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英華,胡俊青,王阿梅
(1.浙江金華廣福腫瘤醫(yī)院,浙江 金華 321000;2金華市中心醫(yī)院,浙江 金華 321000;3.杭州艾迪康醫(yī)學檢驗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3)
●臨床研究
紅細胞檢測在腎性貧血中的臨床價值分析
胡英華1,胡俊青2,王阿梅3
(1.浙江金華廣福腫瘤醫(yī)院,浙江 金華 321000;2金華市中心醫(yī)院,浙江 金華 321000;
3.杭州艾迪康醫(yī)學檢驗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3)
目的:對紅細胞檢測在腎性貧血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方法:研究參與對象為100例腎性貧血患者,均為我院2016年1月份到2017年6月份收治,設為實驗組。同期抽取100例非腎性貧血患者設為對照組。對兩組患者的紅細胞以及網織紅細胞情況進行檢測,并對相關指標進行記錄、分析和比較。結果:實驗組的Hb、LFR與對照組比較相對較高,差異顯示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的RET、RET#、IRF、MFR以及HFR與對照組比較相對較低,差異顯示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的MCV、MCH與對照組比較相對較高,差異顯示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患者的HCT、MGHG、RDW-SD以及RDW-CV差異不明顯,P>0.05。結論:腎性貧血患者血液紅細胞以及網織紅細胞與非腎性貧血患者存在明顯差異,因此加強對患者紅細胞的檢測,有利于辨別患者的貧血類型。
紅細胞檢測;腎性貧血;網織紅細胞;臨床價值
10.3969/j.issn.1002-1701.2018.01.075
慢性腎病是常見臨床疾病,主要因促紅細胞生成素分泌不足以及血液中毒性物質殘留,導致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降低鐵、葉酸的含量,繼而出現腎性貧血[1-2]。腎性貧血是常見的貧血類型,其與缺鐵性貧血以及慢性貧血在臨床上容易混淆。我院就紅細胞檢測在腎性貧血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研究,報道如下。
研究參與對象為100例腎性貧血患者,均為我院2016年1月份到2017年6月份收治,設為實驗組。其中男性患者有55例,女性患者有45例。年齡為19-77(44.2±1.2)歲。同期抽取100例非腎性貧血患者設為對照組。其中男性患者有54例,女性患者有46例。年齡為20-78(45.5±1.1)歲。兩組患者基線數據(性別、年齡)相仿,差異顯示P>0.05,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實施紅細胞檢測,抽取患者靜脈血液,采集量為2毫升,置入EDTA-2K真空管來回顛倒6-8次,混合后在2小時內送至檢驗科檢驗,設備選擇血球BC-6800,對患者血液標本進行檢測,選擇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用質控物。
對兩組患者的網織紅細胞參數進行記錄,包括Hb、網織紅細胞百分比(RET%)、網織紅細胞絕對值(RET#)、未成熟網織紅細胞指數(IRF)、低散射網織紅細胞百分比(LFR)、中散射網織紅細胞百分比(MFR)、高散射網織紅細胞百分比(HFR)等。對兩組患者的紅細胞參數進行記錄,包括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RBC、紅細胞壓積(HCT)、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標準差(RDW-SD)、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變異系數(RDW-CV)等。
研究數據均錄入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軟件選擇SPSS 19.0,計數資料行χ2檢驗且以率為描述形式;計量資料行t檢驗且以均數±標準差為描述形式。數據差異顯示P值低于0.05,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的Hb、LFR與對照組比較相對較高,差異顯示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的RET、RET#、IRF、MFR以及HFR與對照組比較相對較低,差異顯示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網織紅細胞參數比較
實驗組的MCV、MCH與對照組比較相對較高,差異顯示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患者的HCT、MGHG、RDW-SD以及RDW-CV差異不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液紅細胞參數比較
腎性貧血是一種常見的貧血類型,主要因一系列因素導致的促紅細胞生成素不足或者紅細胞或者紅細胞生成以及代謝受到毒性物質影響所致,臨床上容易誤診為慢性貧血[3]。
網織紅細胞參數與機體內紅細胞增生情況以及更新速度聯系密切,且還可反映出現患者骨髓造血功能細胞動力學情況。對于紅細胞破壞嚴重的貧血患者,網織紅細胞參數變化明顯[4]。同時,腎性貧血患者慢性腎功能較弱,腎臟結構以及腎臟功能存在變化,導致促紅細胞生成素減少,血液紅細胞無法進入外周血液循環(huán),導致紅細胞參數出現變化[5]。
我院研究得出,實驗組的網織紅細胞參數Hb、LFR、RET、RET#、IRF、MFR以及HFR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明顯,實驗組的紅細胞參數MCV、MCH與對照組差異明顯。可見,腎性貧血患者實施紅細胞檢測,對患者的病情診治有積極意義,可為醫(yī)師的臨床診斷提供更多依據,值得推薦。
[參考文獻]
[1]杜 雨.腎性貧血患者血液紅細胞及網織紅細胞參數臨床檢驗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4):174.
[2]戴學慶,蔡守兵.網織紅胞多參數分析對腎性貧血患者治療的應用價值[J].現代檢驗醫(yī)學雜志,2017,32(2):146-148.
[3]王 星,任春云,金明超,等.新紅細胞參數在缺鐵性貧血中的臨床診斷價值[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5(4):464-465.
[4]華恩龍.紅細胞檢測對腎性貧血的診斷[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5,16(1):28.
[5]程 欣.腎性貧血50例血液檢驗分析及臨床意義[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3,20(9):989-990.
2017-02
應碧偉,男,本科,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CT、MRI診斷。
2014年寧波市科技立項項目(項目編號:2014C50073)。
R556
A
1002-1701(2018)01-0143-02
2017-08
胡英華,女,本科,主管技師,從事臨床檢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