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莎, 龐向東, 江 虹
(長江師范學院化學化工學院,武陵山片區(qū)綠色發(fā)展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重慶 408100)
蘋果酸具有改善記憶、預防老年性癡呆、有較高抗氧化性、抗惡性細胞增殖及化學防護的作用,還有利于氨基酸吸收,現已成為新一代食品酸味劑,并廣泛用于食品工業(yè)中。 蘋果中富含蘋果酸,在人體內具有重要代謝意義。目前,測定蘋果酸的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譜法[1 - 7]、氣相色譜法[8]、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9]、電化學法[10 - 11]及液-質聯用[12 - 13]等。高效液相色譜法和氣相色譜法,前處理較麻煩、且儀器偏貴,不易普及;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靈敏度不高;電化學法的重現性欠佳。本工作用近年新發(fā)展起來的瑞利光散射(RLS)技術來研究蘋果酸含量的檢測,尚未見相關文獻報道。實驗發(fā)現,在堿性溶液中,維多利亞藍B 可與蘋果酸作用使瑞利光散射顯著增強,且蘋果酸在一定的質量濃度范圍內,其質量濃度與體系的瑞利散射增強程度(ΔIRLS)呈線性關系。將該方法用于鮮蘋果中蘋果酸含量的測定,并與高效液相色譜法(GB/T5009,157-2003)對照,結果滿意。
F-2500型熒光分光光度計(日本,日立公司),測定狹縫5.0 nm;pHS-3C 精密酸度計(上海虹益儀器儀表有限公司)。
蘋果酸(MAA,上海麥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標準溶液:134.1 mg/L,冰箱4 ℃ 保存,用時用水稀釋100倍。維多利亞藍B(VIB,中國醫(yī)藥上?;瘜W試劑公司)溶液:1.0×10-4mol/L。Tris(三羥甲基氨基甲烷)-HCl緩沖溶液:pH=3.0~9.6的系列緩沖溶液(0.10 mol/L HCl和0.20 mol/L Tris溶液混合,用酸度計測定而配成)。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實驗用水為二次蒸鎦水。
準確加入3.0 mL 1.0×10-4mol/L 維多利亞藍B溶液于10 mL 具塞比色管中,再依次加入 1.0 mL pH=9.02的Tris-HCl緩沖溶液和適量的 1.341 mg/L 蘋果酸標準溶液或樣液,用水稀至刻度,搖勻,放置25 min后,在熒光光度計上以λex=λem=220 nm進行同步掃描,求出368 nm 波長處體系的RLS強度(IRLS)及試劑空白的RLS強度(I0),計算ΔIRLS。
圖1 蘋果酸與維多利亞藍B的RLS光譜Fig.1 RLS spectra of malic acid and vitoria blue B1.MAA(0.134 mg/L);2.VIB(3.0×10-5 mol/L);3-7.MAA(0.000,0.0671,0.134,0.201,0.268 mg/L)-VIB(3.0×10-5 mol/L);pH=9.02.
圖1表明:蘋果酸的RLS 十分微弱(曲線1),維多利亞藍B 較微弱(曲線2),而維多利亞藍B 的堿性溶液其RLS 顯著增強,并產生新的RLS光譜(曲線3)。當在曲線3溶液體系的基礎上加入不同濃度的蘋果酸標準溶液后,由于維多利亞藍B 是一種三苯甲烷類堿性染料,而蘋果酸(2-羥基丁二酸)羧酸上的H+離解后變成羧酸根離子,于是維多利亞藍B 與蘋果酸通過靜電引力結合生成二元離子締合物。生成的締合物的最大 RLS 峰位于368 nm,在此波長下RLS 強度隨著蘋果酸濃度的增大而增強,蘋果酸在一定質量濃度范圍內,與締合物 ΔIRLS呈良好的線性關系,故該方法可用于蘋果酸的定量分析。
2.2.1溶液pH值室溫下考察了不同pH 值的 Tris-HCl緩沖溶液對二元締合反應的影響。圖2表明:在pH=8.5~9.4 范圍內,締合物的 ΔIRLS值較大,靈敏度較高。實驗用pH=9.02 的Tris-HCl緩沖溶液,適宜用量為1.0 mL。
2.2.2維多利亞藍B溶液的濃度室溫下考察了不同濃度的維多利亞藍B 溶液對二元締合反應的影響。圖3表明:當維多利亞藍B 溶液的濃度在(2.5~3.5)×10-5mol/L 范圍內時,締合物的 ΔIRLS較大,在此范圍外,維多利亞藍B 的濃度過大或過小時,ΔIRLS均會降低。原因是:當維多利亞藍B 溶液濃度過大時,其自身的聚集作用會使RLS 減弱,當維多利亞藍B 溶液濃度過小時,因反應不完全,也會使RLS 減弱。故實驗用3.0 mL 1.0×10-4mol/L維多利亞藍B 溶液。
圖2 pH值的影響Fig.2 Effect of buffer pH on ΔIRLSMAA:0.134 mg/L;VIB:3.0×10-5 mol/L.
