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博仁 張佳寧
[摘 要]高校學生組織是高校改革、建設、發(fā)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從總體上看,高校學生組織大體趨勢呈現向良好發(fā)展的趨勢,但依然存在一些制約高校學生組織發(fā)展的問題。本文依據管理學原理中組織結構、組織文化的內容,以公共管理學院學生組織為例,簡單分析學生組織在發(fā)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根據問題提出適當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學生組織;組織結構;組織文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06.095
[中圖分類號]D4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8)06-0-03
高校學生組織是高校組織系統(tǒng)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的群眾性組織,是高校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實現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組織者和踐行者。高校學生組織大體指,各高校的學生會、研究生會、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等各類學生組織,其具備豐富學生校園生活、培養(yǎng)學生興趣愛好等重要作用。而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例,學生組織與社團相互區(qū)分,學生組織擁有更加嚴密的組織結構與組織紀律性。社團則是由同學興趣愛好相同而組建的興趣組織,其組織結構與組織紀律性較差,因此,本文僅以學生組織作為討論、分析對象。為了提高分析對象的準確性,本文選取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4個學生組織作為討論、分析的對象。
1 高校學生組織概述
1.1 高校學生組織
1.1.1 概念界定
高校學生組織是各大院校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意愿而組成的,為學校、學院和學生服務的團體,在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1.2 高校學生組織現狀
高校擴招使高校學生組織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同時,學生組織的類型日益增多,開展活動的內容、形式也不斷豐富,出現了網絡社團增多、跨?;顒釉龆?、與社會聯系增多等新情況和新趨勢。有的高校已成立學生社團聯合會,形成了統(tǒng)一領導、部門管理、專業(yè)指導、集中與民主的雙向結合的組織管理模式,學生組織的活動也具有計劃性、協(xié)調性、實效性。但大學生社團在建設中存在管理不夠規(guī)范、硬件條件較差、發(fā)展不平衡等問題。還存在學生組織的成員壓力大,工作與活動不夠專心、穩(wěn)定;學生組織人員流動性大,更新頻繁;學生組織的資源匱乏、十分緊缺;學校對學生組織的指導、管理缺乏足夠的重視等問題。
1.1.3 學生組織工作經歷對學生的積極影響
學生工作經歷增強了學生“社會過程”的認知和體驗,影響了學生的心理社會發(fā)展,從而有效調節(jié)了自身行為,以適應外部社會的規(guī)則。周華麗 等對大學生社會化發(fā)展影響因素的調查發(fā)現,擔任過干部的學生,在大學期間的社會化能力提升顯著高于非干部學生。學生組織工作經歷對大學生發(fā)展的影響,還體現在與能力密切相關的其他經歷,如就業(yè)。
1.2 高校學生組織的組織結構
1.2.1 概念界定
組織結構是指,為了實現組織的目標,經過組織設計形成的組織內部各個部門、各個層次之間固定的排列方式,即組織內部的構成方式。
1.2.2 高校學生組織結構現狀
倪煒 等提出了以企業(yè)管理模式為藍本,建設學生組織。在高校學生組織的管理中運用“項目管理制”、表格化的知識管理體系和完善的激勵反饋機制,可提高學生組織運行效率。高校學生組織結構普遍科層化、政治化。由于歷史、政治等原因的影響,我國的大學組織結構中一直存在“行政權力主導化”的管理模式,行政權力為主、學術權力為輔的大學管理觀念根深蒂固。同時,高校學生組織管理多呈現多頭管理、交叉管理的狀態(tài);且學校職能部門設置較為細致,部門職責交叉,權責不清;職能部門之間缺乏橫向溝通,難以形成合力;只完成了部門任務,忽視了學校組織的整體發(fā)展,管理效率低。
1.3 高校學生組織文化
1.3.1 概念界定
高校學生組織文化是指,高校學生組織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且能夠推動組織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價值觀念、團隊意識、行為規(guī)范和思維模式的總和。
1.3.2 高校學生組織文化的作用
漆賢成認為,校學生組織文化是學生組織的靈魂,對學生組織的長遠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高校學生組織文化建設,對完善組織管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具有促進作用。積極的內部作用包括目標導向作用、約束教育作用、團結凝聚作用和激勵振奮作用;而積極的外部作用包括協(xié)調外部關系、獲得外部支持和贏得外部聲譽。
1.3.3 高校學生組織文化現狀
高校學生組織文化建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處于很被動的局面。大多數高校學生組織并沒有把文化建設作為組織發(fā)展的重點工作之一,認為它是組織可有可無的事情,沒有文化建設,組織同樣能夠照常運轉。
2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學生組織
2.1 學生黨總支
公共管理學院學生黨總支是在學院黨委領導下的一級學生黨組織,也是學院各學生黨支部的上級黨組織。其在學院黨委的領導下,依照院學生黨總支書記班子的安排,貫徹執(zhí)行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協(xié)助做好學生黨支部建設、學生黨員發(fā)展、學生黨員管理、學生黨員教育、學校學院兩級黨校和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通過規(guī)范學生黨建工作、創(chuàng)新黨建工作新機制、打造黨建工作新品牌,不斷增強黨組織在學生中的影響力和凝聚力,逐步實現學生黨員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目標。
2.2 分團委
