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國
【摘要】文學作品鑒賞能力作為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其對于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語文知識能力的提升以及學生情操的陶冶具有積極的作用。在素質(zhì)教育改革的推動下,新課改要求的提出,進一步強調(diào)了高中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文學作品鑒賞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就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分析。
【關(guān)鍵詞】高中語文;文學作品;鑒賞能力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所謂的文學鑒賞,其是在閱讀下開展的,通過在對文學作品進行閱讀時,對文學作品展開創(chuàng)造性理解以及感悟美學的活動,這也是一種理論認知與情感認知相互融合的精神活動。通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一方面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語文基礎(chǔ)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另一方面對于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具有積極的作用。筆者將結(jié)合自身教學經(jīng)驗,對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做出幾點總結(jié),旨在為高中語文教學提供參考。
一、強化朗讀訓練,增強語言感知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中,朗讀時閱讀教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首要步驟。學生通過對文本進行多次、反復的朗讀,能夠增強其對文本語言的感知能力,從而為理解與品味文本奠定基礎(chǔ),以提升學生在文學作品上的鑒賞能力。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結(jié)合教材的閱讀文本,加強對學生朗讀的訓練。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晨讀或是午讀時間,讓學生從高中語文閱讀教材中,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篇文章或是某篇文章中自己認為優(yōu)美的一些片段進行有感情的朗讀,以增強對文本的記憶和語感。而為了學生能夠更好的投入到朗讀訓練中,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課堂中,適當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朗讀或是角色扮演朗讀等活動。比如在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3第一單元《林黛玉進賈府》這篇文章的教學中,該篇文章出自于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中的經(jīng)典片段,并且文章中人物較多、人物特點鮮明。因此,教師在對該篇文章進行教學時,可以運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朗讀。由于文章內(nèi)容較多,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情況合理安排朗讀時間,可以選擇幾個自然段進行朗讀,也可以全文朗讀。在朗讀前,選擇一名學生扮演林黛玉,一名學生扮演賈母,一名學生扮演王熙鳳,還有一名學生則扮演賈寶玉,由扮演者負責朗讀相應角色的對白,同時安排部分學生負責朗讀丫鬟等比較不突出的人物的對白,剩下的學生則負責集體朗讀旁白。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自主參與到朗讀訓練中,并通過加強朗讀以此提升語言的感知能力,為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chǔ)。
二、引導深入閱讀,培養(yǎng)良好閱讀習慣
在應試教育以及現(xiàn)代化快餐文化的影響下,大部分高中生都不具備良好的閱讀習慣,這不僅影響了學生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提升,同時對于學生正確價值觀與良好文化素養(yǎng)的形成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深入閱讀,讓學生能夠在閱讀過程中從文本的表達手法、材料、語言以及文本主體和創(chuàng)作風格等多方面對作品進行鑒賞,從而讓學生在形成良好閱讀習慣的同時,提升其文學作品鑒賞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1第一單元《再別康橋》的教學中,首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詩歌角度對該篇文章進行閱讀,為學生提煉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讓學生體悟作者選擇這些自然意象的作用。同時,引導學生從作者的角度去感受這首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從“徐志摩”個人生平或性格特點等,以及其在寫下這首詩歌時的背景出發(fā),進一步體會作者“再別康橋”時的情感。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通常離別詩中描寫的離別對象都是人,但在本篇詩歌中,所描寫的離別對象卻是‘西天的云彩,對于這樣的描寫方法你們怎么看?”通過這樣的一個提問,讓學生能夠從文本主體、寫作手法、藝術(shù)形象等方面進行思考和閱讀,并通過適當?shù)闹笇?,讓學生能夠領(lǐng)悟到“再別康橋”通過將告別對象由人轉(zhuǎn)向自然景物,跳出了以往告別寒暄叮嚀的俗套,讓人有一種清新飄逸的感覺,而“云彩”等景物則寄托了作者的情感,這些承載著作者情感的自然是詩歌的意向,也就是學生需要重點鑒賞的部分。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深入閱讀,養(yǎng)成閱讀時結(jié)合寫作背景、作者背景以及文章情感、語言、描寫手法等全面閱讀感知的習慣,以此全面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
三、增加課外閱讀,提升文學鑒賞熱情
單純的依靠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閱讀文本,對于全面培養(yǎng)學生在文學作品上的鑒賞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想實現(xiàn)對高中學生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全面培養(yǎng),教師需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增加課外閱讀,為學生提供一些富有深意或是有趣的文學作品,以此提升學生對文學的鑒賞熱情。
例如,教師在結(jié)束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4第三單元《拿來主義》的教學后,教師通過向?qū)W生介紹“魯迅”其生平以及“棄醫(yī)從文”的事跡等,使學生對其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而后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從魯迅的其他作品,如《朝花夕拾》《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作品中進行深入了解。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課余時間多到圖書館、閱覽室等借閱一些經(jīng)典名著或是優(yōu)秀的詩歌、散文等書籍。例如我國的四大名著《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等,國外的《魯濱孫漂流記》《一千零一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并鼓勵學生與學生之間分享自己所閱讀的作品和閱讀體會,在促進學生的表達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郭偉普.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J].新課程(中),2015(02):186.
[2]李芳.初中語文教學中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分析[J].初中生優(yōu)秀作文,2015(10):22.
[3]陳作林.高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培養(yǎng)的必要性與措施[J].學周刊,2017(17):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