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
[摘要] 目的 對長期住院治療的傷殘軍人心理特點和有效管理方法的探究。方法 以2016年8月—2017年9月期間在該院住院部接受治療的100例傷殘軍人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管理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的臨床護理,管理組在此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干預。比較兩組傷殘軍人的護理效果。結果 管理組患者的HAMA量表評分(10.09±7.8)分和HAMD量表評分(7.83±3.1)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16.65±8.1)分、(16.97±4.5)分,且其TAS評分(65.49±10.03)分和各因素評分也均明顯低于對照組(77.41±7.21)分,以上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長期接受住院治療的傷殘軍人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可以顯著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減少焦慮等負面情緒,效果顯著。
[關鍵詞] 長期住院患者;傷殘軍人;心理特點;管理方法
[中圖分類號] R8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8(a)-0100-02
目前國內針對軍人的康復醫(yī)院的社會工作開展情況還停留在初期,多數醫(yī)院中的社會工作是醫(yī)護人員來負責,缺乏各大高校的社會工作專業(yè)畢業(yè)生來醫(yī)院內工作。從事醫(yī)院社會工作的醫(yī)護人員有些尚未取得相關資格。人們對醫(yī)院的管理工作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對長期住院接受治療的傷殘軍人心理特點的分析可以針對性地提高醫(yī)院的管理水平,適應傷殘軍人的心理訴求。該次研究以2016年8月—2017年9月期間在該院住院部接受治療的100例傷殘軍人為研究對象,分析總結了長期住院的傷殘軍人心理特點,對常規(guī)臨床護理和心理干預護理兩種管理方法的效果進行了探究?,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在該院住院部接受治療的100例傷殘軍人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管理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所選取的研究對象均無精神和意識障礙。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傷殘軍人進行常規(guī)的臨床護理管理,包括用藥管理,飲食指導,運動管理等方面。管理組服務傷殘軍人除了要進行基本的醫(yī)療護理管理保障后勤之外,還要激勵軍人的士氣,撫慰其壓抑的心靈。對傷殘軍人從服務為本出發(fā),貫徹科學管理,將管理與服務相融合。醫(yī)院的領導階層在制定對軍人的管理措施時,要考慮傷殘軍人的特殊情況,避免刺激其情緒。為其安排專業(yè)的護士,定期組織專家會診,酌情用藥。照顧好傷殘軍人的日常,多組織院內的文體活動。為傷殘軍人的治療以及后期療養(yǎng)提供便利。定期開展文化主題活動,激勵傷殘軍人自強自律的精神。為傷殘軍人提供更多優(yōu)待政策,比如住院補貼、交通補貼和伙食補貼等。加強對傷殘軍人病房的巡視,掌握患者的病情,耐心為患者及其家屬解答疑惑。與傷殘軍人多進行溝通交流,傾聽患者的心理需求,對患者進行心理安慰,緩解患者的焦慮和煩躁等負面情緒。加強對病區(qū)的管理措施,保證病區(qū)的安靜,病房保持適宜的溫度,讓患者有良好的休息。
1.3 評估方法
借助HAMA-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D-漢密爾頓抑郁量表、TAS-多倫多情緒障礙量表對兩組傷殘軍人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估。多倫多情緒障礙量表內又包括四個評估因子,因子一是缺乏對情感的描述能力,因子二是缺乏對情緒和軀體感受能力的認識與區(qū)分能力,因子三是對事物和生活缺乏幻想,因子四是典型的外向型思維。
1.4 觀察指標
以兩組傷殘軍人的HAMA、HAMD、TAS各因子的評分情況為該次研究的主要觀察指標。
1.5 統(tǒng)計方法
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收集的臨床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上的分析。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焦慮量表和抑郁量表評分情況
兩組傷殘軍人各經過一段時間的護理,管理組患者的HAMA量表評分(10.09±7.8)分和HAMD量表評分(7.83±3.1)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16.65±8.1)分、(16.97±4.5)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2.2 兩組患者TAS量表各因子評定情況
