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穎
浙大西遷湄潭期間,浙大教授錢琢如、蘇步青倡導成立了湄江吟社。湄江吟社詩人在湄時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茶詩詞。這些茶詩詞包含品茶思鄉(xiāng),由茶興愁;借茶淡化鄉(xiāng)愁,在困頓當中展示樂觀的心態(tài);由品茶憶高潔之人,表高潔之志等內容。這些茶詩詞的出現(xiàn)為今天以茶為生、以茶為神的湄潭增添了豐厚的文化底蘊。
1940年初,飽受戰(zhàn)亂及數次遷校之苦的浙江大學在輾轉江南六省之后遷至湄潭,自此和湄潭的山山水水及湄潭人民結下了不解之緣。1943年2月28日,在浙大數學系著名教授錢琢如、蘇步青的組織倡導下,由浙大教授江希明之父、當時國內著名教育家江問漁先生召集成立了“湄江吟社”?!颁亟魃纭背闪⒅跤衅呶怀蓡T,他們分別是蘇步青、江問漁、王季梁、祝廉先、錢寶琮、胡哲敷、張鴻漠,后加入中央實驗茶場場長劉淦芝和從浙東龍泉分校來的鄭曉滄教授,一共是九個人,這九個人被稱為“九君子”?!熬啪印惫餐瑪M定湄江吟社旨趣:“旅居黔北湄潭縣同仁為陶冶性情,切磋詩藝,相互砥礪,抒發(fā)感情?!睆男再|上來說,“湄江吟社”屬于定期結集的文人社團,從吟社成立之初的1943年2月一直到同年10月,短短8個月的時間,只經歷一季春秋,“九君子”共舉行了八次集會,著有詩詞228首,均收入《湄江吟社詩存》當中。這些詩詞的內容主要包括:憂國懷鄉(xiāng);對祖國的熱愛與堅信;歌唱自由,展示了作者達觀的人生態(tài)度;歌詠湄潭的自然風光。
在這228首詩詞中,有20首茶詩詞。這些茶詩詞集中創(chuàng)作于1943年5月16日第四次集會時。第四次集會以“試新茶”為題,限“人”字韻,這一次詩人共創(chuàng)作詩詞25首,其中茶詩詞20首,另5首為賀蘇步青先生喜得龍鳳胎之辭。這20首茶詩詞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品茶思鄉(xiāng),由茶興愁
表現(xiàn)該內容的詩詞共有十四首。例如,王季梁《試新茶得“人”字》:“名山一別隔煙海,東南悵望迷天垠。安得乘風返鄉(xiāng)國,竹窗一幾話松筠。”前后兩句詩人筆鋒一轉,由前文寫品茶情狀轉為家國之思,由眼前所見之茶聯(lián)想到了家鄉(xiāng)魂牽夢縈之茶,現(xiàn)如今卻歸家不得,因此說自己懷念的故土“隔煙海”“迷天垠”。一個“安”字用疑問的語氣,表現(xiàn)出了歸期漫漫。再如,江問漁《第四次詩課同人試吟新茶感賦長句得“人”字》一詩中“座中都是倦游人,云海相望寄此身”一句,家國遭難,即使是多情于山水的游子,也游興盡失,能坐在一起吟詩唱和不過是聊以自慰或相互勸勉,尾聯(lián)“龍井清泉無恙否,西湖回望總愴神”同樣以疑問的語氣來強化自己的情感。這正如近年來遵義學者在《畫境詩心》當中所說的那樣:“喝著湄江茶,想著西湖龍井,談及‘龍井清泉不由黯然神傷。一種春光不是他鄉(xiāng)物的情懷,強化了詠詩的情緒?!痹偃?,胡哲敷《試新茶》尾聯(lián)“河山錦繡今奚似,話到西湖淚滿巾”,用反問的語氣來表現(xiàn)山河破碎之狀,如詩如畫的西湖已不再寧靜美麗,取而代之的是戰(zhàn)火所帶來的喧囂和殘破。在《湄江吟社詩存》中,鄉(xiāng)愁是主線,因此由茶興愁類詩詞占了大量篇幅。
二、借茶淡化鄉(xiāng)愁,在困頓當中展示樂觀心態(tài)
這類詩作共有四首。例如,王季梁《試新茶得“人”字》當中尾聯(lián)“安得乘風返鄉(xiāng)國,竹窗一幾話松筠”,詩人念家,觸景生情,并且在前文中表現(xiàn)了自己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但他不悲觀,期待漫漫歸期過后再一起談論竹筠氣節(jié),心存希望,這是一種對歸家的美好向往。再如,江問漁在《第四次吟課同社諸君子多專以“詠試新茶”為題,親切有味,自是正宗,余亦效顰成此一律》當中“勸君莫起蒓鱸感,三竺雙湄亦比鄰”,詩人飲茶,心境平和,異鄉(xiāng)為客卻不覺悲苦,不僅自己心境平和,還勸慰更多與自己一樣同為異鄉(xiāng)客的友人樂居于此,不必念家。