分團委秉承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宗旨;積極促進學生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通過各種正常渠道,反映同學的意見、建議和要求;參與涉及學生的學院事務的民主管理,協(xié)助學院解決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遇到的實際問題,維護學生的正當利益;發(fā)展同各個兄弟學院團委的來往與合作,加強學生與外界的交流。
2.3 團委學生會
公共管理學院團委學生會是在院團委領導下的全院學生的群眾性組織,是全院學生利益的忠實代表,以服務全院學生為宗旨,是學院與學院聯系廣大同學的橋梁和紐帶。團委學生會具有自我服務、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職能,承擔學院內大部分的學生活動,是各項活動的組織者和籌辦者。
2.4 公共管理學院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秉承“以奉獻揚青春,與社會同進步”的宗旨,堅持“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志愿精神,開展多項志愿服務活動,為本學院乃至全校學生提供了一個“奉獻善良愛心、展示青春才華、進行社會實踐”的廣闊舞臺。
3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學生組織發(fā)展現狀
3.1 學生組織取得的成績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4個學生組織,在學院黨委、團委的領導下,十余年來呈現了蓬勃的生命力與高昂的競爭力。4個學生組織各司其職,能夠很好地完成學院安排的各種任務,并獲得較高的成就與贊譽。科層制作為4個學生組織最主要的組織結構,發(fā)揮了較大的作用。
科層制是由馬克思·韋伯提出的,是指一種行政管理體制,是由訓練有素的專業(yè)人員依照既定規(guī)則持續(xù)運作的行為模式。4個學生組織的組織結構,較為完美地體現了科層制的思想。例如,4個組織依據不同的工作需求劃分了不同的職能部門,其中部門負責人具有與部門職責相匹配的技術與能力;4個組織都設置書記團、主席團、會長團等,且設置機構領導下的職能部門,職能部門負責人領導其部門內部的干事,確立了相應的權威性;4個組織在建立伊始,便確立了組織內部的章程,且在不斷的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在人員流動時不斷地貫徹其章程;其書記、主席、會長等與部門負責人,部門負責人與干事之間,可能會有私交甚好的現象,但在工作時依然以工作為先,不會因為私人關系而放棄工作;在部門負責人換屆時,機構都會考察所有候選人,了解其能力與責任心等,使之能較好地履行該部門的責任,實現量才選用。因為做到了科層制的具體要求,4個組織正在有條不紊的發(fā)展,但在發(fā)展中依然存在些許問題。
3.2 學生組織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
3.2.1 科層制形式化問題
科層制恪守的規(guī)章制度,嚴格規(guī)定了每個機構、每一層級的管轄范圍及權力分布,故在它的管理運作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形式化、非人格化和程序化。4個學生組織的層級設置以年級為標準,從管理學原理上看是不太合理的,但學校的特殊性使這一標準具備一定的合理性,使之沿用至今。另外,4個組織之間因為沒有統(tǒng)籌、隸屬關系,從級別上來說,4個組織是平行的,在各自的職務范圍內互不干涉。當出現需要4個組織一起組織活動時,4個組織之間的協(xié)調等都會出現一定的問題與爭論,沒有科學合理的統(tǒng)一調度,影響了任務高效合理的開展與進行。
3.2.2 部分組織成員沒有組織認同感,缺乏一定的組織文化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大學再也不像以前的“象牙塔”一般缺少與外界的交流,而是與外界的交流日漸緊密。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大學生參與學生組織的目的日益功利化,不利于其產生對該組織的認同感。另外,功利化的組織目標如果沒有正確、合理的引導,將會導致學生組織發(fā)展走上歧途,不利于學生組織的健康發(fā)展。
3.2.3 學生組織不是學生的唯一選擇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大環(huán)境的變化,現今的高校學生會面臨更多、更廣的選擇,在參加學生組織還是從事其他活動都可以增強其綜合能力的情形下,他們會更加理性地根據自身發(fā)展的特點去思考,最后做出選擇。因此,在大學生的眼中,學生組織只是一個可以讓他們獲得課堂外的知識和能力得到提高的途徑之一,而不是唯一。
4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學生組織的發(fā)展對策
4.1 優(yōu)化學生組織結構,建立完善的統(tǒng)一調度機制
在4個學生組織之上設置一個臨時統(tǒng)籌機構,以進行統(tǒng)一的調度與任務分配。臨時指揮機構的負責人由教師擔任,4個學生組織負責人進行協(xié)助。同時,4個組織之間應加強互相之間的交流與聯系,相同的職能部門可進行活動籌辦經驗交流,或者與組織相關的團隊熔煉活動,以加強4個組織之間的了解與認同,以方便日后通力協(xié)作時能夠達成良好的共識,圓滿完成任務。
4.2 加強組織成員認同感,貫徹組織文化
高校學生組織是實現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組織者和踐行者,4個學生組織應貫徹為同學服務的精神,提倡服務精神作為組織文化。同時,要強調團結協(xié)作精神,團隊精神容易激發(fā)組織成員的群體意識,為實現共同的價值觀而團結奮斗。且培養(yǎng)組織成員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是提高組織凝聚力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增強組織成員對組織的認同感,有利于貫徹組織文化。
4.3 設置適當的激勵機制,保留優(yōu)秀人才
激勵因素對促進學生組織成員工作具有重要作用,設置合理的激勵機制,以從一定程度上提高優(yōu)秀學生工作人才的保留率,推動4個學生組織蓬勃發(fā)展。
主要參考文獻
[1]黃平.高校學生組織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yè),2010(32).
[2]邊婧,宗彪.淺議高校學生組織文化建設[J].科技信息,2008(27).
[3]寇家慶,閆珍妮,林時堯.高校學生組織新型組織結構設計研究[J].現代企業(yè)教育,2014(10).
[4]漆賢成.淺析高校學生組織文化的作用[J].科教文匯,2009(5).
[5]馬昭.如何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組織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山東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