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
摘要:作為儒家中的世界觀與探討倫理道德的標準,不僅提示人們在為人處世中布套偏激,同時也實現了對自我與世界上的反思。作為積極、執(zhí)著的精神狀態(tài),對人的發(fā)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诖吮疚尼槍χ杏怪兰捌洮F代加之進行了簡要闡述,并提出幾點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關鍵詞:中庸之道;現代價值;分析
中庸之道的中心思想其實就是儒學中的中庸思想,所以就要從本體。方法論以及道德倫理等方面出發(fā),加深對只會的理解與認識。從具體內涵上來說就是要在為人處世過程中保持不偏不倚。可以說中庸之道思想從古至今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營造出和諧的人機關系,同時也可以實現人與社會上的和諧發(fā)展。
一、中庸思想
(一)含義
從儒家的角度上來說,中庸思想的提出主要是從原始社會中存在的思想來說的。且在中國古代,中其實就是從動詞向著形容詞轉化的過程。先民在活動中逐漸認識到了最初中的意義所在。中作為射中目標的動詞逐漸發(fā)展成為了名詞。在生產實踐中,先民也逐漸認識到了實物的運動發(fā)展是從弱到強,并到最終衰老的過程。比較典型的就是月滿則缺,其充分證明了事物在發(fā)展中度的問題所在,所以說只有真正把握好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也就可以在合適的階段中確保行動上的效果。在《史記》中明確提出了上古帝王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所采取的“允執(zhí)其中”通過將這一內容作為傳位的受命辭。對中進行引申可以將其看作是展現行為質量的形容詞以及副詞。
(二)對自我與宇宙上的一種延伸
中可以是世界的本源,同時也是超出經驗范圍的,形而上學的內容,是難以借助感性經驗所認知的范疇。所以說中庸作為萬物運動發(fā)展中的基本條件與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宇宙也是源于中的,同時也是形成于中的,其實現了超越與內在上的統一結合。當天道高高在上時,就存在著超越的意義,而天道灌注于人身時,也可以內化成為人的本性。中超越了宇宙萬物,成為了天之本,形而下則超越了自身成為了道之本。所以人也可以借助精神來超越自身,實現與天合一。所以從這一層面上來說,中不僅是天道,同時也是人道。通過中不僅可以實現通達于天,同時也可以實現對人的了解,并按照中道來實現中和。當自然界與人類社會處于和諧的運行狀態(tài)后,那么也就可以生生不息。一旦違背中道最后不得善終。關于這一類的案例在歷史發(fā)展中還是相對較多的,所以也就足以引起人們的警惕。
(三)完善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工具
庸有著用的含義,所以中庸也可以被看作是中用。對于這一層面的中來說,主要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事物的發(fā)展要堅持適度性的原則。第二,對其進行引申,從而轉化成為固定中的原則。在儒家的思想中,世界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很容易發(fā)生變化的,同時也是過程上的一種集合。世界上的萬物都是從萌發(fā)到最終的滅亡,同時也是不斷發(fā)生變化的。且事物的發(fā)展也不是但層次的,而是立體化的發(fā)展,借助多種因素能夠發(fā)揮出作用。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也要避免以單一的方面來產生認識,而是要關注其積極的一面與消極的一面,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來進行研究,通過執(zhí)中的分析,以此來掌握好實際情況,最后也就可以采取合適的方法,來保證自身處于中的控制位置中,實現各個層面上的有效控制,就如同古代戰(zhàn)爭中,帥往往是坐鎮(zhèn)中軍,把握主動權的人,通過調動與及時調整,采取有效的方法來保證自身的勝利。所以說人們在處理事務時,往往按照一定的原則與價值取向來進行,且這一原則或是價值取向也是不能動搖的,是保證成功的的基礎,同時也是儒家思想的一種深層次延伸。在處理任何事務時,都要避免出現偏激與保守等問題,而是要執(zhí)中而行,不能沒有主見,只有真正中道而立,才能處于不敗的位置上。
中庸之道作為認識論與方法論,并不是單純的概念知識,而是一項不斷發(fā)生變化的概念。在處理事務時,也要做好思考與分析工作,把握好正確的方向,處于更高層次的中上。中庸并不等于是折衷主義,且折衷主義也不是沒有表露出自己的觀念,而是要將不同的觀念與思想等結合在一起的哲學理念。中庸意味著能力,能夠在特定的情況下主動的借助有效的手段來找出特定時間內所能夠獲取到的解決方案,所以說起并不是機械式的折衷,也不是有限意義上的節(jié)制。作為一種積極意義的處事方式,遵循這一方式也不意味著要獻身于原則,而是要采取觀望的態(tài)度。在儒家的思想中,就是反對折衷主義的,并認為折衷主義是對道德上的一種影響。
