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興力,湯志偉,王向鵬,王永剛,王進昆,楊智勇
(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云南 昆明 650031)
●專題—微課在醫(yī)學教學中的應用
微課在神經外科臨床理論教學中的應用
鄧興力,湯志偉,王向鵬,王永剛,王進昆,楊智勇
(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云南 昆明 650031)
目的:探討微課在神經外科理論教學中的應用及效果。方法:選取2016學年我校神經外科理論課的本科生156人隨機分為兩組,每組78人,實驗組在教學中引入微課;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課程結束后,通過問卷調查和理論測試評估教學效果。結果:問卷調查和理論測試均表明實驗組教學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神經外科臨床理論教學中應用微課能較好地解決神經外科內容枯燥繁雜、抽象難懂等問題,同時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習效果。
神經外科;微課;教學方法;教學效果
10.3969/j.issn.1002-1701.2018.01.006
神經外科學作為一門外科學的重要分支學科,因其教學內容廣泛、學科基礎復雜、概念抽象、專科性強等特點而被公認為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1]。加之其為外科學的非主干課程,內容繁多而課時有限,因而講授難度大,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難以將知識點與臨床實際聯(lián)系,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其內容,進而望而卻步、喪失學習信心。如何在較短的課時內讓學生對神經外科基礎知識有一個比較全面、直觀的了解,進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目前神經外科教學的難題。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微課可將課堂教學很好地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在保證教學的完整性和連續(xù)性的同時有效實現(xiàn)減負增效[2]。本研究將微課這一全新的教學手段應用于神經外科理論教學中,通過問卷調查和理論測試評估其教學效果,為開展以微課為基礎的翻轉課堂教學改革提供經驗。
將 2016 學年我校教學的在本科生156人隨機分為微課教學組(實驗組)和傳統(tǒng)教學組(對照組),各78人,其中實驗組男47名,女31名;平均年齡(21.2±0.3)歲。對照組男43名,女35名;平均年齡(21.1±0.4)歲。在神經外科理論教學中實驗組引入微課,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由教研室主任、教學秘書統(tǒng)一組織教師授課。兩組學生的性別、年齡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教學方法。實驗組引入微課程,具體包括以下步驟:將神經外科理論課中的顱內壓增高和腦疝、顱腦損傷的重點、難點內容通過軟件制作微課視頻,視頻內容包括:顱腦、動眼神經的解剖,顱內壓、腦疝、顱內血腫、硬膜外、硬膜下血腫等概念以及腦室穿刺、去骨瓣減壓術等知識點,視頻時間在5min左右。通過微信群或QQ群將微課視頻上傳至手機,供學生隨時隨地觀看學習。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
2.評價方法。神經外科理論教學結束后,通過問卷調查、理論考核評價教學效果。問卷內容包括學生對于課程的自主學習能動性(33分)、學習興趣(33分)和學習效率滿意度(34分),滿分 100 分。理論測試依第8版《外科學》教材神經外科部分內容,采用卷面考試的形式,滿分 100 分。
在神經外科理論教學引入微課后,學生的學習自主能動性和學習興趣明顯提高,能夠提出很多問題,并積極參與討論,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對于課程的自主學習能動性、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外,實驗組神經外科理論考核成績也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兩組學生問卷調查分析情況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兩組學生理論考核成績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與其他臨床專業(yè)課一樣,神經外科不僅有本學科自己的體系,而且與基礎醫(yī)學(如神經解剖學、神經生理學、神經病理學)、臨床醫(yī)學橋梁課(如神經影像學)和其他臨床醫(yī)學專業(yè)課(如外科手術學、神經病學、眼科學、耳鼻喉科學)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1]。由于神經系統(tǒng)解剖結構不易辨別,學生普遍認為神經系統(tǒng)抽象難懂,在學習過程中很難建立系統(tǒng)、完整、立體的神經網絡概念[3]。在長期教學探索中,發(fā)現(xiàn),神經外科學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一多兩難”:“一多”即:教學內容多,神經系統(tǒng)內容龐雜、解剖復雜而抽象;“兩難”即:理論知識抽象,學生難以理解;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臨床癥狀初學者難以理解和掌握[4]。加之神經外科理論課教學僅不到10個學時,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實習效率,是教師面臨的難題。
微課是教師利用視頻記錄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所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微課有自己的獨特特點:(1)教學時間短,微視頻一般不超過 10 min,學生易于接受;(2)闡述某一個特定的知識點,學生容易掌握和記憶,滿足個性化學習或教學;(3)通過微信、QQ等現(xiàn)代通訊手段的傳播和互動,從而實現(xiàn)人人參與、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的真正意義的互動學習[5-8]。
傳統(tǒng)教學過程通常包括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兩個階段。知識傳授即教師在課堂中的講授,知識內化則需要學生通過課后作業(yè)、操作或者實踐來完成[9]。微課引入神經外科教學可成功將神經外科復雜的問題分解,通過制作重點、難點概念的微課視頻,形象、生動地向學生展示神經外科不同典型疾病的臨床特點,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此外,應用微課這一新的教學手段,優(yōu)化教學方法,可使課堂學習與自主學習相結合,從而激發(fā)醫(yī)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并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
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在神經外科學教學中實施微課教學,能夠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和信息素養(yǎng)的提升,并且可以鼓勵學生在網絡中對知識點進行資源檢索。微課的實踐帶來了教育理念的轉變,給神經外科學等醫(yī)學理論課的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該模式有利于加強醫(yī)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及興趣。
[參考文獻]
[1]王 浩,劉東遠,楊 俊,等.“以器官系統(tǒng)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臨床神經外科教學中的應用[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7(2):54-56.
[2]李金政,賴 星.淺談微課在臨床醫(yī)學實習教學中的發(fā)展[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7(10):1583-1585.
[3]劉 旭,汪 昕.多媒體在神經科解剖教學中的應用[J].大學教育,2016(5):150-151.
[4]呂 健.關于當前神經外科臨床教學中幾個問題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09(1):96-98.
[5]王紅麗,李可勝,唐云云,等.“微課”與Webquest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醫(yī)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4,(10):12-13.
[6]黃建軍,郭紹青.論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fā)[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3,23(5):31-35.
[7]李玉平.微課程一走向簡單的學習[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1):15-l9.
[8]許衛(wèi)中,寧玉文,許 浩,等.醫(yī)學微型學習資源設計與應用研究[J].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12,26(3):258-261.
[9]張 凡.CBL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神經外科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13-14.
Usingmicro-lecturesinthetheoreticalsessionsofneurosurgery
Deng Xingli,Tang Zhiwei,Wang Xiangpeng,et al
(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KunmingMedicalUniversity,Kunming650031,Yunnan,China)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 of micro-lectures in neurosurgery theory and education.Method:156 year 2016 undergraduates took part i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After the course,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teaching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theoretical tests.Results:Both questionnaire and theoretical test showed that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s:The application of micro-lectures in clinical teaching of neurosurgery can solve the boring and complicated problems,improvement the enthusiasm and learning effects of students.
neurosurgery; micro-lecture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effect
2017-08
佟 琳,女,碩士研究生,副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重癥醫(yī)學臨床與教學。
2015年廣東省教育廳臨床教學基地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研究成果(2015JDB072);2016年廣東醫(yī)科大學教育教學研究課題(重點項目)。
G642.4
A
1002-1701(2018)01-0012-02
2017-06
鄧興力,男,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神經外科臨床與教學工作。
昆明醫(yī)科大學校級課改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