H股籌資860億港幣。整體來看,貨幣錯配程度增加7%。
資料來源:各銀行相關期間年報。
我們來判斷單個銀行出現(xiàn)危機的可能性。假設當銀行凈值為負,即資不抵債時,會出現(xiàn)銀行危機。
當銀行存在凈外幣資產的情況下,匯率變動引起凈值為負的臨界值不一定存在。(1)當同時存在凈本幣資產時,沒有匯率的臨界值能讓凈值為負,只要資產長短期可以自由轉換,此時,不論匯率如何變動,貨幣錯配不會造成銀行危機;(2)當同時存在凈本幣負債時,當匯率升值幅度超過一定值時,銀行的凈值會負,單個銀行出現(xiàn)危機,當匯率升值幅度超過所有銀行的臨界值時,所有銀行均會出現(xiàn)銀行危機。
當銀行存在凈外幣負債時,理論上總會有一個升值的臨界值會使銀行凈值為負。
對照9家樣本銀行2006年中報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除了中國銀行與招商銀行以外,其他7家銀行均屬于第一種情況,理論上不會出現(xiàn)由于匯率波動而凈值為負導致的銀行危機。但中國建設銀行的情況已接近于本幣所有者權益為0的臨界點。其本幣所有者權益僅為141億元,僅占所有者權益的4.6%。一旦本幣所有者權益為負,就會有出現(xiàn)銀行危機可能。
至于招商銀行,其存在凈外幣負債等值3.1億元人民幣,是一個近似為零的凈外幣頭寸。而同期招商銀行的本幣凈頭寸為327億元,理論上當匯率貶值105倍時,才會資不抵債,這種可能微乎其微。可以說,招商銀行實際上基本不存在銀行危機的可能。
中國銀行最有出現(xiàn)銀行危機的可能,而且情況還比較嚴重。根據(jù)對2006年6月底數(shù)據(jù)的測算,當人民幣匯率升值到1:3.24時,即相對1:8.27升值61%時,中國銀行將財務上破產。中國銀行貨幣錯配風險處于相當嚴重的狀態(tài)。
(二)銀行匯兌損益與外幣報表折算差額
1、匯兌損益項。
表2為筆者搜集到的近幾年來各樣本銀行的匯兌損益項下發(fā)生額。根據(jù)關于確認方法的分析,匯兌損益反映了大部分的匯率風險,這種風險是已經發(fā)生的損失。
資料來源:各銀行相關期間年報。
從表中2006年上半年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9家上市銀行中,6家沒有遭受到匯兌損失,或者說匯兌項下是凈收益狀態(tài)。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匯兌損失較大。三家銀行2005年全年匯兌凈損失共計118.3億元人民幣。2006年上半年三家銀行凈匯兌損失為66億元人民幣。其中中國銀行損失巨大,這一年半已經損失118億元人民幣。
2、外幣報表折算差額。
再來看外幣報表折算差額項。除中國銀行一年半折算差額達24.6億元人民幣、中國工商銀行達5.1億元人民幣外,其他銀行這一數(shù)額均不太大。這是因為中國銀行與中國工商銀行的外幣并表單位相對較多。
3、總體絕對額。
我們知道,無論是根據(jù)現(xiàn)行《金融企業(yè)會計制度》,還是各銀行的處理實務,還是國際會計準則,由于匯率變動而引起的匯兌差額可能會反映在匯兌損益中進入當期損益項下,也可能會反映在外幣報表折算差額中,但無論是作為當期損益還是外幣報表折算差額中,其影響最終都會在當年所有者權益中反映出來。所以表3將這二者合并在一起,考察匯率變動對樣本銀行的影響。
資料來源:各銀行相關期間年報
中國銀行是受損大戶。一年半來的受損額達142.8億元人民幣。中國建設銀行其次,37.3億元人民幣,中國工商銀行同期為34.7億元。所有9家銀行匯率改革一年的外匯風險受損額為194.8億元人民幣。但可喜的是,其他6家銀行卻并沒有在賬面上受損,體現(xiàn)了良好的外匯風險管理能力。
4、變動趨勢。
圖1反映了最近五個半年來外幣受損金額的變動趨勢。
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匯率改革前,我國銀行業(yè)仍有凈匯兌收益,但匯率改革后的第一個半年,損失巨大,9家銀行達138億元人民幣。第二個半年,損失大幅度減少,但仍然達到了61億元的損失。這可以說明,由于巨額的貨幣錯配,我國銀行業(yè)對匯率的波動非常敏感,但賬面損失在減少。這一差額其可能的原因出于銀行業(yè)對于貨幣性資產負債與非貨幣性資產負債的折算匯率選擇不同,前者用現(xiàn)時匯率,而對于后者,為反映其不受匯率波動影響的事實而采取歷史匯率。還有一個因素就是銀行對外匯風險的有效對沖。
資料來源:各銀行相關期間年報。
5、相對額分析。
我們再來分析外匯風險受損額的相對情況。以匯率改革后的一年為考察期間,即2005年7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匯率改革時間為2005年7月21日,此前20天差異忽略。表5為一年匯率風險受損與2006年6月30日相關財務總量的比較。見表5。
一年來的貨幣錯配損失對于凈利潤的影響最大??傮w來說,9家銀行的損失減少了凈利潤的15.6%。其中,中國銀行受影響最大,其損失占到了凈利潤的43.8%。工行、建行也損失凈利潤的10%左右。對于所有者權益來說,全部銀行的損失抵消掉了所有者權益的1.74%。其中中國銀行抵消掉了3.68%。表格的最后一列是測算對資本充足率的影響。我們假設總資產為風險資產總額,所有者權益為銀行資本總額?,F(xiàn)在考察一年的貨幣錯配損失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的影響。計算可知,匯改一年來,各銀行資本充足率由于貨幣錯配的因素將在原有基礎下降1.65%,其中中國銀行下降3.44%。
