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
[摘 要] 當今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各種要素相互碰撞、沖擊,相互作用、交流,形成獨特的多元文化特征。音樂也不例外,隨著國家、社會的進一步開放,越來越多類型的音樂涌入我國,多種音樂體系共同存在的同時相互作用,形成多元音樂文化。為了應對良莠不齊的多元音樂文化帶來的挑戰(zhàn),中職學校應該對當前學生的審美心理進行研究,幫助他們培養(yǎng)甄別音樂文化的能力,提高鑒賞音樂的素養(yǎng),探索出一條適合中職學生心理的音樂審美培養(yǎng)模式,從而提高中職院校音樂課程的質量和水平。
[關 鍵 詞] 多元音樂文化;中職學生;審美心理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9-0122-01
在我國,審美心理研究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理論研究基礎薄弱。隨著多元音樂文化的不斷發(fā)展,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yǎng)、塑造學生的鑒賞能力成為當前音樂教育的迫切要求。然而,中職教育對音樂審美心理培養(yǎng)不重視的同時,客觀上音樂教材的匱乏和教學內(nèi)容的單一也是造成當前學生正常的音樂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滿足,學生音樂審美心理的培養(yǎng)速度和質量都難以保證的重要原因。因此,對音樂審美素養(yǎng)培養(yǎng)途徑的探索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職生審美心理的基本現(xiàn)狀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文化的交流、碰撞延伸到世界的每個角落。互聯(lián)網(wǎng)成功地打開了一扇窗,讓人們有機會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中職學生正處于樂于和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年齡段,自我意識逐漸萌發(fā),渴望被認可、被認同,又追求特立獨行。他們身處于豐富多彩、五光十色的多元音樂文化中,很容易被吸引、被刺激,從而產(chǎn)生旺盛的審美需求,尤其是對大眾文化的追求和向往,使流行音樂成為他們的主要選擇,這種流行化的審美傾向表明當前中職生欣賞音樂的層面比較淺薄、范圍較為狹窄。一方面,這是由于當前的最主流、最大眾的音樂類型就是流行音樂,學生很容易接觸并互相傳播。同時,流行音樂也契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能使他們產(chǎn)生共鳴。另一方面,欣賞民族音樂、古典音樂等其他類型的音樂需要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審美能力,過高的門檻限制了學生與高雅音樂的接觸。
二、多元音樂文化視野下中職生音樂審美心理的培養(yǎng)措施
在當前音樂類型不斷豐富、多元文化相互沖擊的現(xiàn)狀下,幫助中職學生培養(yǎng)審美心理,提高音樂鑒賞能力,充分滿足他們的音樂需求,是中職音樂教育的改進方向。
(一)精選教學材料,豐富課堂內(nèi)容
良好的音樂教育最基礎的是優(yōu)質而豐富的教學材料。只有在教材基礎上不斷豐富課堂內(nèi)容,才能讓學生接觸更廣范圍、更多類型音樂的熏陶,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音樂品味、提高審美心理。因此在多元音樂文化不斷發(fā)展的今天,中職院校也應該與時俱進,引入更多、更充分的音樂教學素材,除了他們喜聞樂見的流行音樂之外,更多地擴充不同種類、不同民族、不同時期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去接受更多音樂風格和音樂體系,增長他們的音樂審美經(jīng)驗,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加強師生合作
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是多元文化視野下提高學生審美心理的重要途徑。只有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中職院校音樂教育的效率,提升學生對優(yōu)秀音樂作品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激發(fā)他們的審美想象力,從而獲得音樂審美享受和情感共鳴。
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在音樂課堂上選擇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讓學生反復聆聽,每次聆聽之后,都在組內(nèi)描述自己的理解、感受和想象,并與組內(nèi)的同學進行交流和探討。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反饋,進行指導和啟發(fā)。小組合作法和反復聆聽法的運用能夠充分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教師應該勇于創(chuàng)新、積極研究,探索出更多適合中職學生的音樂教學方法,并將其運用于日常教學中。
(三)改進教學過程,確立學生地位
我們可以將教學過程簡單歸納為準備階段、開展階段和總結階段。中職院校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時一定要注重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要從中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fā),量身定制地選擇適合他們的教材和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反饋,并根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隨時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使之更適合培養(yǎng)學生多元化音樂審美心理的要求。
教師要把學生作為音樂課堂的主體,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愛上音樂課堂,例如,在課堂中加入表演環(huán)節(jié),激發(fā)他們的表現(xiàn)欲望,從而自動自覺地學習音樂知識。同時,也要注重評價體系的轉變,在教學過程中多采用正面評價和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讓學生在互動中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
(四)打破教學界限,拓展課外活動
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心理,僅僅依靠課堂上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要打破教學的界限,將課下訓練轉變成為音樂學習的一部分。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明確自己的劣勢,以及需要改進之處。其次,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不足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改進方法。再次,教師要督促學生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訓練,并給予學生正確的評價。只有將課堂教學與課下訓練有機結合,才能提高音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幫助學生培養(yǎng)更為扎實的音樂審美和鑒賞能力,獲得更好的音樂體驗。
在當前多元文化的視野下,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就要從課堂內(nèi)容選擇、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過程優(yōu)化和課下訓練拓展這四個角度對中職院校音樂教育進行全面改革,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劉英潔,林能杰.中國音樂審美心理研究近30年回顧與思考[J].藝術探索,2012(6).
[2]羅麗.美育視閾下的視唱練耳與音樂審美心理的互滲研究[J].藝術百家,2011(S2).
[3]葉丹.音樂審美偏好與人格氣質類型的關系[J].藝術探索,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