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武輝
【摘要】閱讀教學,在語文教育中一直都居于中心地位,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而初中階段,對學生進行良好的閱讀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拓寬視野認識世界,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有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知識。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展開,教師們對閱讀教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認識,因此相應的在教學過程中要對語文閱讀教學策略進行優(yōu)化,做到與時俱進,提高教學效果。本文將說明目前我國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指出如何優(yōu)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并將其實施到教學過程中。
【關鍵詞】閱讀教學;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2-0212-01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閱讀對學生來說,可以讓學生獲取信息,通過文本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并且從閱讀過程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生活不可缺少的技能,是學生提高自身發(fā)展,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隨著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已經(jīng)不能滿足教學需要以及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需求。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學情狀況,利用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最終達到優(yōu)化閱讀教學策略的目的,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一、我國閱讀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要優(yōu)化閱讀教學策略得明白我國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有哪些,才能對癥下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一般有一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閱讀教學中學生對文本缺乏深刻體驗
閱讀教學當中的體驗與學生個體之間有緊密的聯(lián)系,是學生個體獨特的體驗,然而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出現(xiàn)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學生不能深入體驗文本,在對文本進行理解時,學生容易脫離文本背景和文本本身去進行隨意的理解。例如,老師在教學歷來感動萬千讀者的朱自清的《背影》時,學生不但沒對其中父親買桔子的情節(jié)感動,反而抓住父親違反交通規(guī)則不放,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絕對不是教學閱讀最初的初心。缺乏對文本的深刻性體驗會導致學生不能領悟文本當中所蘊含的情感和道理,不能領悟自然不能達到以此教育學生,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二)閱讀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丟失
在一般的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大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忽略學生的主體性,把一堂閱讀課上成了教師獨白課,教師把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或者通過教參書上的理解在課堂上傳給學生,一堂課下來,學生似乎懂了這邊文章,考試的時候把老師所講的中心思想,作者情感背一背往試卷上一放覺得閱讀也不難呀,然而,這只是應試模式下的閱讀教學,長此以往,學生不能從閱讀中的到自己獨特深刻的理解,無法使自己的閱讀思維能力得到鍛煉,以老師或他人的閱讀體驗代替學生的閱讀體驗,并不能真正意義上讓學生懂文章的意義。
(三)閱讀教學中預設性教學彌漫
預設性教學強調老師的課前設計,體現(xiàn)在老師在開始上課之前對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教學流程,教學情境等進行預設,顯示出教師按照課前預先設計好的教學方案進行教學的重要性。然而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直接就閱讀內容中問題提前進行布置,不僅會讓老師被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所束縛,同時也會加強教師對課堂的控制,學生在這種預設的課堂環(huán)境下進行閱讀學習,一切都在老師的掌握之中,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得不到鍛煉也會導致學生閱讀缺乏思考,長此以往只會讓學生對語文閱讀的學習失去興趣扼殺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四)閱讀教學缺乏正確的方法
閱讀,雖然一直在語文教學中處于中心地位,然而可惜的是,有部分教師缺乏專業(yè)的閱讀教學知識,將閱讀課與平常的課同樣對待,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缺乏專業(yè)有效的指導方法,不能教授學生有用的閱讀技能,有效的閱讀策略。隨著教育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人逐漸認識到,閱讀教學的重要性與其所蘊含的重要價值,所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采取有效的方法是必要的。
二、優(yōu)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的方式
(一)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
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在語文課堂上所開展所有的語文教學活動最后都應該落實到學生的學習上,即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始終是處于主體地位的,學生應該是教學活動積極主動的參與者,而不是被動接收老師或他人的閱讀體驗。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感受和理解,此外,老師要積極開發(fā)可利用資源,在基于學生理解和體驗的基礎上來開展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本的內容,引導學生對文本形成自己的理解,例如在上述提到的《背影》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社會現(xiàn)實狀況,調動學生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對父母說真話訴真情后再學習才能幫助學生加深體會朱自清父親對作者的真摯深沉的愛,最終提高教學效果。
(二)有機結合預設和生成的教學方式
生成性教學是一個相對于預設性教學而言的概念,它與預設性教學相比較,反對教師對學生一味的灌輸自己的閱讀體驗,單調無期待的教學過程,而是突出教學的個性化,關注學生個體,是一種開放的、互動的、多元的教學形式。因為生成性教學具有臨境性、不可預知性,不確定性,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迅速準確判斷把生成性教學內容的能力,并將其轉化為教學資源運用到課堂中,這樣的教學方式才能呈現(xiàn)出師生對話的教學課堂,煥發(fā)出生機與活力。但是生成并不意味著拋棄預設,生成要在一定預設的基礎上形成,這樣教學才會有目標,有方向,兩者的有機結合才能釋放閱讀教學的活力。
(三)明確閱讀教學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老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逐漸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使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進行高效有質量的閱讀,讓學生積極主動的閱讀,使用相關的閱讀技能或閱讀策略如預測策略、概括策略、連結策略等不僅讓學生的閱讀效率得到提高,提升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也能提高教學效果。此外,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做閱讀教學的引導根據(jù)課本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引導,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如朗讀法、想象法、提問法等進行教學。
總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已經(jīng)不能滿足當前的需要,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的探討可行的閱讀教學策略并將其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真正幫助學生學會閱讀,發(fā)揮閱讀的功能與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歡.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目標的優(yōu)化設計[D].蘇州大學,2014.
[2]史雪梅.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探討[J].新課程(上),2014,(0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