四、結束語
考慮到中國凈外幣資產的情況,我們用銀行的凈外幣資產作為銀行貨幣錯配的替代變量,用匯總損益與外幣折算差額來代替貨幣錯配的損失。數(shù)據(jù)采自中國匯率改革以來的一年半的期間數(shù)據(jù),以9家上市銀行作為樣本代表銀行部門。
我們發(fā)現(xiàn),盡管由于折算匯率等會計處理方式的不同,但貨幣錯配與凈值損益間還是有非常明顯的關系。數(shù)據(jù)結果顯示,中國銀行業(yè)整體上有著非常嚴重的貨幣錯配,給銀行帶來了很大的損失和風險。其中中國銀行情況最為嚴重,有存在較大的銀行危機的可能性。中國建設銀行的情況已接近于有危機可能的臨界點。人民幣匯率每升值1%時,9家銀行整體上會損失107億。當人民幣升值7.6%時,銀行業(yè)所有凈利潤消失殆盡。從五個半年的變動趨勢看,由于巨額的貨幣錯配,我國銀行業(yè)對匯率的波動非常敏感,但賬面損失在減少。
國際上更多的研究是測試銀行市值對貨幣錯配或匯率變動的反應。但由于中國匯率剛剛放開,沒有足夠的數(shù)據(jù)期間來作更進一步的實證分析,只能測度由此帶來的凈值變動。這也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Olivier Jeanne(2003).Why Do Emerging Economies Borrow in Foreign Currency?. CEPR Discussion Paper No. 4030
[2]De la torre, Schmukle(2003).Coping with Risk through Mismatches: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ontracts for Emerging Economies [C].IADB conference:\"Financial dedollarization:Policy Options\"
[3]Reinhart, Carmen, Kenneth Rogoff and Miguel Savastano(2003).Debt Intolerance.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pp.1-74
[4]Aghion Philippe, Philippe Bacchetta, and Abijit Banerjee(2000).A Simple Model of Monetary Policy and Currency Cris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vol. 44, No,4-6,pp728-38
[5]Cespeds, Luis P., R. Chang, and A. Velasco.2002.Balance Sheets and Exchange Rate Policy.Mimeo.
[6]唐宋元.有關貨幣錯配問題研究的文獻綜述.金融教學與研究,2006;2
[7]李揚.匯率制度改革必須高度關注貨幣錯配風險.財經理論與實踐,2005;4
[8]Eichengreen, Barry, Ricardo Hausmann, Ugo Panizza(2003).Currency Mismatches, debt intolerance and original sin: Why they are not the same and why it matters. MBER Working Paper No.10036
[9]Irina Bunda(2003).Origins of the Maturity and Currency Mismatches In the Balance Sheet of Emerging Countries: A The oretical Approach.Paper Submittde to the 20th Symposium on Banking and Monertay Economics, Birmingham, June 2003
[10]G. Calvo(1998).Balance of Payments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 mineo, University of Maryland
[11]Sahminan Sahminan(2004).balance Sheet Effect of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Individual Commercial Banks in Indonesia. unpublished, www.unc.deu/depts/econ/workshops/Sahminan03.pdf
(責任編輯:姜天鷹)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