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胤入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2-0189-01
音樂課教學中的審美教學,它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奍,從某種意義上講,也能升華學生情感。下面我就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欣賞能力談點看法。
一、用問題來引導
對音樂老師來說,在課堂上用問題叫醒學生“耳朵”,是培養(yǎng)學生聽辨能力的絕佳機會。讓學生在“聽”中創(chuàng)想音樂,思考問題。如在欣賞人音版小學音樂四年級第八冊《森林的歌聲》時,我問學生“同學們,你們插上音樂的翅膀來到了哪里”學生們紛紛舉手發(fā)言:“我來到了美麗的森林里”“我來到了動物園”“我聽到好多動物在聊天嬉戲”“我來到了奇妙的山林里,那里有樹禪、秧雞、飛鼠,他們正在嬉戲玩耍,好像要跟我做朋友?!拔液孟袷且恢恍▲B在空中飛翔。“我想去郊游,去擁抱自然?!庇脝栴}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然后把想到的用語言表述出來,這不僅訓練了學生聽力,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力,同時感受到笛子的清脆悅耳,給學生以美的熏陶。
二、用“演唱”來體驗
音樂主題是樂曲的核心,是樂思形成和發(fā)展的基本要素,體現了作品的情緒、形象、風格,學生對一部作品的印象和認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主題的理解和感受。較好的把握旋律主題是獲得音響體驗的有效措施。演唱樂曲的主題旋律可以提高學生參與音樂的積極性。同時有助于發(fā)展和培養(yǎng)音樂的注意力和記憶力,通過演唱學生更快更準確的了解作品的音樂內容。如學生在欣賞奧芬巴赫的《船歌》時,為了讓學生體會歌曲的音樂情緒,在上課之始,我把主題旋律展示給學生,然后要求學生跟琴視唱,學生會唱之后就有了“老師我好像坐在搖籃上”“老師我好像坐在船上”的體驗。通過演唱,親自感受到樂曲的音樂美感,調動了學生演唱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在富有情感的歌唱中,享受到美的愉悅,得到美的熏陶,并產生更濃厚更真切的情趣。學生在演唱時,頭腦中會創(chuàng)造性地把大自然和現實生活中的景象再現出來。學生通過親身實踐,體驗到音樂作品的特點。高興之余也提高了自身的音樂素質,增強了音樂審美能力。
三、用欣賞來掌握
音樂是一門強調體驗的藝術,他對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樂教師將音樂基本元素隨機穿插在教學中,讓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又提升了能力。在欣賞《三個和尚》時,將那段優(yōu)美的旋律與救火的那段音樂進行比較欣賞,學生聽出了慢的音樂是和尚們睡覺、喝水的生活場景,學生對較快的音樂場景感覺是和尚們在救火、打架。老師這個時候接著問你怎么聽出來的?學生回答:第一段音樂慢而且很輕、第二點音樂重而且快、很緊張。學生比較出了樂曲慢與快,輕與重,音樂的強與弱、快與慢的變化跟生活的關系。充分體現了音樂欣賞的根本是音樂場面、情境的變化。
四、用活動來感受
音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離開實踐活動,音樂教學將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那些音樂符號將毫無意義,新教材課程標準中提到“現代小學音樂教育必須以是否有利于學生享受音樂、學習音樂、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為前提,”而小學生的主要實踐活動就是邊唱邊跳,因此,采用動作和表演的方式參與音樂是學生比較喜愛的一種活動,它是學生對音樂情感的一種自然流露,也是教師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一種方式。它能使學生以積極良好的狀態(tài)投入到音樂中,例如欣賞《玩具進行曲》一課時,啟發(fā)學生:“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動物玩具嗎?老師就有很多的動物朋友。你能像老師一樣模仿它們走路的樣子嗎?”請你們來做一回玩具兵,隨著音樂有節(jié)奏的走一走。通過啟發(fā)引導,學生們都躍躍欲試,有的用腳尖走、有的學小貓走、有的學小兔走……學生通過跟著音樂走一走,音樂形象就用動作表達出來了,學生在表演中就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了音樂帶來的無窮樂趣。通過表演,培養(yǎng)了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力;通過表演,培養(yǎng)了學生的音樂表現力;通過表演,培養(yǎng)了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音樂是“傾聽”藝術,也是審美藝術,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也是素質教育要求。在音樂種類紛繁復雜的現今社會,要想具有較高的音樂欣賞水平,具有一個善于捕捉美妙音樂的“耳朵”,就要不斷加強對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就要在日常教學中加以重視并長期的訓練。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一定能為學生欣賞音樂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