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楠
摘要:在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要以現代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論為指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學要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進行思維訓練。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2-0133-01
1.體驗成功快樂,激發(fā)學習熱情
成功感是一種積極的情感,它能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高層次的追求。要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fā)。為使學生獲得成功,我們應以創(chuàng)設成功機會為核心組織教學,采取低起點、小步子、快反饋的方法,將教學目標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分解成若干遞進層次,由不同類型的學生來回答,努力使所有學生都能自覺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每個目標層次上做到快速反饋,評價激勵,讓學生在成功的喜悅中形成樂學的氛圍。對于差生,我們更應善于發(fā)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哪怕是口算題做得好或是書寫認真,都要及時予以表揚、肯定。另外,總復習期間,通過開展"三自"活動:自訂一本數學改錯本,自辦一期數學小報,自出一份期末試卷,并進行交流、評比,讓學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悅,以不斷的成功來激發(fā)學習興趣。
2.堅持課堂結構高效化
現代教學論認為:應變"教"的課堂結構為"學"的課堂結構,變課堂為學堂。據報載,美國中小學校的許多教師每節(jié)課只講10分鐘,剩下的時間讓學生相互交流、提問、消化,教師引導、釋疑、解惑。無獨有偶,國內已有很多學校要求教師一節(jié)課最多只講15分鐘,其余的時間讓學生"自由選擇",教學效果也很不錯。不同的課型有各自的基本結構模式,同一課型的結構模式,也會因教學指導思想的不同、客觀教學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課堂結構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節(jié)奏和高要求,一個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課堂結構,必須具備如下六個因素:構成一個"環(huán)環(huán)緊扣、層層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理與學生原有的認識結構相適應;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的程度;學生當堂練習的數量和質量;課堂信息反饋暢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時反饋、及時調節(jié);充分有效地利用課堂教學時間。
3.注重學習方式的改變和教學
自從夸美紐斯創(chuàng)造班級授課制以來,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一直成為傳授知識的主要方式。其表現形式就是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它的弊端在于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其實,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數學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而且也是一個情感的交流過程。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善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活潑好動、充滿好奇、渴望走向成熟,因此,要善于抓住積極因素,鼓勵學生大膽設疑、探索,使學生的整個學習活動充滿喜悅,學習的需要才得以實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始終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給學生以充分自主的權力,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和諧的學習氛圍。即:通過加強過程性、體驗性目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fā)展學生收集、整理、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4.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解決問題
大家都知道本冊數學教材的練習題中,有很多題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勤思考。剛開始,當我問道:"誰還有不同的方法?"時,很多學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這時,只要有學生能通過思考來回答問題,不管他答對與否,我都給與相應的鼓勵,表揚他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我講《跳繩》這一課時,大多數學生都列算式為:2+6(2個搖繩的,6個跳繩的),這時,有個小女孩卻膽怯怯的舉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我故作驚訝地問:"你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說:"有4個小男孩,4個小女孩,共有8個小朋友在玩跳繩。"我當時特別高興,就借機說:"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棒極了!"并獎給她一個"智慧果"。然后,我對其他孩子說:"其實通過這幅圖還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誰還能做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經過這一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據衣服、襪子的不同顏色來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學生列出了連加算式。從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題,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去尋找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梢?,只要我們能適時抓住機會,并加以正確引導,相信孩子們是有潛能可挖的。
5.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
許多孩子在入學以前就會做100以內的加減法,但是如果把它們拿到具體的生活實際中來就不是那么盡如人意了。數學如果不能與生活有效地聯(lián)系起來,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如:上完《分類》課以后,布置學生到書店、超市等地方進行調查,看看它們是按什么規(guī)律把物品進行歸類的,之后又讓學生帶來了各種不同的東西,叫學生扮演。"商場小經理"把各種物品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歸類。這樣,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煉,把數學真正融入到現實生活,多讓孩子動手。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把不好操作的轉為好操作的,這樣更符合孩子的認知規(guī)律。老師可和孩子一起做數學游戲,通過有目的的游戲促進孩子在數學認知、空間理解、想象力等方面的發(fā)展。例題:有兩堆石子,如果從第一堆中取5粒石子放到第二堆中,則兩堆的石子數相等,由這個條件你能得出關于這兩堆石子的什么判斷?這道題顯然是開放性的題目,可以讓同學們充分發(fā)揮想象力。
總之,興趣是推動孩子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生動力,在孩子進入一年級,進入數學的殿堂時,老師和家長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孩子對數學的興趣及自信心的培養(yǎng),以引領孩子自覺、主動地去學習,并激勵孩子長期堅持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