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建霞
“哆啰啰,哆啰啰,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做窩?!?/p>
相信每一個80后,對寒號鳥的這句臺詞都印象深刻。寒號鳥的懶惰,寒號鳥的借口,以及寒號鳥最終被凍死的結局都在告誡著我們不能懶惰,不能得過且過。但是寒號鳥究竟長什么樣呢?我沒有深究過,二十多年來,我一直憑直覺猜測,寒號鳥就是一種鳥。
當我拿到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后,發(fā)現(xiàn)目錄里有《寒號鳥》這篇課文,十分驚喜。小時候喜歡的課文又回到了教材里,我能把這篇課文再講給我的學生聽,不能不說是一種幸福。我翻到這篇課文,津津有味地讀起來。又是那句“哆啰啰,哆啰啰,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做窩”,真是又可憐又可笑。
忽然,我的目光被占據半個版面的插畫吸引了。插畫右邊畫著一只叼著枯草飛走的喜鵲,插畫左邊是“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縫,寒號鳥就把這道縫當作自己的窩”,畫面內容和課文第一自然段完全吻合。只是畫面中,石崖里的分明不是鳥呀,難道這只連羽毛都沒有的、長得像松鼠一樣的動物是我懷念了二十多年的寒號鳥?我奇怪,驚訝,困惑,不解。
拿起手機,我搜索了“寒號鳥”,找到了答案。原來在真實的動物世界里,存在著一種叫“復齒鼯鼠”的動物,也叫寒號鳥,是嚙齒類動物,棲息于海拔1200米左右的針闊混交林,在高大的喬木樹上或陡峭的巖壁裂隙石穴里筑巢。原來這復齒鼯鼠才是故事中寒號鳥的原型;原來真有這樣的動物,而且和插畫一模一樣;原來寒號鳥真的不是鳥。我這二十多年來都對寒號鳥存在著誤會啊!
我久久地凝視著統(tǒng)編教材的這幅插畫。合上書后,教材里一幅幅精美的插畫都浮現(xiàn)于腦海:從一年級上冊開篇關于五十六個民族小朋友上學的大氣美圖,到《天地人》一課中飄逸深遠的中國水墨畫,從《小蝸牛》課后練習中幫助學生識字的插畫,到《小蝌蚪找媽媽》課后練習中幫助學生了解故事梗概的配圖……統(tǒng)編教材的插畫不簡單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一學段的學段目標與內容中明確指出“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面對如此精心設計的插畫,面對如此簡潔方便的教學資源,教師該如何加以利用呢?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借助課本的插畫,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在執(zhí)教《難忘的潑水節(jié)》(二年級上冊)一課時,教師出示插畫,讓學生說一說圖片畫的是什么,以此走近周總理,走進潑水節(jié)。在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之后,再讓學生看看插畫,從課文中找出描寫周總理樣子的句子讀一讀。這也是課后練習明確要求的??梢娋幷咴谠O計教材時對如何使用插畫也深思熟慮過。
語文教學注重積累背誦。在課堂的背誦環(huán)節(jié),教師也可以借助插畫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比如《小兒垂釣》(二年級上冊)的插畫就畫面感極強。圖中蓬頭稚子頭也不回地朝路人擺擺手,生怕魚兒被嚇跑。在指導學生背誦的時候,教師可以抓住插畫的細節(jié)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記憶背誦。
插畫和課文內容是相互應和的。插畫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助于對插畫的進一步觀察。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一篇課文就告訴我們插畫的重要價值及重要作用。學生通過三幅插畫,可以知道故事的主要內容和小蝌蚪的變化過程。而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以及對插畫的觀察,最后都集中體現(xiàn)在了課后練習中。課后練習明確要求學生先按順序把相關的圖片連起來,再講一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在執(zhí)教《樹》(二年級上冊)一課時,教師通常會讓學生找一找課文介紹了哪些樹木。如果學生對“松柏”不了解,在剛開始會以為只介紹了十種樹木。但是插畫上總共有十一種樹。反復讀課文和仔細觀察插畫后,學生就能夠將每種樹木指認出來,并了解每種樹木的特點。
統(tǒng)編教材非常重視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在設計插畫時也考慮到了它提高學生語用能力的作用。如《植物媽媽有辦法》(二年級上冊)一課,教材不僅配有文中提及的植物的插畫,還在課后練習中專門畫了柳樹等植物,請學生選用圖中的詞語,仿照課文說一說。這樣的設計讓學生言而有物,對提高說話能力很有幫助。
除了看圖說話,看圖講故事的能力也要開始培養(yǎng)??谡Z交際《看圖講故事》(二年級上冊)就要求學生能講清楚圖意,要求其他學生通過認真聽能知道別人講的是哪幅圖的內容。這一點在《小蝌蚪找媽媽》中也有所體現(xiàn)。
統(tǒng)編教材的插畫精美,教師對插畫的利用也要到位。在信息時代,我們可以找到的資源數(shù)不勝數(shù),但是教材中的寒號鳥再次提醒我,教材才是語文教學的窩。利用好教材中的資源,上好每一堂課,讓學生有收獲有成長,寒號鳥的春天才會來到。
(浙江省杭州市長河小學白馬湖校區(qū) 31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