這并非一種苦中作樂的偽樂觀,而是一種閱歷豐富、心態(tài)平和的真豁達,繼而在背井離鄉(xiāng)中讓自己的心得到安憩。又如,祝廉先《五月十六日集湄江飯店試新茶得“人”字》第三首:“嶺南嶺北接煙塵,幸有云山寄此身。斗酒不辭千日醉,斗茶清新更無倫。”祝老的這些文字實則是一種感恩,在亂離的社會環(huán)境中,感激于湄潭的山山水水,遠離硝煙,為浙大人提供了一個安身立命的場所,有幸還能感悟自然山水,品茶賦詩,湄茶清興,浙人豪情,二者共生同存。再如,劉淦芝《試新茶》尾聯(lián):“詩成漫說增清興,倘許偷閑學古人?!眲浦橹醒雽嶒灢鑿S首任場長,亦是第四次集會的主要倡導者,用春茶盛情招待貴客,“詩友們寫成詩后,都說清茶增添了詩興,讓內心平靜寧和,使人在亂離之世,暫時忘卻塵世煩惱,享受幾分閑情”。于第四次集會而言,倡導者劉淦芝和做東的錢琢如為主,其余七人為客,于湄潭這片土地而言,其九人均為客,品茶能消除他們客居的憂愁,尋得一份靜謐很是難得,這是一種樂觀灑脫的心態(tài)。
三、由品茶憶高潔之人,表高潔之志
在這二十首茶詩詞當中,有三首提及“玉川”一詞,分別是:祝廉先《五月十六日集湄江飯店試新茶得“人”字》第五首“谷雨芳辰挑紫筍,玉川高潔伴靈均”;胡哲敷《試新茶》第二首“清夜一杯權當酒,玉川七碗倍生春”;錢琢如《試新茶得“人”字》“詩送落英枚未伸,玉川暢飲便驕人”。這三首詩當中都用到了盧仝的典故。盧仝自號玉川子,是唐代詩人、初唐四杰之一的盧照鄰的嫡系子孫,鐘情于茶且詩風浪漫,他的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是茶詩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其中“七碗茶詩”最為有名,膾炙人口,并且著有《茶譜》,被譽為“茶仙”。三首詩借用盧仝的典故意在眀己志,并譽同吟之其余八人。祝廉先的詩作當中還說“玉川高潔伴靈均”,屈原高潔的品質一直為后人所稱頌,不管是屈原還是盧仝,詩人的用意明顯,在品茶吟詩當中體會其精神品質,以茶譽自身及友人高潔。
湄江吟社共創(chuàng)作詩詞228首,茶詩詞在整輯詩當中比重為8.8%:第四次集會25首詩詞,其中有20首茶詩詞,占整次集會的80%。不管是品茶思鄉(xiāng)由茶興愁,還是借茶淡化鄉(xiāng)愁,表現(xiàn)詩人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抑或由品茶得高潔體會,以茶眀志,這都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貫穿整次集會,這是一種屬于浙大人的精神。他們或心思縝密,憂國思家,感念故土,關心戰(zhàn)禍,品茶亦能思家,用詩句傳達愁緒,以抒胸懷;或豁達樂觀,豪放灑脫,他鄉(xiāng)作客依舊能夠守住內心凈土,讓因時事而疲憊的心靈得以休憩;或品性高潔,茶性清,浙大人亦性清。
竺可楨校長曾在他的日記當中這樣寫道:“我們受高等教育的人,必須有明辨是非、靜觀得失、縝密思慮、不肯盲從的習慣,然后在學習不致害己累人,出而立身處世方能不負所學?!币凰5男iL對學生要求如此,那么作為這所名校的教師更應當擁有這樣的精神品質。從《湄江吟社詩存》當中所保留的詩歌內容中,甚至更小一點說,從湄江吟社第四次集會的詩詞當中,從每個詩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當中便可折射出浙大人的這些品質——理性、豁達、達觀和高潔。如此,一所高校、一所名校才有了安身立命之本,才能在最困難的時刻也絲毫不曾停下向前、向希望邁進的腳步,執(zhí)著行走。
四、結語
湄江吟社九君子,用文字給今天的湄潭留下了一筆莫大的財富,他們于字里行間流露出的鄉(xiāng)愁,是一種博大的鄉(xiāng)愁,已由一種思家而不得歸的鄉(xiāng)愁上升到讓人折服的高度,從小我的念家到大我的憂國,旅居他鄉(xiāng),在不斷的興愁與忘愁當中創(chuàng)造了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史上的一段佳話,一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