統(tǒng)計學分析數據顯示,管理組患者的TAS評分(65.49±10.03)分和各因素評分也均明顯低于對照組(77.41±7.21)分,以上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3 討論
該次的研究數據顯示,進行常規(guī)護理和心理干預護理等綜合護理的管理組傷殘軍人患者的HAMA量表評分(10.09±7.8)分和HAMD量表評分(7.83±3.1)分均顯著低于僅接受常規(guī)護理對照組傷殘軍人患者[(16.65±8.1)分、(16.97±4.5)分](P<0.05),且其TAS評分(65.49±10.03)分和各因素評分也均明顯低于對照組(77.41±7.21)分(P<0.05)。對長期接受住院治療的傷殘軍人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可以顯著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減少焦慮等負面情緒,效果顯著。
3.1 長期接受住院治療的傷殘軍人心理特點分析
傷殘軍人因其生活經歷的不同,相比于普通的患者具有一些性格上不同的特點,在臨床上對此類患者進行護理時要關注患者的特殊需要。傷殘軍人內心會更加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認可,無論其是在戰(zhàn)事中還是在工作訓練中造成的身體傷殘,他們的傷殘是為了國家為了人民,是為了集體的榮譽。他們更希望自己的傷殘被更多人肯定和尊重。軍人是為了國家和人民而戰(zhàn),平日里還要接受嚴格的身體訓練,一旦身體出現傷殘便無法再正常行走和訓練,不再像之前在部隊的生活。這不僅使傷殘軍人難以習慣,還會產生較大的心理反差,產生一種自卑和無用之感。長期的住院治療使傷殘軍人感到康復漫長無期,心理的巨大壓力會使得他們自暴自棄,覺得身體的傷殘使他們失去了自身的價值,不能再守衛(wèi)國家和人民,因此而深覺無用,沒有任何價值,心情低落。傷殘軍人要比普通患者更容易感到孤獨和寂寞,他們在傷殘之后會變得心理敏感,消極悲觀,需要家人和朋友的鼓勵。如果家人或親戚朋友間隔一段時間不去探視他們,他們會更感覺到孤獨和寂寞。另外,在陌生的住院環(huán)境中相處會讓他們感覺不適,不愿意與他人溝通交流,不愿與人分享和訴說,更多的是將內心的苦悶壓抑在心理,他們因此也更加容易產生焦慮和抑郁等消極情緒。這樣對治療效果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傷殘軍人因為心理落差等綜合因素,變得更加易暴易怒。肢體功能的喪失使得他們不得不依靠他人的幫助才能行走和生活,活動受到限制會讓他們更加煩躁。如果身邊的人不按照其意愿行事,會容易刺激到他們的情緒,如果違背或者不支持他們的想法,傷殘軍人會容易發(fā)脾氣,以這種方式來宣泄自己內心的不滿,情緒易于暴躁。
3.2 心理護理的臨床意義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醫(yī)療管理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臨床上的護理已經不止常規(guī)的用藥護理和身體護理等,對患者心理的護理對治療效果也有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對于有心理障礙和消極情緒的患者來說,使其保持樂觀心態(tài),積極接受治療會加快其康復。醫(yī)護人員可以通過與患者經常溝通交流,善于傾聽患者的內心,對患者的經歷表示理解,安慰和鼓勵患者重拾治療的希望。使用一定的溝通技巧來排解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使患者感受到溫暖會提高醫(yī)院的護理質量。護理人員對病患的心理護理干預對于減輕患者的悲觀情緒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另外綜合性的護理干預還應當在住院環(huán)境上加以整改,定期打掃和消毒病房,保持病房的整潔和房間的溫度適宜,保持安靜,讓患者感覺到溫暖,保證患者的良好休息。在這種環(huán)境下,患者更容易保持心態(tài)平和和舒適,再加上家屬、親友和醫(yī)護人員的探視,會令患者感到心里安慰。醫(yī)護人員加強對病房的巡視,增加與患者的溝通交流有助于改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進而從根本上改善醫(yī)院的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董慧玲,姜文瑩.長期住院傷殘軍人的心理特點及管理方法[J].醫(yī)藥,2017(2):118.
[2] 羅悅.長期住院傷殘軍人的心理特點及管理方法[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6,26(4):32-33.
[3] 朱春鳳.運用心理咨詢技巧結合社會工作方法為住院傷殘軍人服務的體會[C]//全國第十一次精神衛(wèi)生高級論壇論文匯編.宜昌:中國民康醫(yī)學雜志,2011.
[4] 許云霞.綜合性心理干預聯合物理治療對住院傷殘軍人神經痛療效的觀察[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12):106-107.
[5] 蓋榮.耳鼻喉科住院病人的心理特點分析與護理干預管理策略分析[J].醫(yī)藥,2016(11):68.
[6] 葉菲菲,李彥博,陳錢芳.心理科住院患者家屬心理狀況與需求的調查與管理建議[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17(11):18-20.
(收稿日期:2018-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