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摘 要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戶通過退出宅基地來滿足日益提高的經濟收入及改善居住環(huán)境對資產性收益需求成為農戶的現(xiàn)實選擇,宅基地資源資產化成為一種趨勢。在耕地保護等政策限制下,滿足高速增長的城市建設用地需求,成為農村宅基地內部挖掘的巨大動力。但在現(xiàn)實中,由于宅基地退出機制的缺失,農村宅基地退出效果并不明顯,反而出現(xiàn)城市化過程中農村人口減少與農村宅基地增加的悖論,農村宅基地閑置低效利用問題嚴重,西部地區(qū)甚至大量出現(xiàn)“空心村”。這要求通過分析經濟新常態(tài)對宅基地退出的要求,從公平和效率的角度出發(fā),研究出合理的農村宅基地退出機制,并提出保證宅基地有效退出的合理化建議和有效措施。
關鍵詞 新常態(tài);農村宅基地;退出機制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09.036
農村宅基地制度為農村的穩(wěn)定發(fā)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但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腳步的不斷推進和城市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現(xiàn)有的宅基地制度已經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城市不斷擴張,占用耕地的情況時有發(fā)生,這直接威脅了糧食的安全。同時,農村城市務工人員的數(shù)量越來越多,這導致產生了大量的農村空房,宅基地的利用率偏低。目前針對上述問題,主要有以下途徑來解決,1)宅基地流轉,它可以增加靠近城市郊區(qū)農民的收益,但難以增加廣大農民的財產收入,還有可能加大農民的貧富差距。2)宅基地退出機制,因為具有盤活農村宅基地資源、為城市發(fā)展提供空間、緩解城鄉(xiāng)用地緊張的功能,因此成為當前農村宅基地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1-2]。在宅基退出機制的研究中,都太過注重對單方面的研究,缺乏系統(tǒng)性的研究,這導致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問題較多,無法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也無法保障退出機制的效率。因此,有必要對農村宅基地退出機制做更深一步的研究。
1 經濟新常態(tài)下農村宅基地退出的要求
宅基地制度改革事關我國全體農民的利益,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團結穩(wěn)定,如果制度改革大范圍失敗,將會對社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過分注重速度和數(shù)量,必定會給一部分農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這會加重他們的生活負擔,在社會上造成惡劣的影響。為此,在經濟新常態(tài)下,宅基地退出應循序漸進地進行,穩(wěn)步實施,避免操之過急所帶來的各種問題。
農村宅基地退出機制是一件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事情。在宅基地退出和整理時,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不僅要做大量的廢舊房屋拆遷工作,還要進行住宅的新建,如果整個過程沒有進行合理的規(guī)劃,就有可能造成大量資金的浪費,讓農民的經濟利益難以得到保證,也很難保證農民獲得稱心滿意的居住環(huán)境[3]。
在宅基地退出的過程中,牽涉的問題很多,如宅基的退出方式、退出補償、整理后收益分配、對承包地的調整等問題。在城鎮(zhèn)的安置中,還要涉及戶籍制度、城鄉(xiāng)社會保障和就業(yè)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往往比較復雜,如果沒有獲得很好的政策支持和政策引導,宅基地退出在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也會困難重重,在辦理各種手續(xù)時,也會受到各種阻礙。因此,有必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退出機制配套政策。
在宅基地退出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公平和公正的原則,使每個農民的利益都得到保障。宅基地的退出,要建立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給予農民充分選擇的權利,并將退出獲得的利益,充分返還給農民,避免強拆強遷的情況出現(xiàn)。
在宅基地的退出過程中,應遵循市場化的原則,實際的經濟賠償資金要以當?shù)氐氖袌鰞r格標準為參考,利用市場化的流程來控制退出利益。政府在這個過程中要起到監(jiān)督的作用,避免私下和開發(fā)商相互串通的情況發(fā)生,對資金的實際使用情況進行監(jiān)督。