(四)道德標準
從儒家的角度上來說,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往往有著一個始終之點,同時欲望、渴求等會的滿足也是在恰當限度基礎上的,人們在考慮自身利益時也要綜合分析好其他人與社會上的利益,在滿足自身利益的基礎上來避免對他人的社會利益產生影響。在處理矛盾問題時,也要避免出現偏袒一方的現象,而是要秉公判斷。在這種方法下,能夠感受到來自其他人的尊重,這樣也就可以實現精神與情感上的和諧相處,在不同層次的欲望也可以得到滿足。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中,能夠提高人的社會適應性。中庸之道如同日常生活中人們對空氣的需求,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二、現代價值
(一)找準定位,實現和諧相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與變化,很容易讓人感受到所有事物都是相對的,只有變化才是絕對的,不論是從整個國家的角度上來說,還是從個人來講,運用正確的眼光來看待社會找準自己的定位,以此來實現國家的發(fā)展與自我的發(fā)展。就中國傳統的中庸思想來說,想要實現創(chuàng)新,就要挖掘出其中存在的積極思想,對生存與發(fā)展起到指導的作用。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信息量有了一定的在那個價,所以就要適應好時代的變化,避免出現畏縮不前等行為,而是要辯證的對現階段的社會進行分析,以此來確定出最終的奮斗目標。不論是過高還是過低,都要做好實時的轉變,當出現新的問題后,就要及時進行調整,制定出具體的行動方案,實現自我的目標。在面對異質文化時,就要做好堅持工作,確保處于中的狀態(tài)中,同時還要掌握好自己的文化本根,在有效取舍的基礎上來提升自身的精神層次,實現升華與超越。在復雜的社會發(fā)展中,就要正確的面對文化與信仰所帶來的沖擊。中庸之道所強調的就是不偏不倚,在自身文化價值觀的基礎上來尊重其他文化,實現價值觀上的追求目標,同時還要避免損害其他人的利益與價值,以此來實現繁榮的目標。中庸之道能夠處理好不同部門與地區(qū)之間的矛盾沖突,但是也不失為正確的原則。且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上,就要做好相互理解與研究工作,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來滿足發(fā)展的要求。
(二)理論基礎
國家在制定方針策略的過程中就要綜合分析好歷史環(huán)境以及制約因素等,從發(fā)展的角度上來制定出長遠的發(fā)展目標,這樣才能實現長久與穩(wěn)定的發(fā)展,才能保持團結與穩(wěn)定的繁榮。如果社會政策只能兼顧到一部分人的利益,那么也就很容易造成社會的動蕩,影響到長治久安。所以政府所執(zhí)行的國策就是中庸之道的展現。通過樹立起科學的發(fā)展觀,以此來關注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fā)展,處理好經濟增長與資源利用之間的關系,實現文明發(fā)展的目標??梢哉f其實綜合歷史與現實各方利益與影響社會發(fā)展的因素而制定出的執(zhí)中方案,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F階段中美國由于其有著強大的政治與軍事力量,所以推行了單邊主義,并不允許其他力量來對自身構成威脅。但是就我國來說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經濟政治力量已經逐漸提升,一些國家開始講我國的發(fā)展看作是對自身的潛在威脅,這樣也就出現了“中國威脅論”等思想。所以怎樣處理好這種問題,確保我國我國的發(fā)展能夠不受外界所影響就成為了發(fā)展中的重點,同時也展現出了中庸思想的理論。通過展現出和平崛起,以此來處理好存在的問題,以此來向世界宣告,中國并不是以武力為基礎的,中國的發(fā)展所帶來的是和平,而不是戰(zhàn)爭??梢哉f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能夠緩解好中國與其他國家中的矛盾,同時也可以實現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團結,從而為我國的快速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環(huán)境條件。中庸思想要高于妥協思想,所以就要綜合好各方利益,制定出實際可行的方案,以此來滿足各方的需求,實現共贏的目標。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時代的發(fā)展使得人們對欲望滿足的追求也在不斷提升,所以就要從自然的有效開采上出發(fā),處理好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同時也要解決好其中存在的問題,促進物質文明的發(fā)展,解決好沖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