圖3 維多利亞藍B溶液濃度的影響Fig.3 Effect of concentration of vitoria blue B on ΔIRLSMAA:0.134 mg/L;pH=9.02.
2.2.3試劑的加入順序室溫下考察了1.2節(jié)中的各試劑在不同加入順序時對二元締合反應的影響。結果表明:按實驗方法中的加入順序為最佳,此時締合物的 ΔIRLS相對較大,靈敏度較高。實驗按最佳加入順序進行。
考察了368 nm 波長處,反應時間對二元締合反應的影響。結果表明:蘋果酸與維多利亞藍B的反應在25 min 內即可完全,穩(wěn)定時間至少1.5 h。實驗選在 25 min后測定。
按實驗方法配制蘋果酸的標準系列溶液并掃描RLS光譜,制作工作曲線(圖4)。該方法的一元線性回歸方程為:ΔIRLS= 6.1983+5200c(mg/L),相關系數r=0.9998,線性范圍為0.002~0.27 mg/L,檢出限為0.0018 mg/L(n=11)。
圖4 標準曲線Fig.4 Calibration curveVIB:3.0×10-5 mol/L;pH=9.02.
分別取1#~3#重慶不同市場市售蘋果多個,削皮,去核,榨汁并攪勻,準確稱取1#果汁14.2325 g,2#果汁 13.4632 g 和3#果汁 12.5754 g,過濾,濾液分別置于1 000 mL容量瓶中,用水定容。然后移取各定容液10 mL 分別置于1 000 mL 容量瓶中,用水定容至刻度,搖勻,即得待測液。
取上述待測樣液 1#~2#各2.0 mL,3#3.0 mL,分別置于10 mL 具塞比色管中,按實驗方法加入其它試劑溶液,各平行配制5份。同時做加標回收試驗(n=5)。由標準曲線或回歸方程可求得待測樣液中蘋果酸的含量,從而可求得蘋果樣中蘋果酸的含量,測定結果與高效液相色譜(HPLC)法(GB/T 5009.157-2003)對照,結果見表1。
表1 樣品分析結果及回收試驗(n=5)
用維多利亞藍B 作探針的瑞利光散射技術,可以快速測定鮮蘋果中蘋果酸的含量。方法簡便,有高的靈敏度和好的選擇性,線性范圍較寬,樣品處理簡單、安全,測定結果與國家標準方法基本一致,可用于蘋果中蘋果酸的快速測定。
參考文獻:
[1] CHEN X M,DAI X P,DONG X L.Journal of Analytical Science(陳向明,代現平,董秀麗.分析科學學報),2011,27(3):336.
[2] YU M,RUAN C J,LI H,et al.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于淼,阮成江,李賀,等.食品工業(yè)科技),2016,37(10):77.
[3] ZHANG E Z,CUI S F,XIN M,et al.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張娥珍,崔素芬,辛明,等.食品科技),2014,39(3):276.
[4] XU X J,QU Z,HE B J,et al.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徐秀娟,屈展,何保江,等.河南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6(4):107.
[5] LIU R S,YIN H L,LIANG Z J.The Food Industry(劉瑞山,尹海麗,梁治軍.食品工業(yè)),2014,35(6):254.
[6] LIU S L,GUO Y S,XU K X,et al.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劉書來,郭元帥,許凱希,等.食品與發(fā)酵工業(yè)),2015,41(10):135.
[7] SUN Q,XIE R J,DENG L,et al.Food Science(孫琦,謝讓金,鄧 烈,等.食品科學),2015,36(6):124.
[8] ZHANG X,LIU Z H,YANG G Y,et al.Journal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張霞,劉志華,楊光宇,等.分析測試學報),2014,33(5):545.
[9] NIU J G,LIANG X J,LIU X,et al.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hemistry(牛金剛,梁曉靜,劉霞,等.應用化學),2010,27(3):342.
[10] CHEN Y M,GUO L H.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9,21(3):373.
[11] FRANCO M,FRANCESCO B,GABRIELE F.Microchemical Journal,2007,87(1):81.
[12] HUANG S Q,LIU X X,ZHANG H,et al.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黃思棋,劉曉雪,張華,等.食品科技),2016,41(1):275.
[13] LIU X X,ZHANG H,ZHANG Z F,et al.The Food Industry(劉曉雪,張華,張志豐,等.食品工業(yè)),2016,37(5):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