2 經濟新常態(tài)下宅基地退出機制的構建
宅基地退出是指農民在自愿的情況下,將宅基地退還農村集體的行為,它一般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將退出的宅基地變換成耕地,另一種是將提出的宅基地收為集體,從而讓其服務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或者進行開發(fā)。宅基地退出機制是指在宅基地退出過程中,各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包括宅基地的退出方式、運行模式、利益分配方式、保證其有序進行的各種措施,還包括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應根據(jù)目前農村的形勢特點和宅基地退出的發(fā)展要求,兼顧公平和公正的要求,注重退出的效率,構建“宅基地指標化+宅基地整理”的退出方式,降低退出過程中的成本,保證農民的利益,力爭讓所有農民都得到理想的結果。在整個過程中,應采用市場化的流程,讓農民拿宅基地指標進入到市場去交易,政府主要起監(jiān)督和中介作用,實現(xiàn)各主體之間的交易行為有序進行,切實保證各方面的利益,并監(jiān)督實際利益的分配過程。
2.1 新常態(tài)下宅基地有償退出應達到的目標
建立宅基地退出機制的主要目標是實現(xiàn)宅基的主動退出,使我國對住宅用地的使用更加規(guī)范合理。主要是為了促進一戶多宅基地的退出,促進閑置宅基地的退出,促進農戶主動放棄自己的宅基地。
2.2 “宅基地指標+宅基地整理”的退出方式
宅基地指標化是指將宅基地變成用地指標,通過對這些指標的使用,來完成異地指標的流轉,完成大范圍內的土地置換,充分發(fā)揮土地資源的優(yōu)勢,使土地資源配置得到優(yōu)化。宅基地的整理是指對存在宅基地退出完成后的宅基地進行重新規(guī)劃和整合,使宅基地更為集中、布局更為合理、居住環(huán)境更為適宜[4]。
在部分宅基地退出后可能出現(xiàn)以下的問題,退出的面積較小,呈現(xiàn)出零星的分布,未退出的宅基地由于歷史原因的影響,它們在布局上呈現(xiàn)出不合理的現(xiàn)象。針對上述情況,一定要避免對資源的浪費,盡可能節(jié)約土地的使用,對退出的宅基地盡可能要進行利用,如果出現(xiàn)規(guī)劃不合理的現(xiàn)象,可以使用置換的方法來有效改變這種局面,在整個過程中應盡量少拆、少建。為了避免宅基地退出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對宅基地退出主體進行有效限制。在主體提出退出申請后,應審查其是否有土地使用證明,其也必須持有其他地區(qū)的穩(wěn)定居住證明,同時還要獲得農村集體經濟同意的證明。
2)在宅基地的退出過程中,應取消對宅基地的實物補償制度,而應該采取指標分配制度,以人為單位,給他們分配一定的住宅用地指標,按照面積的方式獲得權證。如果人均面積低于全國的標準,應得到一定的補償。對于超過人均宅基地面積標準的住戶,應該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按照實際退出面積進行頒證。對于有實物退出意愿的群體,應該允許其以這種方式退出。
3)對于退出的宅基地,可以復墾為耕地,或者作為農村的建設用地。對于自愿退出的宅基地的處理,應根據(jù)其地理位置條件,可以直接復墾為耕地,也可以將其收為農村建設用地,用于建設村內的各種基礎設施。上述兩種情況的退出宅基地都歸農村集體所有。
4)退出的宅基地在整理后,也可以用作土地市場的交易。在交易的過程中,宅基地方應該先選擇出農民的代表,并與用地方進行交易談判,最后以自愿的原則進行土地的交易。宅基地指標入市,是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化,大大增加了農民的自主選擇權,國家也可通過法律的制定,來保證切實保證農民的經濟利益。
3 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城市向農村擴展的速度很快,農村中城市務工人員的數(shù)量也在不斷增加,這導致農村中閑置房屋的數(shù)量不斷增多,傳統(tǒng)的宅基地制度已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的新常態(tài),因此有必要對農村宅基地退出機制進行研究,秉著公平和公正的原則,制定科學合理的退出方式,最大程度地保證農民的個人利益,還應實行退出指標機制,加強指標的市場化運作,最大程度遵循農民自己的意愿。
參考文獻:
[1] 付堅強.農村宅基地使用權退出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J].求實,2014(10):15-16.
[2] 張世全.商丘市構建農村宅基地退出機制探討[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12(2):31-32.
[3] 陳宵.農民宅基地突出意愿的影響因素——基于重慶“兩翼”地區(qū)1012戶農戶的實證研究[J].中國農村觀察,2012(3):7-8.
[4] 楊玉珍.農戶緣何不愿意進行住宅基地的有償騰退[J].經濟學家,2015(5):11-12.
(責任編輯:劉昀)